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担心找不到本站?在百度搜索 喜乐殿 | 也可以直接 收藏本站

第578章 进攻与防守 得知原委

      第578章 进攻与防守 得知原委
    时间一日日流逝,天气依旧炎热,
    最后一次关于麓川战事的商讨于今日上午结束。
    陆云逸手拿一本厚重文书,
    颇感如释重负地离开中军都督府会议大厅。
    由于诸多军候离京,
    此事一直由六部衙门以及都察院操持,主持者是燕王朱棣。
    因今日是最后一次会议,为避免出岔子,
    所以找来军伍中人镇场。
    左军都督耿忠以及中军徐司马都在其中,陆云逸亦是如此。
    值得一提的是,
    在事先打磨好一切细节之后,协议签署异常顺利。
    麓川的刀补瓦以及恭坝光没有犹豫,签完字后便带着人马离开。
    陆云逸站在中军都督府门口,
    望着晴朗的天空,感受着炎热天气,心中不禁发笑。
    这一次,麓川可真是要大出血了。
    协议规定,麓川需赔偿大明操持战事的一切损失,共计四百万两。
    这四百万两白银,对于麓川而言,几乎是其数年积蓄。
    不过,大明并非不通情理,同意分作五年归还。
    除白银赔偿外,麓川还需补偿大量物资。
    其中包括上等战马五千匹、精铁十万斤、各类矿石十万斤、数人环抱以上木材一千根、甘蔗十万根等等
    在土地方面,
    麓川割让其北部边境大片肥沃土地。
    这片土地临近大明景东,
    不仅适宜耕种,拥有丰富的水利资源,还处于交通要道之上。
    割让之后,大明可在此处设立卫所,派驻军队。
    这既能加强对西南边境的管控,
    又能以此为据点,进一步开拓周边区域。
    同时,麓川境内的几处重要铜矿也被纳入大明管辖范围。
    在军事安排上,麓川需解散其囤聚在北边半数以上的军队,
    只保留少量用于维持地方治安的力量。
    并且,在未来十年内,
    每年都要向大明派遣一定数量的年轻壮丁,前往大明卫所接受军事训练。
    期满后,一部分可选择加入大明军队,
    其余则返回麓川,但不得再参与军事相关事务。
    这一举措旨在削弱麓川的军事潜力,拉拢其年轻人,
    使其难以再对大明边境构成威胁。
    至于其他细枝末节,还有足足几大摞文书,
    陆云逸并未详细去看,但仅这些便已足够。
    麓川至少在十年内难以掀起什么风浪。
    “陆大人,今日可有要事?”
    这时,一道浑厚声音从身后响起,
    陆云逸回头望去,
    只见肤色黝黑、体格壮硕的朱棣从屋内走出,脸上带着几分笑容与询问。
    “拜见燕王殿下,今日都督府并无要事。”陆云逸拱了拱手,面露恭敬。
    燕王点了点头:“走,带你见一个人。”
    说完,朱棣便转身前行,背负着双手,
    朝都督府衙房内走去,陆云逸紧随其后。
    很快,在一间雅室内,
    陆云逸见到了等候在此的几人。
    朱棣笑着向陆云逸介绍:
    “陆大人啊,这里面有些人你已经认识了。”
    “认识一些。”陆云逸笑着道。
    朱棣指着为首那名二十多岁、体态修长的军卒说:
    “他叫朱能,燕山中护卫百户。”
    朱能皮肤黝黑,带着些许干裂,
    他朝着陆云逸恭敬一拜,神色有些激动:
    “拜见陆大人。”
    朱棣又为他介绍了周围的一些人。
    分别是燕山左护卫百户刘靖、庄启元,都司郑彦、许云轩,
    这五人都是北平都司此次前来应天考核之人。
    对于他们,陆云逸都有些印象。
    朱能是其中当之无愧的佼佼者,其余四人也都在前五十名之内。
    介绍完毕后,燕王引着陆云逸坐下,
    “陆大人啊,眼前这些青年才俊,你觉得如何?”
    陆云逸微微一笑:
    “都是军中翘楚,日后多加锤炼,定可独当一面。”
    “哦?”
    朱棣眼睛一亮,这般评价在军伍中人里,算得上是极高。
    “陆大人,可莫要因本王在此,就顾及了他们的颜面。”
    几人也将目光投了过来,面露期待。
    陆云逸笑着摆了摆手:
    “燕王殿下,环境是最能改变人的因素。
    他们身处北平,城墙之外便是异族草原人,时刻都有压力,
    军中只要操练不松懈,对敌时勇往直前,成长便会迅速。
    反之,若待在应天京城,
    即便每日操练,但安静祥和的日子还是会腐蚀人心,
    真到了战场上,差别立现。”
    几人听到这话后,眼中都露出喜色,
    这无疑是给他们指明了一条道路。
    而朱棣听到此言后却陷入了沉思,
    来到京城后,他也察觉到.
