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担心找不到本站?在百度搜索 喜乐殿 | 也可以直接 收藏本站

第566章 天不宰人,人自救

      第566章 天不宰人,人自救
    随着一声“开始”。
    站在试验田中的农政院官员将锄头高举头顶,面容神圣,而后重重落下!
    锄头砍在泥地里的声音清脆悦耳,
    带着泥土与精铁的摩擦声。
    锄头镶嵌在泥土中,双手一拉,成片的泥土被带出。
    泥土是湿润的深棕色,就能感受到其粘稠细密。
    一下一下。
    锄头一下下挥落,一下下刨起,
    平整的土地顷刻间就变得沟壑纵横。
    在几人的锄头下,一道道笔直凹槽出现。
    他们的动作十分精准,
    一锄头下去,会深入泥土,但不会砍伤藏在里面的甘薯。
    直到湿润的泥土被带出来后,
    才能看到有一些圆润、覆盖着泥土的圆滚滚事物。
    已经有不止一个人站了起来,踮起脚尖,看着田地。
    慢慢的,随着裸露在外的甘薯越来越多,站起来的人也越来越多。
    不过一盏茶的时间,
    六部九卿们几乎都已经站了起来,
    怔怔地看着前方土地。
    圆滚滚的甘薯密密麻麻分布在沟槽两侧,
    露出了一些暗红色的皮!
    粗略看去,模样十分难看,坑坑洼洼,
    甚至甘薯挤在一起,像是畸形产物。
    可随着泥土挖开,原本松动的甘薯掉下,落到沟槽里。
    众人才能看清它的真实模样。
    两头狭窄,中间圆滚,覆盖着泥土,
    看起来圆滚滚的,极为可爱。
    上首,明皇朱元璋眼眸一挑,
    他也慢慢站了起来,目光锐利,死死盯着前方试验田。
    虽然早就知道这一次会收获颇丰。
    但当泥土挖开,真正见到之后,
    他还是压抑不住心中激动,他知道这意味着什么。
    若天下遍地都种上了这等甘薯,
    那一直困扰着他前半生的“饿”将再也不会出现。
    整个大明子民日子就算过得不好,也不至于再饿死。
    他很难想象,从饿殍遍地的故元,到如今洪武二十二年,
    仅仅过了不过四十年。
    纵观史书,历朝历代每一天都过得很艰难。
    如今,大明会做到再无饿殍的壮举。
    朱元璋胡子微微颤抖,藏在龙袍中的手掌紧握,
    身体站直如标枪,
    苍老的身躯在这一刻爆发出了难以想象的坚毅。
    太子朱标似乎被这种情绪所感染,也慢慢站了起来,拳头紧握。
    多,太多了。
    他的第一感受便是多。
    收割农田之事他主持过无数次,也见过无数次。
    但就算是风调雨顺之时,收割的麦田也没有这般多!
    皇帝太子二人已经如此,
    那先前只闻其名不见其形的六部九卿,则已经震惊到不能呼吸。
    户部尚书杨靖瞳孔剧烈晃动,嘴唇都在微微颤抖。
    作为户部尚书,他知道朝廷每年在种田这一事情上的投入,
    这是比任何事都要重要的头等大事。
    但即便如此,也收获甚微。
    但现在,他看到了什么?
    茫茫多的粮食从地里冒了出来,
    一个个纠缠在一起,一大坨一大坨,像是无穷无尽。
    这东西他还吃过,味道极好,能吃饱。
    工部尚书秦逵一手放于身前,一手放于身后,两侧拳头都已经紧握。
    他看向同样已经站起来的陆云逸,神情复杂。
    自此之后,此人殊荣更胜,
    称其为大明朝廷转危为安的救星也不为过。
    随着一道道沟渠挖开,农政院几名长者也停了下来。
    他们年纪大了,额头上已经布满细汗,
    但他们的表情以及眼中,却蕴含着激动。
    他们将锄头递给身旁侍者,用力一挥手,
    原本站在外围的一行人纷纷走上前来,
    脚踩着沟槽,开始挑挑拣拣,
    从泥土里将大明的“金子”挖出来。
    而在他们身旁,一个个箩筐放置,
    挖出来的甘薯被扑打去灰尘,放置在箩筐中,一个又一个。
    在场诸位大人看着侍者将一个又一个的箩筐拿走,
    又拿来又拿走,
    眉头紧紧锁成了一个“川”字。
    从最开始的惊叹,到现在的怀疑,
    复杂的心绪笼罩着他们所有人。
    怎么会有这么多?
