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担心找不到本站?在百度搜索 喜乐殿 | 也可以直接 收藏本站

第173章 “只怕天下震动、人心不安。”

      大明宫,紫宸殿。
    今日小朝会要议的,是安西军的封赏——虽然古丽雅母子还在路上,估计要数月之后才能抵达,但安西军收取葛逻禄的战报,却已经送到了御前。
    打了胜仗,而且是直接斩杀敌酋、占领全境的大胜,放在以前,就算不昭告改元,至少也值得一个大赦天下、军民同喜。
    但这毕竟是安西军。
    想想看,大唐周围还有吐蕃、回鹘、南诏、渤海、新罗、日本等国,北边的奚族、契丹族也不太安生……以天兵的战斗力,完全可以一路平推过去,将大唐的国土拓宽到前所未有的广大之境。
    李纯光是想想那样的景象,都会激动得身体发抖——只不过以前是因为兴奋,现在是因为害怕。
    虽然安西军打的仍然是唐字旗,可天下人都知道他们的主人是谁。打了胜仗,功劳和名声都是安西军得了,伤的却是皇帝的钱袋子。
    毕竟别的庆祝活动可以没有,封赏却是不能省的。
    李纯已经意识到,自己从前是把事情想得太简单了,以为只要看不到天兵,离他们远远的,就不会被影响。但事实上,天兵不在朝廷,朝廷上却天天都在为他们操心。
    他甚至有点怀疑,是不是上回自己给钱太痛快了,让天兵产生了什么误会,又想用这种法子从他口袋里掏钱。
    所以这回,皇帝不想再当这个冤大头了。
    他上回其实也是被坑了,毕竟完整的名单送上来之前,谁知道他们几天就打完的仗,还动用了十几万人啊?
    这回的葛逻禄可是打了半个月。
    所以李纯干脆将朝臣召集过来,让他们来操心。
    能想办法省下这笔钱最好,实在省不了,也要让国库来出——上回为了堵朝臣的嘴,一万金全都归入国库,他至今想起来还会心痛呢。
    皇帝的这些算盘,此刻在紫宸殿里的人都看得清楚。
    问题是国库也没钱啊!
    要是按照上回的标准,把内库和国库一起算上,也拿不出那么多封赏来。
    安史之乱后,大唐的朝廷穷得天下皆知,从代宗开始,一直在任用能捞钱的能吏,哪怕他们捞的手段不那么光彩,也顾不得了。即便如此,国用依旧是捉襟见肘。
    但这事又不能耽搁,天兵自己效率高,也如此要求别人,可不管他们有多少苦衷,又如何囊中羞涩。
    几位重臣硬着头皮开口,说的却都是些无用的废话,让李纯十分失望。
    他将视线投向李吉甫,“李先生可有良策?”
    李吉甫还真有点想法,但算不上良策,所以他还没想好要不要说。
    听到李纯点了自己的名,他微微沉吟,还是决定开口。
    自从河北之事皇帝半途反悔之后,不知是面子上过不去,还是心里有了什么想法,这段时日,皇帝但凡议事,都是将几位宰相和六部尚书尽数召来,再不似他刚刚还朝时那般,日日让他单独奏对,凡事都先与他商量。
    虽然还称不上疏远,但李吉甫心中已经有了警觉。
    若不想让这种情况继续恶化,就必须要拿出让皇帝满意的手段来。
    捞钱不是李吉甫擅长的,他也无意在这方面与人争短长,那就只能考虑怎么不花钱了。
    李吉甫上前一步,拱手道,“陛下,之前安西军收回于阗等数城,吐蕃大论曾送来书信谴责,不如命人将书信抄送安西。”
    众人一愣,继而反应过来。
    于阗也好,葛逻禄也罢,原本都是被吐蕃占领的地盘。现在唐蕃两国的盟约刚刚谈成,正是关系最好的时期,安西军出兵连克两地,从道义上来说,是有点不合适的,还让朝廷陷入了被动。
    之前,皇帝没理会吐蕃的追责,心里想的是,有本事你去找安西军抗议,把书信发到长安来,不就是柿子挑软的捏吗?
    但现在,倒是可以做为一个搪塞安西军的理由——你看这事情办得太不厚道了,不过吐蕃方面的压力朝廷可以帮忙顶住,封赏就省了如何?