    即便浦子口城中的精锐,
    虽身披精良铠甲、操练也积极用功,
    但相较于边陲之地,还是少了几分血性。
    京中的军队像是按部就班、令行禁止的精密器具。
    但在战场上真正能打硬仗的,是充满血性、敢打敢杀的军队。
    “或许.这就是他建议迁都北平的一个原因。”
    朱棣在心中默默想着,而后说起了别的事情:
    “陆大人,今日请你来,是本王有一事想要请教。”
    “不敢当,燕王殿下但说无妨。”
    “本王想请教陆大人,这几人既然是北平军中的年轻翘楚,
    本王应不应该让他们操持火器诸事。”
    说完之后,朱棣脸色凝重了许多,继而说道:
    “本王已决定在北平军中推行火器,
    可一直拿不定主意,是偏向于大炮还是偏向于火铳。
    本王不妨说得再明白些,
    本王地处北平,按理说应当使用大炮防守敌人进攻。
    但本王总觉得心里不踏实,
    总觉得本王应当带领兵马直杀草原,
    此时火炮太重,火枪便有了对敌之机。
    只是这其中的权衡,本王一直把握不好。”
    此话一出,朱能等人面露思索,在思考火炮与火枪的弊端及优势,
    发现这二者几乎是一攻一守两个极端,似乎难以兼容。
    但陆云逸看到了朱棣眼中的灼灼目光,
    明白他并非在询问火器的抉择,
    而是在问北平是守还是攻,也是在问他自己未来的方向。
    是固守北平当一个安稳藩王,还是建功立业、勇击草原。
    更是在问,日后的草原局势。
    思虑片刻,陆云逸沉声道:
    “燕王殿下,陛下将您等一众王爷安置在边陲重镇,
    可不仅仅是固守城池那般简单。”
    朱棣眼中精光毕露,
    他知道眼前之人听懂了自己的问题。
    反观旁边的一些青年才俊,个个面露迷茫,
    这让朱棣心中没来由地生出一阵失望。
    人比人,似乎就是不一样。
    陆云逸继续说道:
    “北方草原的敌人已绵延数千年,
    纵使会一时衰弱,但养精蓄锐之后,
    草原便又会强大起来,这是历史惯性,也是草原人的习性使然。
    弱的时候就迁徙,一直往北、往西跑,
    跑到中原朝廷无法触及之处,而后休养生息,
    等强大了,再慢慢打回来。
    北元亦是如此,
    他们在捕鱼儿海战败之后,又往西跑,躲到草原深处蛰伏起来。
    现在看似没有威胁,
    但十年后、二十年后,草原又将人丁兴旺,继续威逼大明。
    大明既然是新兴之国,那也应采用一些新办法,
    携带火枪减少辎重,深入草原杀敌,这才是陛下期望看到的事。”
    朱棣垂着头,脸色凝重到了极点,过了好一会儿才点了点头:
    “本王明白了,多谢陆大人。”
    说着,朱棣挥了挥手,看向站立的五人:
    “你们先出去吧。”
    五人领命而去。
    待他们离开后,屋内彻底安静下来,朱棣率先开口:
    “这几日本王听说你一直在研读大宁都司的文书?”
    “回禀燕王殿下,正是,
    下官可能年底就要随大军一同北上,前往大宁。”
    朱棣点了点头:
    “大宁是个棘手之地,虽然现在改了名,但那里依旧是关外。
    大宁的安危关系着北平安危,你去了大宁,本王能省不少心啊。”
    “多谢燕王殿下夸赞,下官去到大宁,还需燕王殿下多多支持。”
    燕王朱棣开口大笑,充满豪迈:
    “这一点你放心,北平行都司与北平互为犄角,相互帮扶,
    是朝廷定下的方略,
    到时有什么需要帮忙的,派人知会一声便可。”
    “多谢燕王殿下。”
    陆云逸拱了拱手,心中一块大石落地。
    大宁位置虽重要,但终究是北平以及辽东的附属之地,需二者支持才能盘活。
    朱棣抿了抿嘴,眼中闪过一丝锐利,沉声道:
    “若在京遇到什么麻烦,也可直接与本王说,
    有些事情陆大人不便出面解决,本王可以代劳。”
    陆云逸眉头微皱,眼中闪过一丝疑惑。
    他没有拐弯抹角,而是直接发问:
    “不知燕王殿下所指何事?”
    朱棣脸色有几分凝重,沉声说道:
    “有人在背后挑拨,离间你与副将的关系,
    是谁在背后操纵,本王已查明。”
    说到这,朱棣叹了口气,脸色又黑了几分:
    “这几家都是大明肱骨,立下过汗马功劳,
    如今却与朝廷站在了对立面,实在令人扼腕叹息。”
    陆云逸一愣,有些诧异地看着朱棣。
    自从秦淮河的青楼开门之后,拉拢之人就不止是吉安侯府,
    还有一些同样位高权重的大人物,
    黑鹰的声势越来越大,一时间风头无两。
    只是他没想到,朱棣居然会关注此事,还打算出手相助?