    这是在场所有人心中的疑问,
    这是要亩产多少石?
    一些人甚至在想,这是陛下以及太子殿下拿出来的“面子工程”,
    为的就是安稳人心,以应对接下来的朝堂风波。
    但他们又将视线放到农政院的诸多官员身上,
    暗自否定了这个想法。
    旁人不知道农政院,
    但他们位高权重,自然知道这些人的能量。
    在种地一途,他们说什么就是什么,就算是陛下也无法强加命令于他们。
    慢慢的,随着日头升高。
    众人已经将视线汇聚到试验田一旁的巨大斛秤。
    这是历朝历代用来称粮食的秤!
    农政院的吏员已经调整好刻度,
    一斛为四十斤,三斛为一石。
    而此刻,农政院准备了二十个斛,
    皆是用精致青铜打造,上面的泥土被刷得干干净净。
    在众人目瞪口呆中,二十个斛很快就被装满.
    “这,怎么可能?”
    兵部尚书沈溍怔怔地看着塞得满满当当的斛,
    忍不住凑近了一些,仔细看了看用作平衡的刻度。
    四十斤没错。
    见他这般行动,六部九卿们早就忍不住了,纷纷凑了上来。
    但他们身板太弱,抢不过都督府的一众都督,
    只能被挤在外面,踮着脚查看。
    “乖乖,是真嘞。”
    左军都督耿忠眨了眨眼睛,
    又狠狠搓了搓眼睛,这才确定自己没有看错。
    二十个斛,一个斛四十斤,那就是八百斤,
    仅仅是眼前这些,就已经是六石半。
    而如今大明,所记载农田,
    所产最多的是在“粳稻之乡”,浙江嘉兴,亩产五石半!
    被整个天下称之为祥瑞。
    他们都记得,那一年朝廷风调雨顺,
    而如今,六石半!
    此刻,众人纷纷将目光投向了那还在挖的地。
    他们惊讶地发现,先前脚踩的沟槽也被挖开,
    一众农政院长者以及吏员正趴在下面,
    用力地掏,一坨坨的甘薯被掏了出来!
    根须相连,泥土附着。
    虽然难看,
    但在一众大人眼前,是比天仙还要美的存在。
    “愣着干什么,将斛里的甘薯都拿出来,没看到旁边堆了这么多嘛。”
    这时,中气十足还带着几分得意兴奋的声音响了起来,是洪武皇帝朱元璋。
    他走了过来,看着汇聚在一起的众人,骂道:
    “都让开点,别耽误旁人干活。”
    耿忠的反应最为迅速,
    他一手提一个斛,走到一旁,开始从里面拿出甘薯。
    还仔仔细细地检查,甚至还上嘴咬了一口.
    尽管咬了一嘴泥,但依旧抵挡不住他眼中震撼,居然是真的,
    而且这味道有些甜。
    见他如此模样,
    一行人忙手忙脚地将二十个斛抬到一边,开始从里面掏出甘薯
    众人齐心协力,很快就让甘薯在一旁堆起了一个小山堆。
    放在斛中看着没有多少,但现在一看,众人再次感觉到震惊。
    多,太多了!
    “继续秤!”
