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担心找不到本站?在百度搜索 喜乐殿 | 也可以直接 收藏本站

第152章 黑海大捷,收割战果

      第152章 黑海大捷,收割战果
    “我军总算在尼古拉耶夫、赫尔松、亚米安斯克和叶夫帕托里亚一线站稳脚跟了。后续再想发动攻势,差不多需要一个月的额外后勤准备时间。
    打烂的道路和码头设施都要抢修,物资也要重新往前沿集结调运。我集团军在利沃夫-文尼察一线的驻防兵力,也要往南集结。
    还要请求叔父把第10集团军的一部分调到利沃夫-文尼亚一线补防,到时候分出一部分兵力配合我们作战。想攻打基辅罗斯黑土地大平原的腹地,可不容易呐。”
    8月25日,德玛尼亚军队拿下尼古拉耶夫后的第5天。
    也是拿下赫尔松后的第3天、拿下克里木地峡后的次日。鲁普雷希特公爵的第6集团军司令部,也刚刚前挪到尼古拉耶夫。
    当天晚上,他就在司令部里召开了一个小规模的军事会议。
    氛围和议题还算轻松,主要就是盘点近期的军事行动得失。会议一开始,他就亲自定调子,说了上述那番话。
    克里木半岛以西的黑海沿岸各处,大局已定。但要向更西边、更北边扩大战果,目前还不太做得到,还需要更多的准备。
    战线或许就会以现在这个状态,冻结上个把月,期间也会有微调,但估计不会有大变动了。
    列席了会议的卡尔.柳德波特中将、李斯特少将、鲁路修、冯.博克、隆美尔等人也都赞同公爵的看法,在这一点上大家并无分歧。
    公爵说完后,环视了一圈会议室内的众人,随后把马鞭丢给鲁路修,吩咐道:“下面,鲁路修,你来盘点一下本次战役至今为止,敌我的损失情况,以及预估下一阶段敌人的兵力补充趋势。分析一下我军将来再次发动进攻时,可能的兵力对比。”
    “是。”鲁路修立刻答应,起身接过教鞭,并翻开面前的两份材料。
    他还兼着整个集团军的参谋,虽然不带“长”,但谁都知道他就是公爵最信任的参谋之一。大家也习惯了这种场合下、由他来作盘点发言。
    鲁路修清了清嗓子,侃侃而谈道:“本次战役的地面攻势,从7月29日开始,到今天8月24日,累计为期27天。我军从原罗马尼亚和露沙边境,一路最远推进到赫尔松和亚米安斯克。
    最远推进距离达400余公里,平均每天差不多要推进15公里。战役的各个阶段,我们在罗马尼亚边境作战期间,总计损失了1.1万人,后来的追击、持续推进中,又损失3千人。
    德涅斯特河河口登陆战和反击战期间,损失5千人。其后的敖德萨攻坚战,是整场战役中损失最大的,达到1.7万人。尼古拉耶夫登陆战、攻城战,累计损失8千人。后续其余进攻、推进作战,累计损失9千人左右。
    因此,在27天的持续作战中,我军总计损失5.3万人。其中直接战死1.2万人,失踪5千人,伤重不治和永久残疾9千人,伤愈1.1万人,需要后运持续治疗约1.6万人。
    其中磺胺药的使用,至少让我军的4万名伤员、被额外挽救活8千人,占伤兵总数的21%、占感染型伤员的45%。”
    也就是说,27天的战斗,永久性战力丧失2.6万人,还有2.7万伤员是已经伤愈了、或是慢慢治还有机会伤愈。
    大家听了这个数字,都略微有些沉默。打仗哪有不死人的,大家也都见惯了生死。再顺利的胜利,背后都是己方三四万条人命永远不能再上战场了。
    好在鲁路修很快话锋一转:“边境战役期间,敌军部署在罗马尼亚边境的3个军,最终只有4万人突围,被我军累计歼灭约15万人,敖德萨攻坚战中,敌军被歼灭1个整编军,并重创另一个军,歼敌8.5万人,尼古拉耶夫和赫尔松等地,又歼敌4万余人。
    敌第6集团军总计6个满编军加一些独立部队,以及海军转陆军、二线增援部队,总计40余万人,被我军歼灭27万人,撤退约15万。
    驻守克里木半岛的敌第9集团军,及增援部队总计32万人,有7万人在叶夫帕托里亚和亚米安斯克等地被我军歼灭,另有9万人撤退到赫尔松东部地区及扎波罗热。最后有16万被我军掐断在克里木半岛南段,主要是塞瓦斯托波尔和刻赤。
    所以,在27天的战役期间,我军总计歼灭敌第6集27万、第9集7万,合计34万人。还有16万敌军被我军切断陆路退路,未来如果能顺利围下塞瓦斯托波尔和刻赤,整场战役总计可歼敌50万人!
