第199章 练兵?
第199章 练兵?
1631年9月15日,上午十一时,就在“破浪号”载运着四百零三个大明移民刚刚抵达始兴港的时候,以陆战队六十余官兵、辅以一百一十多名印第安仆从的部队正在新宁堡以北四公里的密林之中,展开一场针对暴乱印第安人的清剿战斗。
经过数日的侦查,陆战队已然探明一股最大的印第安暴乱分子隐藏在这处靠近溪流的山谷。
这些人在新宁堡猝然暴起,打伤了数名监工、破坏了部分城墙建筑工地,便抢了一些物资遁入林中,寻了这么一处自认为非常安全的隐蔽营地。
发起暴乱的印第安人分属五个部落,人心各异,也没有什么统属关系,完全是被新华人暂时捏合在一起,参与新宁堡城墙的修筑工程。
他们即使犯了这么一起“大事”,仍没有想着要进行一番有效整合,聚集成伙,从而联合起来共同对抗新华人发起的报复行动。
在逃入林中后,这些印第安人便按照部落归属,或者家庭单位,各自选了一个方向,往密林深处隐去。
其实,这些印第安人在冲动过后,心中未尝没有产生过一丝后悔和懊恼。
跟新华人翻脸,委实不是他们所愿发生的事。
毕竟,在他们来了之后,整个部落里的生活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他们可以吃到有滋有味的饭食,可以换取轻柔贴身的布帛,在他们的指导下,还可以住上更为遮风避雨的房屋。
更重要的是,在冬天食物极度匮乏的时候,也能通过劳动从他们那里获得一些果腹的粮食。
哦,对了,还有那种被称之为酒的“神水”,喝了之后,会让整个身体瞬间暖洋洋的,还能体会一种飘起来的感觉,让人欲罢不能。
另外,部落的孩子可以到他们的城堡里与新华人的孩童一起生活和学习,不仅能学到许多有用的“技能”,还能减轻部落里的抚养压力。
虽然,他们不知道有这么一句谚语,“半大小子,吃穷老子”,但养过小孩的印第安妇人都晓得这么一点,孩子很难养,需要耗费太多的精力和体力。
而将孩子扔给新华人来养,似乎就是一件非常划算的事情,也让部落里的男人们乐的轻松。
结果,现在他们却因为不忿于监工的粗暴对待,猝起发难,与新华人翻了脸。
那些得了的好处且不说就此没有了,说不定还要遭到他们的猛烈报复。
新华人可是一个人口规模非常庞大的“部落”,还拥有极为厉害的武器,随便动动手指,就能让他们任何一个印第安部落身死族灭。
但是,事已至此,就算是再懊恼悔恨也是无济于事了,只能在带头的闹事的印第安“勇士”的带领下,逃入密林,以期躲过新华人的报复。
没错,他们这些“起事”的印第安人还真没有部落酋长和祭祀组织,在痛快发泄完心中的怒火后,就这么直接跑了,却将对此毫无知情的酋长和祭祀给丢在了新华人的地盘上,也不知道会落得什么个下场。
此时,他们隐藏在这处山谷已经有五六天了,恐惧和慌乱的心理也逐渐平复下来。
但他们却是知道,此地不宜久留,必须往更北的方向迁移。
只要离得新华人足够远,想必在无法寻到他们的踪迹后,新华人就会选择放弃,从而让他们逃得一条生路。
午前的阳光,灿烂夺目,让人感到一种温暖。
溪流边,十几个印第安人正拿着铁叉在捕鱼,岸边不远的地方,还有几人握着小刀,切割着一头猎来的驯鹿。
两堆篝火旁,几名妇人将捡拾来的枯枝不断地添加到火焰上,使得几口陶罐咕嘟咕嘟地一直冒着热气,里面煮食着一些土豆和肉块,散发出一阵又一阵的浓郁香味,引得附近的印第安人不时探头望过来。
嗯,吃饱了,大家便会收拾东西,离开这里,躲得更远一点。
要不然,被新华人寻来,可就没什么好结果了。
“吼!……”
突然,林子里传来一阵阵狂野的吼声,林中的鸟儿不断扑腾飞起,并伴有野兔、小鹿从里面蹿出。
就在谷地中的印第安人面露惶然之色时,从林中数个方向不断涌出一个又一个全副武装的战士。
他们头上插着羽毛,身上套着一层皮甲,手中持着锋利的短刀和长矛,一边嘴里呼喝着,一边缓缓地逼了过来。
而在他们的身后,则是一群手持火枪的新华陆战队官兵,面色沉稳,一言不发,默默地抬起了手臂。
完了,让新华人给围了!“刘大柱,到了你戴罪立功的时候了。”陆战队指挥官莫天海侧头看着一名印第安人,表情严肃地说道:“不过,我得提醒你一下,勿要杀戮太多,尽量要抓活的。”
“啊?”刘大柱愕然的看着莫天海。
“人都杀光了,谁来干活?”莫天海瞪了他一眼。
“是,队长!”刘大柱舔了舔嘴唇,并将手中的长刀紧了紧,大步向前迈去。
“呵,就这阵仗,哪里能起到一点练兵的作用!”莫天海看着那些如无头苍蝇般四下逃散的印第安人,似乎根本没有任何战意,不敢与逼上来的仆从部队正面交锋,脸上不由露出轻蔑的表情。
对付这些没有任何组织力度的散兵游勇,出动部分民兵丁壮就能轻松将其击败,哪里需要他们陆战队亲自上阵。
纯粹是杀鸡用牛刀嘛!
