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担心找不到本站?在百度搜索 喜乐殿 | 也可以直接 收藏本站

第233章 铁火

      第233章 铁火
    “拉风箱!……快!“
    “不要停!”
    穆顺安的吼声在炼铁坊里回荡,铁炉旁边的几名匠人闻言,立时扑向那座一人高的木制风箱,换下两名已是气喘吁吁的匠人,伸出厚厚老茧的手掌,抓住风箱的把手,使劲地推拉起来。
    铁炉里的火焰随着风箱的不断鼓风,变得忽明忽暗,炽热的气流扑面而来,一众匠人们皆汗流浃背,但汗水刚渗出皮肤未久,瞬间又被热流烤干。
    在铁炉旁边的几名匠人,在高温映照下,眉毛、胡须似乎正在卷曲,鼻腔里也充斥着一股隐隐的焦糊气味。
    “加料!”
    穆顺安的声音再次响起,几名匠人随即抄起铁铲,按照配比数量,将铁矿石、石灰石、焦炭一铲一铲地投入炉膛。
    火光映照下,矿石表面泛着诡异的蓝绿色光泽。
    这座铁坊位于广丰城北侧,距离铁矿仅数里路程,由数排相连的瓦房组成,建有三座高炉,附近空旷的平坝上堆积了大量的铁矿石。
    在铁坊的后面是锻造车间和模具车间,会将炼出的铁料制成各式各样的铁制件或者压铸成机器预制件。
    铁坊的高炉是用耐火砖砌成,约莫两人高,炉膛内衬着厚厚的黏土。
    每个炉子下方有四个巨大的风箱,通过管道,将空气不断地送入炉膛。
    “温度还不够!”
    穆顺安用一根长长的铁钎探了探炉膛,又看了看火焰的颜色,皱着眉头,大声吼道:“再加把劲!……多鼓点风进去!”
    拉风箱的匠人闻言,立即咬紧牙关,将手上的动作加快了几分。
    铁坊的高炉经过数年的运行,穿越众又借鉴了后世土法炼铁高炉的部分设计,炼铁效果较此前更为优化。
    同时,高炉还采用了焦炭代替木炭作为燃料,炉膛也做了大幅改进,可以承受更高的温度,能炼制出更加优质的铁料。
    不过,受限于穿越众的知识储备和这个时代的限制,想要对铁坊做再多细节改善和技术的提升,只能在运行中逐步验证和推进。
    毕竟,所有人都不是正经的钢铁技术专家,只能不断摸索,一点一点地优化提升。
    约莫半个多小时,炉膛内的火焰渐渐变成了刺眼的白炽色(达到1400度以上),这是温度达到要求的标志。
    “准备出铁!”穆顺安脸上露出一丝笑意,将右手高高举起。
    两个壮实的汉子抄起一把铁钳,迎着炽热的高温,走到出(铁)水口,一边小心地盯着高炉,一边频频看向穆顺安,等待他的命令。
    “出!”
    随着一声高亢的命令,出铁口被铁钳撬开,炽热的铁水顿时奔涌而出,顺着耐火砖砌成的沟槽流入模具。
    铁水表明泛着耀眼的金光,火星四溅,空气中弥漫着刺鼻的硫磺味。
    “成了!”
    穆顺安兴奋地搓着手,脸上的皱纹也立时舒展开来,头上的汗水滴答滴答地落下,他也丝毫置之不顾。
    尽管,几乎每天都能看到一炉铁水奔涌出来的壮观场景,但他似乎对这个景像永远都看不腻,而且每到这一刻,都会感到一股莫名的激动和兴奋。
    就像在自家婆姨的身上,尽情地施放所有的洪荒之力后,那种畅意,非言语可描述。
    “歇半个小时,大家伙透透气,喝点水!”穆顺安朝着高炉周围的匠人们吆喝一声,便背着手率先走了出去。
    “师傅,喝口茶!”一名机灵的学徒抱着茶壶,倒了一碗,殷勤地递到他面前,“这可是好茶,说是什么西湖龙井。前些日子,张委员专门着人送来的。”
    “好茶?”穆顺安端着碗,一口就灌了下去,然后,伸手擦了擦嘴角的水渍,不以为意地说道:“咱们铁坊里都是一些粗人,哪里品得了什么好茶赖茶的?这等好东西,应紧着那些委员和官人们来喝。让咱们喝了,纯粹是糟蹋了!”