    所以,截止到目前,敌我交换比5.3万人对34万人,如果不算投降和俘虏,则是5.3万人对19万人。后续围歼16万半岛敌军过程中,我军可能还会付出相当的攻坚损失。”
    一番清晰梳理后,这27天血战的敌我损耗总算是盘点明白了。
    德第6集团军,加上救出来的奥国战俘编成的独立军,一共43万人,战损了5万3千人后,还剩38万余人(轻伤员算伤愈归队了),也确实需要休整一下,恢复部队状态。
    盘点完之后,公爵就让各部再核一下进度,确认1个月之内,能否做到休整充分、后勤调运到位,别到时候要开打了再掉链子。
    大军调度,千头万绪,任何事情都要提前做好规划。
    不是公爵自己拍脑门说休整一个月、到时候部队就能自动恢复战斗力的。需要一级级沟通,一步步跟进度。谁缺了什么东西,都要及时提出来。
    各军军长立刻以卡尔.柳德波特中将为首,依次梳理汇报了一下。
    最后发现各军都能在20天至25天内完成下一阶段战争准备,还留了几天余量给集团军层面应对意外突发情况。
    公爵彻底心中有数后,最后才单独问鲁路修:“如果9月20日能发起新的全面攻势,秘密新武器方面准备得怎么样了?”
    鲁路修心中微微一凛,还是下意识先顾左右扫视了一圈,见都是绝对的自己人,不可能有内奸和嘴不严的泄密者,这才低声回答:
    “之前7月底战役刚开始的时候,我已经跟保时捷博士确认过了,轮式装甲战车已经开始小批量试流,当时已经有几十辆小批试样的样品下限,我怕暴露秘密,那么一点点也改变不了战局,才没让他拉上来。
    如今月产量大约在200辆左右,9月20日发动进攻的话,我们可以集中400辆装甲车,规模大约与我军目前装备的半履带车差不多。
    至于‘坦克’,现在才刚刚试流,9月20日应该能有50辆,此后可以保持每月100辆的产量,如果还要扩产,就需要调集更多军事工业资源,今年以内怕是不太可能,我们无法从帝国军备部挤出额外的资源。要冬天的时候重新全面调整规划才行了。
    而且,如果轮式装甲战车和坦克在基辅罗斯大平原战场上的实战表现好。军备部和皇帝才会真正重视。所以我不建议9月20日就立刻投入‘坦克’,因为数量太少起不到决定性作用,还会提前暴露实力。
    而9月20日还没有进入黑土地大平原的秋季泥泞期,用轮式装甲车差距不大,两者的火力和机动性是相当的,轮式装甲车可能开得还快一点。
    轮式最大的问题是复杂地形通过性差,还有就是被攻击轮胎时有可能爆胎。我们可以等战役打到10月底、地面逐步开始泥泞的时候,再投入‘坦克’,确保将新武器的突然性发挥到最大化。”
    要解决轮式装甲车被打爆胎的问题,可以靠加装可拆卸式的装甲侧裙,来为轮胎尽量提供遮蔽。但这事儿眼下还做不到,因为时间太仓促了,保时捷那边也没空搞那么多精细设计。
    只能是有什么先用着,将来慢慢再改良。但直接加焊一块固定式、无法拆卸的装甲侧裙,那肯定是不行的。那样会导致爆胎后都没法换轮胎。
    其余众将听了鲁路修的汇报,大多都还是一脸懵逼的状态,因为包括李斯特少将、冯.博克、隆美尔等外围人员,之前听都没听说过轮式装甲战车和‘坦克’的计划。
    这保密工作是做得真好啊,鲁路修就直接跟集团军司令汇报。
    但也正因为保密工作做得好,这些将领和军官在第一次听说‘坦克’这个新词后,心中都莫名升起一股强大的信心。他们坚信新武器肯定会比半履带运兵车更加具有冲击力,首次推上战场的时候,绝对能让敌人措手不及!