    反正吐蕃也就是口头上斥责一番罢了,不可能动真格的。
    其实朝廷说这种话,也很不厚道,毕竟他们是什么都没出,就白白得了一块土地。但这土地毕竟也到不了朝廷手里,除了一个名义也什么都没得到。而且国库是真的没钱了,这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
    即便不能将所有封赏都省了,至少也要削减掉大部分,不能再像上次那样赏钱了,否则以安西军的进度,要不了多久,大家还得聚在这里发愁。
    所以宰相重臣之间虽然也是暗流涌动,但这会儿也没人站出来反对李吉甫的提议。
    要反对,得自己能拿出一个更好的解决办法来。
    李纯见状,便点头道,“便依先生所言。”
    解决了这件事,众人脸上的表情都放松了一些。虽然还有不少国事要议,但是跟安西军比起来,就真的不算什么了。
    然而这种放松并未持续太久,就有小内侍来到紫宸殿门口,“陛下,有河北急报。”
    按理说,公开的奏疏都是先送政事堂,等宰相看过之后,再呈送御前。这样宰相可以提前做到心里有数,等皇帝问计的时候,才能胸有成竹地给出解决方案,而不是抓耳挠腮地现想。
    但这会儿皇帝和重臣们都在紫宸殿里议事,这边军急报送到,下面的人既无权处理,又不敢耽误,只能直接报上来了。
    皇帝和重臣听到“河北急报”四个字,都不由得一凛。
    第一反应是河北三镇又闹幺蛾子了,但旋即就想起来,现在那边好像也有不少天兵?
    该不会是两边起了冲突吧?
    当初李纯同意让天兵护送那些西域百姓还乡,就是打着祸水东引的主意,这会儿越想越觉得有可能。藩镇一个个骄横跋扈、桀骜不驯,天兵就更不用说了,双方碰在一起,闹出点矛盾也是正常的。
    这样想着,他怀着几分期待开口,“呈上来。”
    枢密使刘光琦亲自走到门口,从内侍手中接过装着奏章的匣子,这才发现不止一封。他看了一眼,上面那封写着魏博和幽州联名,底下一封则是成德的,难怪下面的人只说是“河北急报”。
    三镇齐动,即便看不到奏折的内容,刘光琦也能强烈地预感到,出大事了!
    他将两封奏折放在李纯面前,又提醒了一句,这才退后侍立。
    李纯打开第一封,面上的放松与期待很快就消失无踪,眉头也皱了起来。看完之后,他也没有说话,将之递给刘光琦,示意他拿给下面的重臣传阅,自己又拿起了第二封。
    第一封奏折,是魏博节度使田季安和幽州节度使刘济联名,弹劾安西四镇节度使郭雁来御下不严,纵容手下士兵在河北横行无忌、鱼肉官吏,且视国家政策如无物,倚仗强力介入地方事务,然后详细列举了天兵提出的各种要求,最后是一番哭诉,要求皇帝为他们做主。
    第二封才是以成德节度留后王知感的名义写的,内容却很含糊,只说他的父亲王承宗去世,请求朝廷册封。
    这显然又是田季安的老手段了。
    他深知成德的奏疏里,肯定不会写明具体的情况,于是干脆借着地利之便,将这封奏折拦了下来,把自己的那一份放在了前面。
    如此,皇帝先看到他们哭诉的奏折,知道天兵到底在河北做了什么,再看到成德的奏折,才会明白事情的严重性。
    成德只是一个开始,天兵早晚都会对幽州和魏博动手。皇帝要是不管,到时候他们就只能带着大军到长安城来讨公道了——那一番哭诉,其实也隐含着威胁。
    李纯又惊又怒,手指用力,将奏折的边缘都捏得变形。
    欺人……太甚!
    天兵威胁他,现在藩镇也威胁他!
    他们将他这个大唐皇帝当成了什么?
    李纯身体颤抖着,已经有段时间没感受到的麻痹感,因为情绪的大幅波动,又重新出现了。
    这一次,李纯的感受尤其强烈,不仅是半边身体都麻了,他觉得自己左边的脸颊,似乎也变得僵硬。而且这一次不是觥筹交错的宴会,也不是夜深人静的御榻,而是正在跟重臣议政!
    因为是在紫宸殿私下燕见,不那么讲君臣之礼,所以皇帝跟朝臣们的位置,距离是很近的,他们只要一抬头,就能发现他的异样。
    当然现在所有人都在传阅第一封奏折,并被其中的内容所震动,没有人注意到他。
    应该没有……
    但真的没有吗?
    李纯无法确定。
    如今他们面对的是风雨飘摇、瞬息万变的局势,一个有疾的、随时都可能不能视事的皇帝,是否也随时都可能被抛弃?
    这个念头一出现,李纯的眼皮都开始抖了起来。
    对了,除了前面的朝臣,还有站在他身后的宦官……他们看到了吗?心里又会怎么想?
    一瞬间,李纯仿佛又看到了他的父亲,那个中风在床,却还是强撑着站起身,一步一步爬上台阶,坐上御座,以此表明自己还能掌控一切的父亲。
    那个时候,他只觉得这姿态太难看了,太狼狈了。
    他不理解父亲为什么一定要坚持。
    明明……明明只要将皇位传给我就可以了呀,我会做得更好的。
    父亲不给,他就自己动手去取。
    但现在,李纯忽然开始怀疑了,真的是我自己动手夺来的皇位吗?
    以皇帝病重为由,上书请求册立太子的,是宦官和重臣,要求皇帝下制让皇太子监国的,是宦官和重臣,逼迫皇帝下诏禅位,移居兴庆宫的,是宦官和重臣,最后在宣政殿拥立他即位登基的,还是宦官和重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