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2章 “天兵不将我等放在眼里,朝廷难道也能吗?”
众人吵嚷半晌,都只是在抱怨,并未讨论出任何应对之策,最后还是只能将视线转向王廷凑,让他来出这个头。
王廷凑也并未推辞,他抬手止住了众人的话,对吕粮吏道,“天兵究竟是怎么说的,这是最后通牒,还是能再商量?”
众人也循着他的视线望去。
吕粮吏心中叫苦不迭,但也知道既然做了这个中间人,事情一日不完,他就一日不得消停。
好消息是,现在成德这边应该是不会随意杀他了,至于天兵……
虽然在吕粮吏眼里,他们比王廷凑可怕一百倍,但他也不得不承认,他们并不滥杀,甚至很讲道理。在战场之外的地方,天兵的行事都是依着法度来的,在百姓中间名声很好。
吕粮吏已经打定主意,等办成这件事,他就辞了差事,去村里买上几十亩良田养老——赋税若真能降到那般低,这田就大可种得了,有天兵在,也不用担心官府不守信诺。
既然有了这样的想法,他心里自然是偏着天兵了,这时便道,“这倒不曾说过,但依小人看,天兵性情直爽,不喜弯弯绕绕,尤其见不得人拖拖拉拉,这……能不能商量,小人也说不好。”
这一点,王廷凑也看出来了。
这才多久啊,他们就折腾出了这么多事,着实是雷厉风行。
但总要试着挣扎一下的。
他转回头,对坐在中间的少年道,“留后,依我看,还是再与天兵谈一谈,最好是能稍微放宽一些。不过,他们不耐烦这般拉扯,咱们得先想好了底线是什么,面对各种情况要如何应对,再去商谈。”
王知感有些无措地回头去看站在身侧的另一人,见他点头,才回过身来,对王廷凑道,“全凭叔祖做主。”
王廷凑扫了那人一眼。
那是王知感的舅舅,想来是他的母亲不方便露面,就将孩子交托给了自己的兄弟。
他们并不信任他,这也不奇怪,毕竟王承宗是死在他手中,这一点瞒不了人。好在王廷凑也不在意这些,当务之急,还是要先将局势稳定下来,而天兵的态度尤为重要。
在这种时候,他们也只能依靠王廷凑,暂时不会做什么。
得了这句话,王廷凑便开始主持商议,最后定下了几条主要的内容。
第一,军队肯定是要保留的,不过数量可以大为削减。
本来河北屯驻重兵,就是为了防御北边的奚人、契丹人、乌桓人、鲜卑人,但安禄山起兵时,叛军之中也有为数不少的胡人。安史之乱平定后,胡人降将被就地安置在了河北三镇,与胡人虽仍是时战时和,但总体来说还算平静,反倒是跟朝廷和其他藩镇之间的关系变得十分微妙。
尤其是成德,经过多次变动之后,现在的辖区已经不与胡人接壤了,自然也就少了押蕃的职使,真正需要防备的是同僚和朝廷。
有天兵在,相信没有哪个不长眼的藩镇会来招惹,所以实际上,成德的敌人已经不存在了。
或者说,成德唯一的敌人就是天兵。但反正都打不过,有多少军队也是枉然,那么大幅削减军队数量以降低支出,确实是有必要且可行的。
至于具体要保留多少,王廷凑没有多言。既然奉王知感为主,那么即便他只是个孩子,这种事也不当由他来开口。再者,限制军队数量的主要还是钱粮,这个要看谈判的结果,不必急着定下。
但最好是在商谈的时候,跟天兵那边达成一个默契。免得这边都弄好了,天兵却不同意。
第二是关于今后成德的权责划分问题。
哪些事情是王知感这个成德节度使能管的?哪些事情又是天兵划了线,他们绝对不能碰的?