    这些新武器,一定是将来鲸吞整个基辅罗斯大平原的绝对利器!
    尤其是冯.博克和隆美尔这些中年和年轻军官,他们立刻对装甲车和坦克产生了浓厚兴趣,一想到这些武器装备规模并不会太大,他们都想着要是到时候能由自己带领第一个机械化师或是坦克团就好了。
    等会开完后,一定要跟鲁路修长官请教一下这些武器的性能指标、看看如何研究一下配套的使用战术。
    ……
    敲定了各军的备战周期、和新武器的准备进度等问题后,这场军事会议很快就转入了下一个议题。
    从现在开始,到9月20号之前,部队除了备战,还应该做些什么事情。
    尤其是南线的达达尼尔海峡附近,布列颠尼亚人发动的登陆战已经打起来了,打了都快10天了。
    于是公爵就问道:“你们觉得,我们有没有必要分出一部分状态比较好的部队,在这一个月里,给奥斯曼人和赞德尔斯上将提供一点支援?当然,前提是不影响我们后续的基辅罗斯大平原战役。”
    众将看法不一,有些人赞同立刻反推,但鲁路修却给出了完全不同的看法。
    “我觉得,我们应该充分信任赞德尔斯上将、以及被他整顿训练了两年的奥斯曼军队。现在布列颠尼亚人虽然成功上岸站稳脚跟了,但赞德尔斯将军仍然有充分的战力,坚守住加里波利半岛的根部。既然如此,他们就可以在那里打持久的消耗战,再打上很长时间。
    我们可以一直利用布列颠尼亚人吞不进又吐不出来的惋惜感,勾引他们和意呆利人砸进去越来越多的登陆部队,等他们将来最终流血流怕了、萌生退意时,我们再想办法给予雷霆一击!
    如果现在立刻去大规模增援赞德尔斯将军,说不定反而会吓跑布列颠尼亚人。所以我认为,对于南边的伊斯坦堡方向,我们最需要改变的就是思维,我们不用惧怕敌人上岸并站稳脚跟、也不用强求歼敌于滩头,可以将他们放进来打!
    相比之下,从现在到9月20号,其实我们还有一件更重要的事情可以做——比如,我们大家都知道,之前我们在攻坚敖德萨和尼古拉耶夫、叶夫帕托里亚的时候,之所以那么顺利,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露沙人内部出现了陆海军矛盾,他们的罗马尼亚方面军觉得黑海舰队出了大量的内奸。
    而归根结底,这个误会的产生,是因为我们的海军在扫除水雷方面有了重大技术突破。让我们有能力彻底粉碎敌军舰队的水雷阵封锁、然后从敌人陆军背后不可思议的位置发动奇袭。
    但这个技术秘密不可能保密太久,我们现在应该想的,是如何尽快把这个红利举一反三吃干抹净。比如,据我所知,我军在里加湾方向,近期也已经发动新战役了吧?希佩尔中将的舰队,应该也能顺利突入里加湾。
    但希佩尔上将可能没法像我一样想到离间计、让沙皇和露西北方面军猜忌波罗的海舰队。所以我觉得我可以跑一趟,亲自传授和操盘这些计谋。我不会待太久的,9月20号这边、我们再次发起总攻之前,我一定会回来。”
    公爵虽然只是第6集团军司令,但他也要纵观全局,希佩尔中将也是他们巴里亚王国的,也算是将来在海军当中最值得拉拢和发展的助力。
    鲁路修本人要去帮忙出谋划策运作攻心离间,公爵是不反对的,只要不耽误正事。
    但公爵还是觉得这事儿似乎并不会占用太多资源:“你的意思,说白了就是需要请假去协助希佩尔么?这没问题,按时回来就行。不过不能是9月20,我要求你10号就返回,这边开战前,你得亲自在场、查漏补缺。我只给你两周的假。
    而且,你这个计划,应该用不到太多资源吧?只要你自己去,再派一些人保护你就够了,我们这边大军闲着,一直休整到9月20?”
