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9章
丁逢小而干的身子罩在宽大的太监袍服中, 他站在沈持对面,晃眼一看,仿佛是洗过的衣裳晾在低矮的衣架上:“话儿都带到了, 咱家不敢多留,告辞了沈大人。”
沈持送他出去:“那在下便不留公公了, 公公慢走。”
送到门口,丁逢说道:“沈大人留步吧。”沈持拱手目送他走。
谁知道就在这时候, 他又忽然回过身来凑近沈持说道:“沈大人,听说吏部选了光禄寺少卿周大珏前来接任黔州知府, 很快就要发公文了。”
周大珏。
这人是禄县人, 是沈持的同乡, 在当年是出了名的神童。
“多谢公公告知。”沈持微微笑道。
这是告诉他快要离黔回京了吗。
送走丁逢,沈持回到府衙将丁吉送的礼检查一遍, 满满一大箱子都是京城的一些土仪特产, 精挑细选给足了心意,又不值什么钱, 让收礼者不会落下诟病, 人情世故做到极致, 叫谁都挑不出一点儿毛病来。
“大人,”赵蟾桂问他:“这个咱们收下?”
沈持眸光微动:“挑拣一些送给韩大人,余下的分给其他人。”
赵蟾桂拿出本子,一样一样记下来。
沈持则在写信, 五月份从禄县出来的时候, 孟度正在病中, 他心中一直有些担忧,因而头一封信是写给他那嫡室孟夫子的,他在心中说了铜仁县朱砂矿的事情, 又说了黔地的风土人情,拉拉杂杂写了半天才搁笔。
缄封后,他挑了一根云纹紫金砂发簪,打算一块儿寄送。想了想又在信中添了一句“我与先生,夙期已久,废话不多说啦。”,弄好后,他又给江载雪和裴惟写回信,祝贺两位挚友高中桂榜云云,每人附赠紫金砂文昌笔一支,三寸来长的大小,可把玩可当挂件,预祝二人在明年的春闱中早登科。
……
最后一封信,沈持是写给王渊的,他斟酌着词句,从工部观政到暂代黔州知府,向先生请教官场的种种事宜,一直写到当晚的二更天,装入信封之前扫一遍,没有什么感情似的,字里行间都很理性疏离,他在心里笑了笑:他跟王渊这才像师生,而同孟夫子,似乎更像父子。
他手写的这些信,与朱砂发簪、小物件儿等等,明日将一道交给驿站,送到各惦记的人手里去。
信发出去后,沈持在休沐日带了一回紫金砂发簪,微服到街肆上去逛了一逛。
紫金砂发簪果然醒目,就那么一会儿,不知多少人盯着他——和他的发簪看。
沈持面皮薄,受不住这么多人看他,用自嘲“别在我身上发生看杀卫玠的悲剧”来掩饰他微微的腼腆,很快回府衙去了。
没几天。
“沈大人,”为他雕刻朱砂物件的王崧良忽然来了,见面就惊慌地跪地求饶:“沈大人饶命。”
沈持:“……”这是出什么岔子了。
“王大哥不要着急,”他说道:“什么事起来说。”
王崧良跪着不敢起来:“沈大人,小人着实喜爱为大人雕刻的紫金砂簪,有一回酒后私自跟友人炫耀……不意小人昨日看到友人买了一根朱砂簪子,却不知是谁偷偷在雕刻,小人不是有意的,求大人恕罪……”
沈持心道:当朝又没什么支持产权保护法,没有哪条律例说了别人不能模仿他的创意,这是怕什么呢。
还有,这些商家这么敏锐的吗。他只出去走了那么一下下,他们就发现商机了。
世间商品,大都抵不过“别致”二字,尤其是日用品,在新奇别致上做功夫,没有不胜出的。
但凡商人,都知道并深谙这个亘古不变的道理,因而很快推出了朱砂发簪。
“黔州府内,”他问:“购买朱砂这么容易了吗?”
王崧良说道:“回大人的话,听说如今市面上卖的是大万山朱砂矿局的矿石,户部少量向商行售卖的,不过……不如大人您那块紫金砂好看。”
户部不傻啊,在售卖铜仁朱砂矿石之前先卖大万山矿的,好的再囤一囤,日后铜仁朱砂矿多了,大万山的未必能卖上如今的价格了。
户部那些老油条,比猴儿还精。
沈持只是稍稍提醒了一下他们要预售铜仁县朱砂矿,谁知道他们比他想的更鸡贼。
“王大哥起来吧,”沈持说道:“没事的,想怎么雕刻就怎么雕刻,本官不在意。”
他不要什么著作保护权。
王崧良更害怕了,生怕大老爷不明着发作,暗地里要他的命,一个劲儿叩头:“沈大人饶命。”
沈持:“王大哥,本官不骗你,真的没事,快起来吧。”说完,他让赵蟾桂又拿了一些赏钱来给他:“日后本官若想要雕刻什么物件,还要找王大哥你呢。”
王崧良这才起来:“小人一定竭力而为。”
沈持安抚他几句,让人把他送出门去。
而后他对赵蟾桂说道:“赵大哥,你去外头转转,碰到朱砂物件买回来一二,我要看看。”
赵蟾桂应声“是”出去了。
他前脚走,后脚黔州府通判韩越来见沈持:“沈大人,铜仁县县令唐注报了一份农户改商户的名录过来,大人请过目。”
沈持:“一共有多少户?”