    这让陆云逸觉得,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话一点没错。
    顿了顿,陆云逸沉声开口:
    “多谢燕王殿下相助,下官与黑鹰情同手足。
    我们一同长大、一同在学堂读书、一同参军,情谊深厚。
    这些人挑拨离间,我等不会放在心上,还请燕王殿下放心。”
    燕王朱棣陷入了沉默,脸色有些复杂。
    他出身皇家,自古皇室宗亲自相残杀之事数不胜数,
    故元朝廷中,几乎每代都有兄弟反目之事。
    他很想告诉陆云逸,
    就算是亲兄弟,因一些事也可能反目成仇。
    但却不知如何开口。
    思索良久,朱棣还是决定不将心中所想说出,只是宽慰地笑了笑:
    “既然你心中有数,本王就不多言了。”
    “多谢燕王殿下。”陆云逸拱手一拜。
    朱棣脸色有些古怪,几次欲言又止,
    陆云逸看在眼里,问道:
    “燕王殿下若有什么话想告知下官,尽管开口,不必见外。”
    “既然如此,本官就直言了。”
    朱棣直起腰来,率先发问:
    “本王在调查此事时,发现了一些.古怪之事,
    在此之前,本王想问一问,
    那归春医馆的朱锦玉,与你有何关联?”
    “锦玉?”
    陆云逸面露狐疑,他也没有隐瞒:
    “不敢欺瞒燕王殿下,锦玉是在下的红颜知己,是下官治病时相识。”
    对于这个回答,朱棣并不意外,只是若有所思地开口:
    “那就奇怪了,本王在查是谁在背后推波助澜时,借助了锦衣卫的力量。
    发现归春医馆最近总会出现一个年轻人,
    他常常从一辆豪奢马车中下来,
    而后去医馆治病,一待就是一天。
    最开始并无异常,只是这几日,
    他每次都会带着礼物与束前往,
    看其模样,是对你那红颜知己有些想法。”
    陆云逸眼睛眯起,浑身上下透露出一股凛冽杀意,
    身后似乎有尸山血海沉浮。
    这等气势让朱棣呼吸都为之一滞,心中闪过震惊,
    不禁感慨,这才是南征北战将领的真正模样。
    “燕王殿下,您想告诉下官什么?”
    陆云逸声音中都带着几分冰冷。
    朱棣抿了抿嘴,站起身从书桌上拿过一封信纸,放在了二人中间的圆桌上。
    “这年轻人背后有人指使。
    他所乘坐的豪奢马车,是城中布匹商戴晴柔家的马车。
    而这年轻人名为盛阳舒,二十一岁。
    他真正的身份是江宁县的读书人,
    一月前在县城的赌坊中输掉了祖产及家财,而后便失踪了。
    再次出现时,就摇身一变成了江南富商之子,
    频繁往返火瓦巷的诸多清幽之地。
    我想这背后,应当有人操纵。”
    听到这个消息,陆云逸反而平静下来,心中思绪万千,
    有人在背后使坏是肯定的,
    但,是谁呢?
    最近发生的事太多,以至于仇家都数不胜数。
    陆云逸抬头看向朱棣,轻声发问:
    “敢问燕王殿下为何知晓此事。”
    “你与锦衣卫的关系如何?”朱棣反而问起了别的事。
    但此话一出,陆云逸便已明白,他摇了摇头:
    “井水不犯河水,不过
    有大将军的关系在,锦衣卫想来对我没什么好脸色。”
    朱棣点了点头,这也在情理之中,
    锦衣卫这些人向来招人嫌,朝堂中谁得势,就盯上谁。
    顿了顿,朱棣沉声开口:
    “不瞒你说,这件事也是本王从锦衣卫处得知,
    只因那戴晴柔是锦衣卫百户谢云的外室,
    二人已相处多年,育有两个孩子。”
    陆云逸眼睛眯起,表面虽平静,
    但内心已有些恼火。
    他并非在意这些官场争斗之事,
    而是对锦衣卫接二连三找麻烦感到不满。
    深吸一口气,陆云逸站起身,朝着朱棣躬身一拜:
    “多谢燕王殿下,今日相告,万分感激,日后若有需要,尽管吩咐。”
    “此事本王可以帮你处理。”
    “多谢殿下,下官自有打算,下官告退。”
    离开中军都督府的陆云逸脸色阴沉,步伐飞快,
    跟过来的冯云方一愣,连忙发问:
    “大人,出什么事了?”
    “传令陈景义入城,再告知黑鹰,给他调配几个得力人手一同入城,
    黑鹰一切照旧,不要露出破绽。”
    听闻此话的冯云方也知晓事情的严重性,脸色凝重到了极点:
    “是!”
    “另外,去把上次在归春医馆见过的夏元吉找来,本官在工部衙门等他。”
    “是!”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