    鲁路修又想了想,建议道:“但是,我觉得赞德尔斯上将那边,肯定是不缺填线部队的。加里波利半岛的地形注定了,半岛根部很狭窄,很适合高垒深沟,只要赞德尔斯上将不追求反攻、只追求稳住,他的填线步兵绝对是够用的。
    如果您非要增援他,或者只是为了稳住奥斯曼的人心,避免他们动摇,您可以让施佩上将分一些战舰去协助奥斯曼人,或是把我们的飞艇、战斗侦察机等空中力量,以及一部分重炮部队,海运到伊斯坦堡,支援前线作战。
    一言以蔽之,我们可以把海空力量和远程支援火力,借给他们20天,包括在途时间,帮他们稳住阵脚。等基辅罗斯大平原这边的总攻再次开始前,我们的炮兵和战斗机都要调回来。飞艇和军舰倒是可以继续留给他们,因为后续的内陆陆战也用不到军舰了。”
    鲁普雷希特公爵终于点头:“这个办法倒是挺稳妥,只给技术装备,少给人员,这样部队也能充分得到休息,炮兵人员本来也不用休息太久。”
    公爵大笔一挥,就批了这个计划,当日便允许鲁路修请假两周(不包括在途时间),允许他去波罗的海战区找希佩尔中将、传授复制一下他的离间计,顺便帮希佩尔中将或是相关的陆军合作将领支支招、强化一下人脉。
    而第6集团军的大量重炮部队,也被公爵剥离出来。除了后续三周内、在克里木半岛上推进、压缩塞瓦斯托波尔包围圈所必须留下的重炮以外,其他重炮都酌情抽调、海运到伊斯坦堡,部署到加里波利战场正面。
    之前借调到西线的威廉.凯特尔炮兵准将,以及威廉.勒布炮兵上校,也被派往加里波利前线,就连他们指挥过的列车炮群,也被从西线沿着铁路千里迢迢运到了伊斯坦堡。
    海空军更是立刻就能调动,只是海军的“毛奇号”战巡已经进入尼古拉耶夫造船厂大修了,暂时没法出战。
    “戈本号”倒是伤势比较轻,本来就不需要入坞修理,所以已经修得七七八八。
    公爵和施佩上将商量一番后,就由“戈本号”载着一大群修船工人和设备、备用件,边航行边修。那抢修的赶工场景,都跟后世地球上珊瑚海海战后的“约克城号”差不多了。
    “戈本号”带着两艘前无畏舰“维切尔斯巴赫号”和“梅克伦堡”号,少数其他驱逐舰和鱼雷艇,即日便驶往伊斯坦堡。
    德玛尼亚黑海舰队只留下全部的巡洋舰,和少数驱逐舰,盯防已经退往罗斯托夫的露沙黑海舰队那最后4艘“诺维克级”驱逐舰,避免它们从刻赤海峡里再钻出来闹事。
    ……
    ps:今天又是1万2千字了……
    下图为加里波利半岛地形图,布列颠尼亚军队是在半岛尖端的位置登陆的。可以看出半岛根部的地形极为狭窄,所以哪怕布军上岸站稳脚跟,也突破不了半岛根部的高垒深沟防线。历史上布军在这里耗了好几个月,就一直填人命劳而无功。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