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担心找不到本站?在百度搜索 喜乐殿 | 也可以直接 收藏本站

第193章 沃川

      第193章 沃川
    1631年8月21日,在距离临海堡西南约二十五六公里的一处河流入海口,两艘大型独木舟孤零零地停驻在岸边。
    船上的一面风帆已是破损不堪,被撕扯成几片布条,显见不能再为小船鼓风蓄力了。
    在岸边不远的的平坝上,有一座简陋的临时营地,几根木头加一堆树枝杂草便勉强撑起了两栋稍微遮避风雨的临时木屋,为落魄至此的人们许以一丝安慰。
    一堆篝火燃得正旺,火堆上架着一口小铁锅,里面熬煮着米粥,咕嘟咕嘟地冒着泡,浓郁的米香味弥漫在半空中。
    张大山握着一只铁勺,轻轻地在铁锅里搅动着,以防米粥粘锅煮糊。
    未几,他舀出一勺米粥,放到嘴边使劲吹了吹,待稍稍凉了后,几口喝了下去。
    砸吧了一下嘴巴,觉得差不多已经熬煮烂了,随即便取过一只木碗,盛了小半碗。
    想必,卫大人喝点稀粥后,能恢复一点精神。
    唉,这该死的风暴!
    六天前,眼瞅着就快要到家门口了,却不期遇到一场突如其来的风暴。
    所幸的是,在风暴刚刚生起时,卫大人便提前观察到了一丝端倪,让他们将船只尽量往海岸边靠拢,伺机寻找可供避险的岬湾或者溪流入海口。
    狂风渐渐大了起来,卷起阵阵涌浪,豆大的雨点也不断地砸在他们身上。
    尽管,他们两艘小船紧挨着海岸行驶,但一股又一股大浪仍旧不停向他们袭来。
    要不是船上的兄弟们齐心协力,努力撑着船,调整着方向,说不定就被大浪给掀翻,或者给拍到岸边礁石上了。
    就在风暴愈发猛烈的时候,他们终于寻到一处小河入海口,遂奋力地溯流而上,进入到一处河湾,终于避开了海上滔天的风浪。
    然而,在经历了风浪和暴雨之后,带队的卫大人却不小心沾了水着了凉,还染了风寒。靠岸未多久,便发起了高烧,难以视事。
    于是,他们便在岸边临时搭了一个营地,好生照料看顾卫大人,准备待他稍稍康复了身体,再行返回。
    风暴来的快,去得也快,肆虐了一天一夜后,便消散退去,而且还出了太阳,海面上也是呈现出难得的风平浪静。
    可糟糕的是,卫大人似乎病势更为沉重了,不仅无法坐卧起身,而且还陷入到昏睡状态,脑门上也热得发烫。
    乖乖,这可不得了呀!
    热病弄不好,可是要死人的。
    要是卫大人折在这里,他们回到临海堡怕是都不好交代!
    这可如何是好?
    荒郊野外的,也没什么可退发热的药材,更没地去寻郎中,着实让他们七八名水手慌了起来。
    无奈之下,他们只能拿布巾沾湿了水,不停地擦拭卫大人的额头,还用水壶小口小口地喂水,想着尽量给他降降温,可不能把人给烧死了。
    两日后,卫大人清醒了一阵,在简单询问了一番情况后,他便命人取来随身携带的小包。
    在包里摸索片刻后,艰难地掏出一小撮被雨水和海水淋成了黏糊状的白色粉末。
    他先是低声咒骂了几句,然后犹豫了半响,便一口将那些糊糊状的粉末塞进嘴里,还灌了一大口水,吞入腹中。
    随后,他又昏睡了过去。
    或许,卫大人吃的那些黏糊的粉末管用了,在接下来几天,他的热病开始慢慢消退,脑袋也没那么烫了。
    在他偶尔清醒的时候,会吩咐水手用温水替他擦拭身体,并更换身上浸湿的衣服,还艰难地吞咽几口煮好的稀粥和土豆。
    众人见状,皆不由松了一口气。
    瞧这般情形,卫大人应该没什么大碍了,再将养几天,想是可以恢复身体了。
    “大人,你感觉可是好点?”张大山端着木碗刚钻进木屋,便发现卫仲龙已经靠坐在木柱上,盯着某个地方怔怔出神。“大山,这些日子可着实让你们受累了。”卫仲龙回过神来,朝张大山露出温和的笑容。