“一共是三十七户,”韩越诚实地说道:“比下官想的多多了。”
上个月铜仁县县令唐注来柬请示这件事的时候,他还在心里头笑话唐注是个酒鬼疯子呢,觉得铜仁县百姓没有人回农转商,干这样的傻事,没想到竟然有这么多户数愿意。
而且自从看到了沈持叫人雕刻的紫金砂物件后,他猝然觉得,没准铜仁县的商户日后会发达呢。
当朝男女都爱美,艳红的朱砂发簪用来挽发,实在是看着太喜庆好兆头了,要是价格公允,谁还愿意用木簪,都追一时新鲜要买一根朱砂簪子来挽发的。
乌发红簪,映着粉面桃腮……就算寻常人家买不起,青楼女子肯定会头一拨买的,带头上自是比别人醒目嘛。
她们最是喜欢新式样的饰品。
他深深佩服沈持。
沈持:“是不少了。”
“那下官就给唐大人批示了,”通判是管一府户籍的,韩越说道:“同意这件事了。”
沈持:“嗯,辛苦韩大人了。”
韩越拿回文件去照章办事。
沈持:铜仁县首批农户转商户籍的这三十七户人家,也算是有头脑有眼光的。他觉得他们应该能吃到开矿的红利。
赵蟾桂趟了几天市场,买了七八根朱砂簪子回来,是大万山红砂,纯正的红,不像紫金砂发紫微暗,更耀目喜庆了,但比较下来不那么沉稳,更适合女子用,会将人衬得俏皮婀娜。
“做的不错,”沈持说道:“但愿唐大人那边也能这么快。”
早些出产品早些吸引顾客。
沈持都没想到的事情,他们只经他一提醒,便比他更鸡贼了。
很快,大万山朱砂矿局多余的朱砂矿石被卖一空,户部开始给每州府买铜仁县朱砂矿石的配额,额度是各省府朱砂行商们从前不敢想象的——太多了。
他们奔走相告,日夜兼程来到铜仁县采买朱砂,当然是先付一笔银子,等着分批交付,户部将预售玩得溜极了。
给黔州府的配额,沈持将一多半给了铜仁县,他想,唐注定是能成事的。
……
他想了想:“赵大哥你再给我留意着,此后从铜仁县出来途径省城的客商,他们都带了当地的什么东西回去。
这是唯一能知道到底有没有商业流通的法子了。如果将来提到某个地方,就说那个地方产什么,有卖什么的,那这个地方的百姓过得不会太艰难。
后世也一样,比如提到永康就想起家里的五金件都是它那边产的,提到晋江就想到脚上穿的鞋子……如果这样,说明他们产的商品流通性非常好,当地的商业定是十分发达的。
沈持说道:“此雕刻的工匠很细腻,审美也很好,挺好的。”他觉得,随着越来越多开采出来的朱砂矿流入市场,朱砂簪等饰品必然会稍稍流行一阵子。
他很欣慰:黔地百姓日后能有这一项生意可做,也能稍稍弥补耕田不足的短处。
“好的,”赵蟾桂一边给他用笼子香薰衣裳,一边说道:“我明日无事的时候就多外出。”
他整理了一沓各县官员的柬发到沈持的书案上:“大人,近来各县官吏的书信是越来越多了。”
沈持一封封拿起来看。
如往常一样,伏在书案上挥毫疾书,处理完满满堆放着的公文后已是深夜。他将茶水泼了,换成白开水来,喝着喝着忽然一掰手指头,嚯,半年没家里的音讯了,阿月也不知道给他写封信。
谁知道这天夜里想完,次日他就收到了沈月的来信,信中说:
阿大哥说了亲,是咱们县陈家的女儿,咱爷瞧过那户人家了,上下都是老实本分之人,以后不会惹出麻烦来牵连到哥哥你的。
阿大哥不念书了,在县城找了份抄书的工作,有活儿干的时候就去抄书,无活的时候务农,倒也是个有营生的。
阿二哥回书院念书去了,他像疯了一样,咱家人许久没见过他了,只是听夫子说,阿二哥跟换了个人一样。
阿秋哥还是老样子,三更睡五更起,咱奶说他个子没长起来,脸也难看,长着长着就长挫了。
好多人来给阿莹姐说媒,可是她都不同意,家里人都怕她拖得岁数大了。
旺财总是叼着你穿过的鞋子坐在门口发呆,它岁数大了,咱爷说它不定哪天就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