在临出发时,委员会主任罗振辉还郑重地向他嘱咐,在西班牙人尚未杀过来之前,陆战队在不断加强训练强度的同时,不妨以这些“叛乱”的印第安人为对手,先练练手,磨合一下部队的战斗力,检验一下演练的战法。
可如今这情形,哪里像是练兵的样子!
他们在距离这股印第安“叛乱分子”还有老远的距离,便通过林中升起的炊烟,就锁定了他们的位置。
待部队缓缓逼近印第安人营地时,发现他们连必要的警戒哨都没设置一个,任由他们冲到近前。
此时,面对惶然无措的“叛军”,那些粗粗训练过的印第安仆从部队犹如猛虎出笼一般,迅速地将他们冲散,然后以三五人为一组,逐一制住他们,并解除身上的武装。
约莫十几分钟,这场短促而又不甚激烈的战斗便已结束,毙杀七名反抗的“叛军”,俘虏三十四名,几乎将其全歼。
而陆战队官兵全程未发一弹,仅在外围挥舞了几下枪托,将试图趁隙逃跑的几个“叛军”砸倒在地,连汗都没出一滴。
要是西班牙人也这般稀松,那一切可就简单多了。
由于穿越众皆为海军出身,对陆地上作战并不是很精通,尤其是17世纪的陆战模式。
因而,在训练陆战队官兵时,也没什么可供借鉴的经验,只能循着几个穿越众曾看过的一鳞半爪的资料,再结合后世新兵整训的模式,弄了似模似样的线列步兵方阵,准备跟西班牙人玩排队枪毙战术。
其实,这个时期,线列步兵方阵尚未大规模面世,在欧洲战场上,仍旧流行的是西班牙大方阵。
在目前进行的三十年战争期间,西班牙人为了适应此时的战争规模、战术变化和火器的大规模发展,也相应的对步兵方阵进行了改革。
具体的变化就是,大幅度减少了长枪兵的数量而增加了火枪兵。
大体上,长枪兵占整个方阵的三到四成,而火枪兵则达到了一半以上。
这个改良过的步兵方阵相较于此前的传统西班牙方阵,拥有更强的火力输出,战斗力也相应提升不少,在欧洲各个战场发挥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不过,可惜的是,它很快就会被瑞典国王古斯塔夫的军事改革光芒所掩盖。
大规模的线列阵在瑞典军队中出现了,古斯塔夫将将步兵排成宽而浅的线列,然后集中火力施以齐射,强调瞬时火力密度。
一次线列火枪齐射,就为后面的长矛兵做好了冲击的准备。
至于淘汰长矛兵,进入到全火器化的线列阵,则是随着燧发枪和卡座式刺刀的普及,在17世纪末18世纪初才逐渐成型。
也就是说,西班牙军队若是来攻启明岛,在发生陆地上的战斗时,他们仍旧会以火枪兵和长矛兵混编的西班牙大方阵的形式进行作战。
要是再考虑到西属美洲殖民部队的三流成色,其装备和训练水平肯定不如欧洲本土那些精锐兵团,长矛兵的比率有可能会很高。
至于战斗力和战斗意志,那也是相当可疑。
不过,穿越众虽然通过俘获的西班牙水手大致了解了一点美洲殖民军的情况,但仍不敢掉以轻心。
毕竟,这些西班牙水手对驻守美洲的殖民军也未能窥得全貌,供述的情报信息,也是五八门,各不相同。
谨慎起见——其实,更多的问题则是穿越众对当前的欧洲军事发展情况不甚了解--还是本着料敌从宽的原则,在战术上将西班牙军队的实力估量地稍微大一点,以便给自己留有转圜的余地。
甭管来的西班牙军队成色如何,一律将他们当做一支强军对待。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