    “大人,言重了。”张大山走到近前,犹豫着是不是还要亲自喂食。
    “我自己来吧。”卫仲龙伸手接过木碗。
    “大人,小心烫。”
    “嗯,我慢慢吃。”卫仲龙看着这名忠厚踏实的护卫,心中甚感欣慰,“大山,此番回到临海,我必要重重赏你。若没有你这几日几夜的照顾,我这条命多半就没了。”
    “大人,属下可不敢求赏。”张大山闻言,顿感兴奋,咧开嘴笑了,“这几日照顾大人起居,可不止有俺一人,还有铁林、栓子、狗儿、大尖他们几个,也都是日夜伺候着你,不敢有一丝疏忽。”
    “好,好,好……”卫仲龙连连点头,“回去后,你们几人皆有重赏。当然,你们的功劳也不止这般对我精心照顾,就凭这一个多月以来,我们历尽千辛万苦,探索了沃川河(今十胜川)流域的详实地质数据,你们也当以重赏。”
    “嗯,此次若是移民船队给我们临海堡带来一些女人的话,你们也将获得优先分配的权利,以便于此扎根安家!”
    “谢大人!”张大山听罢,立即喜不自胜。
    嘿,这趟差事可跑得真值!
    不仅获得了重赏,还能给发一个媳妇,更难的是,此番受到卫大人的青睐和赏识,以后免不了得以重用或者受到关照。
    一个月前,在这位临海拓殖队负责人带领下,他们一行五十余人,携带大量物资补给,驾着四艘大型独木舟一路南下,去寻找那片据说极为肥沃的河谷,为后续殖民开拓做好前置准备工作。
    贴着海岸线行了约莫一百五十多里,发现一条大河出海口(十胜川)。
    探索队在此稍事停驻一日,遂沿河上朔,顺着曲折蜿蜒的河道(十胜川在后世经过多年改造,河道已裁弯取直)不断前行,并不时地登岸探查地理情况,直至来到几条河流的汇合处(即北海道带广市一带),方才停了下来。
    在近一个月的时间里,他们几乎将这条河的沿岸土地都大致摸了一遍,细致评估该地区的农业种植条件。
    令人可喜的是,这片广袤的河谷地带,覆盖着一层厚厚的黑土,伸手随便在地上抓一把,仿佛就能“攥出油来”!
    卫大人言及,这种黑土里,富含有劳什子“有机质”,对农作物的生长过程极具营养。
    而且,初时开垦的田地,无需施以沤肥,自身就很肥沃。
    这般田地里栽种庄稼的话,那到了秋天,绝对可以获得一个令人惊叹的收获。
    更不要提,这片地方还有几条水量丰沛的河流,可以为农业种植提供充裕的水资源。
    若是加大开发力度,兴修各种水利,完全可以将整个河谷地带开拓出的农田都变成让人眼馋的水浇地。
    沃野千里,大概就是形容这样的土地吧!
    更妙的是,卫大人还说这里皆为无主之地,咱们想占多少,就占多少。
    当然,这话说得也不太准确,最起码河谷地带零零散散分布了十余个大小土人部落,算是这里的原住民。
    不过,他们跟临海堡周边的土人一般模样,也是不操持田地,只知道在林子里撵着驯鹿到处跑,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
    所以,大家并不怎么瞧得上这些土人,更不会将他们当做这片土地的主人。
    依着拓殖队那些官人的说法,只要咱们华夏人将这里占了,便理所当然地成为土地的主人,无需考虑土著人的想法。
    本着这个原则,卫大人便做主将这片河谷平原地区命名为沃川,而那条大河也被称之为沃川河。
    在对沃川完成了初步考察后,他们一行探索队便驾船一路返回。
    到了沃川河口时,卫大人命令随行的三十多个移民于此建立堡寨,作为后续沃川地区拓殖的前哨据点。
    给他们留下了数月的物资补给和两艘小船,探索队便启行北上,返回临海堡。
    估摸着,这个时候,来自大明的移民船队已经抵达了临海。
    就是不知道,此次能给他们留下多少移民。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