弄明白了这些,才能减少今后双方可能会出现的摩擦,也能让大家把心放回肚子里,不必整天提心吊胆,怕天兵随时会翻脸。
第三才是税收的事。
主要是看能不能给涨一点,半成的税实在太低,至少总要收入能够敷出,不然这成德节度使也没有存在的必要了。
另外,虽然目前尚未谈到,但是以后官府肯定是不能随便征发徭役的了,可事情总得有人来干,这方面也需要商量出一个章程来。
然后就是天兵那份清单中的其他内容。
显然,王廷凑在大家议论其他条款时,就已经考虑过了这些,商议时也是有条不紊,一一给出应对之策,倒是让不少人心下叹服。
本来之前还有人不解王廷凑为何要杀掉王承宗,因为当时他本就已经打算要求和,但现在想想,若是王承宗还活着,恐怕未必能设想得如此周全,最重要的是肯定没那么干脆。
说到底,成德是王家的,钱粮军队也是王家的,王承宗肯定不舍得,而王廷凑虽然姓王,却跟他们一样都是外人。
……
只从吕粮吏带回来的这份清单,就能看出王廷凑跟王承宗的行事完全不同了。
条理清晰、谋定后动。
有如此才能,难怪会被王武俊收为义子——但也就止步于义子了,出身所限,他在王家的体系里已经走到了极限。倒是弑主之后,反而有了施展才华的机会。
这就是世袭罔替、结构僵化的弊病。
但藩镇不是朝廷,军队是他们跟朝廷对抗的底气,没法重文轻武,自然也就很难避免一次又一次的弑主、反叛、取而代之。
既然王廷凑是个能交流的人,玩家也愿意给他这个面子,一起磋商这些问题。
于是一天之后,两方人马又一次在真定城外碰面了。
土台还是那个土台,甚至连双方的人员配置都差不多,只是河对面没有重兵陈列,更不会有一个王承宗纵马驰骋而来。
只此一点,就让人生出无限变迁之感,哪怕距离上回谈判仅过去了三天。
也许是因为这种有些莫名肃穆的氛围,也许是因为双方私底下都已经定好了底线,这一回的谈判十分顺利,很快就得出了两边都满意的结果。
具体而言,成德方面要一次性支付天兵一万金的赔偿,并花费总共一万金金,赎买所有在这一战死去中的人的尸体、被天兵抓获的文武官员、一部分的士兵,以及被天兵缴获的各种文书、印信、辎重、马匹等物。
而天兵允许成德组建自己的军队,也不会干预成德的地方治理——假如他们发现了什么问题,或者有哪里不满意,也要先跟官府商量,而不是自己动手处理。
其他零零散散的条款,也是各有让步。
比如徭役,河北最大的工程就是修河,而且几乎每年都要修,这个是绝对不可能省的,这份责任也不能完全让官府来承担,尤其他们现在的税收已经少得可怜,要他们以工代役也不现实。
天兵就主动揽下了这件事——正好刚抓了十几万的俘虏,成德没那么多钱全都赎买回去,又不能随便解散让他们滋扰地方,就先留下来劳动改造吧,修修路、修修河。
等他们把自己的赎身钱赚出来,能重获自由的时候,工程应该也修得差不多了,就算没修好,应该也会有新的大冤种来填这个窟窿。
怎么不算是一种可持续发展呢?
所有人最关注的税收问题,则是被放到了最后来讨论。
大概是因为前面的商谈十分顺利,在这个问题上,天兵也没有强硬到底,而是认真听取了王廷凑的意见。主要是王廷凑既没有诉苦,也不是一句含糊其辞的“真的做不到”给敷衍过去,而是拿出了具体的数据,让玩家眼前一亮。
双方当场算了一笔账,发现只收那百分之五的田税,确实有点不够用。
其实单就田税来说,半成并不是最低的,最低时是三十税一。但历朝历代都是要收人头税的,两税法改革之后变成了户税。至于其他杂税,虽时增时减,但从没有少过。
可见光收田税,肯定不行。
主要是这个时代的粮食产量实在太低了,亩产一石到两石,能达到三百斤就是了不起的丰产了,这是什么概念?
成德之前能一直维持着高税收而不崩盘,也有一部分原因是人口锐减,人均占有的土地数量大幅增加。
玩家有底气定下百分之五的田税,也是因为粮食产量很快就能提上来,到时候税收自然也会跟着涨,补上目前的这点缺口是绝对足够的。
但成德这边不知道呀!
既然他们强烈要求了,玩家这边稍微商量了一下,就给出了一个新的选择:取消田税,改为只收户税。
王廷凑一愣,显然这是一个完全超出他预料的选项。
但不等他细想,一旁的史奉先就抢着应道,“那我们选户税,但只能纳钱。”
户税是两税法改革之后才出现的,按照家庭财产的多寡来给户口定等,而后按等收税。跟只能收粮食,还要各种督农催收的田税比起来,户税就要简单方便得多。更重要的是,按照原来的规定,户税的数目大约与田税相等,但田税要分夏秋两次收取,户税却只收一次。
也就是说,田税只能收半成,户税却有一成。
傻子都知道该怎么选。
所以史奉先一看王廷凑居然迟疑了,再按捺不住,主动开口。
“这位是?”章立早终于将视线转到了他身上。
王廷凑回过神来,介绍道,“这位是留后的舅父。因留后年幼,太夫人不放心,就让他代为走这一趟。”
史奉先骄傲地挺了挺胸膛。
玩家看看史奉先,又看看王廷凑,都有些惊讶。
按照他们对藩镇的刻板印象,王廷凑干掉王承宗,肯定是为了取而代之。虽然不知道都已经到这种时候了,那个岌岌可危的节度使的位置还有什么好争的,但他们选择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