    “师傅,可不能这么说!”学徒将他手中的碗接了过来,掂起茶壶,又给倒了一碗,“张委员给咱们铁坊送来这等好茶,可不就是对咱们的重视嘛。”
    “在咱们新华,这铁坊可是一等一的重要,关系着好多工场和作坊的生产。哦,对了,那些火炮和火枪也都是由着咱们铁坊供料呢!还有那船厂,五金厂……,听学校里的老师说,以后盖房子、修桥也会用着咱们铁坊里的钢铁!”“恬躁!……就你懂得多!”穆顺安将碗拿了过来,又是一口灌下,然后递了回去,背着手朝外面走去。
    虽然,他嘴里训斥着徒弟,但心里却极是受用。
    上头的官人们重视铁坊,那他们这些匠人自然也能一直获得极高的待遇。
    铁坊的普通匠人,每月可拿五块到六块钱的月饷,然后随着技术经验和资历的增长,会逐步增加,学徒每月也能拿两块钱,在新华可都是“高薪人士”。
    而他作为铁坊的“资深大匠”,每月的薪饷更是高达十五块钱,比一个大明的县老爷收入(名义上)还要高出三倍多。
    要知道,五年前,他在广州一年从头忙到尾,也赚不来十两银子,那日子过得是上顿没下顿,可以说是苦不堪言。
    就这,还时不时地被地方官办工场抓差,不仅要赔上大把时间和精力,有时候还要从自个荷包里掏银子出来。
    天可怜见,当年在受到新华人的招募时,心一狠,牙一咬,拿了他们给的一份安家费,便上了他们的移民船,来到这片荒芜的新洲大陆。
    是时,他也曾抱着最坏的打算,就当他们给的一百两银子是自己的卖身钱,以后恐怕就要为新华人做牛做马一辈子,如同奴工一般。
    然而,万万没想到,自己的命运却是由此否极泰来,迎来了最大的反转。
    当初,新华政府承诺的每月给银八两,居然是真的给!
    除此之外,他还享受到政府给予的舒适住房、丰富餐食、簇新衣物等诸多优抚条件,简直拿他们这些匠人当宝贝一样的供养。
    更让他为之震动的是,新华的官人们拿他们这些匠人当“人”对待,除了给予上述优渥待遇外,跟他们的日常交流的态度也甚是和蔼,表示出应有的尊重,丝毫没有我大明官人那般高高在上的“俯视感”。
    他们还为匠人们开办了一间识字班,教授读书认字。
    为了提升工厂生产效率和技术水平,他们还非常谦虚地与众多匠人一起讨论和推敲。
    他们还从大明搜集了许多前人编撰的各种文献读本,跟匠人们共同学习和验证。
    他们似乎一点都没有将自身所据有的“手艺”私藏的意识,会把许多先进而又实用的理念毫无保留地教给匠人们,然后通过不断地反馈和论证,又将这些宝贵的“手艺”录入文本,教授更多的匠人和学徒。
    说实话,在新洲这几年,是穆顺安过得最为舒心的一段时间,甚至还因为丰富的饮食条件,让自己成功地胖了一圈。
    原本在去年十月,他与新华政府的五年服务合约便已届满,是要乘船返回广州与家人团聚的。
    不过,当铁坊管事代表政府出面劝说他继续留在新华时,他毫不犹豫地便应下了。
    为此,他托新华政府移民部,在下一个移民季时,将他的家人全都接回启明岛。
    大明,咱不回了!
    眼瞧着,这新华人口越来越多,发展也是越来越好,他们这些在大明向来被当做下等贱民的匠人更是受到这般优待,该做出何种选择,那还用多想吗?
    这几年下来,他差不多已经攒下了三百六十块钱,折算银两的话,那也有三百多两,绝对算是一笔巨款。
    若是,将广州的亲人都接来新华,那定然要买一栋大房子,前有院,后有庭,再置办几亩地,种点蔬菜瓜果,从而过上昔日乡绅大户才有的幸福日子。
    想想就很美!
    站在铁坊的大院里,呼吸着新鲜的空气,眯着眼,迎着五月的阳光,感受和煦的暖风,穆顺安心中生出无比的惬意。
    真是一个好日子呀!
    “……西班牙人来了!”
    隐然间,好像听到铁坊外有人奔走呼号,顿时引得铁坊里正在休息的匠人们纷纷投以惊愕的目光。
    “好了,好了!”穆顺安尽管也是心中有些慌乱,但仍作镇定的模样,朝着匠人们挥了挥手,“……都休息好了,那就赶紧回去继续做工!一个个莫要这般紧张兮兮,乱了心神,误了工时!”
    “出了大事,自有我新华的官人们一应支撑,无需我等匠人太过操心!”
    “……”匠人们闻言,立时低着头朝各自工位走去。
    “狗日的,还当真来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