    朱元璋很快就见到了两个几乎一模一样的小山堆,
    眼中震惊一闪而逝,冷声吩咐。
    一行人又将刚刚挖出来的甘薯塞到斛里,放在秤上。
    因为形状各异,诸多官员又没有干过此种农活。
    许多时候,甘薯都要堆到斛之外,才能够四十斤。
    但他们乐此不疲,无一人言语,只是默默干活。
    陆云逸始终站在他们后方,
    看着前方挖出来的甘薯,脸色平静。
    对于甘薯产量,农政院的人已经跟他说过,所以他并不吃惊。
    他高兴的是,眼前的这些甘薯个个肥大,长得圆润饱满,
    比从麓川弄来的甘薯要好看无数倍,
    一看就是做烤红薯的好材料。
    论种地,还是得中原人来,麓川人根本不是对手。
    时间流逝,又过去了一刻钟,
    地里最后一个甘薯被农政院的长者掏了出来!
    他脸上凝重也在这一刻舒缓,紧绷的神情露出笑容,发出一声大喊:
    “没了!”
    以往,这等情况下,都或多或少带着些许失望,
    毕竟一亩地也就出那么一两石粮食。
    但现在,众人听到此话,
    只觉得松了口气,终于没有了。
    再挖下去,几乎在场所有人都要觉得,这是不是假的了。
    第二次称重,二十个斛很快又被装满。
    但.所有人的目光都聚集在不远处剩下的那一小堆甘薯上,
    怎么还有?
    此时,就连大明皇帝朱元璋,脸上也露出了灿烂笑容。
    农政院种地的本领一绝,又是在宫中精心养护,产量多是应该的。
    放在外面,有时候要折五成甚至是六成。
    但现在,即便是折五成,
    朱元璋都觉得,天佑大明!
    终于,在一行人目瞪口呆的注视下,剩余的甘薯又装满了两个斛。
    一共四十二斛!
    一千六百八十斤。
    十四石。
    简单的字符出现在众人心田,场面一下子安静了下来,
    所有人都默不作声,
    静静看着前方堆积如山的甘薯,仔细思索着这个数字。
    十四石,即便少八成,还有将近三石。
    而三石,是如今大明最好农田的产量。
    一行人只觉得喉咙干涩,
    他们是六部九卿、是都督府的都督,
    身居高位,手握权势。
    挨饿的感觉已经不知多久没有感受过了,
    三十年?四十年?五十年?
    记忆将他们拉回了心中乱世,
    那时遍地灾荒、饿殍满野、茫然干瘦的人走在破旧的官道上,
    妄图在乱世中寻找一安身之所。
    但所到之城池皆战乱不止。
    几乎在一瞬间,所有人都想到了大明未立之前的悲苦。
    而即便大明新立,秩序新建、但饿死人之事还是不在少数。
    而他们早已经登上高位,
    不会再考虑挨饿这等事,考虑的都是旁人能否不挨饿。
    他们绞尽脑汁,无法解决的问题,在这一刻似乎有了答案。
    这时,都察院左都御史詹徽颤声开口:
    “这甘薯,能吃吗?”
    一个荒唐的问题,却没有人发笑。
    但很快,这个疑问就被一句轻言打破。
    明皇朱元璋轻声开口:
    “树皮咱都吃过,甘薯有什么吃不得。”
    哗——
    原本有些沉寂的气氛,顷刻之间被点燃。
    礼部尚书李原名眼含泪,扑通一声跪倒在地,高呼:
    “天降祥瑞、佑我大明!”
    “自此以后,天不宰人,人自救!”
    “恭喜陛下、贺喜陛下,此物天佑,我大明百姓将远离饥荒!”
    一时间,高呼之声不绝于耳,
    在场诸多大人皆是跪地恭贺,压抑的气氛开始在众人之中流转。
    洪武皇帝朱元璋静静站在甘薯之前,
    脸色沉默,嘴唇微抿,
    纵使心有沟壑,但他此刻的心绪也复杂万分。
    他弯下身拿过一个甘薯,胖胖的,拿在手中很重,
    犹如大明江山那般重。
    朱元璋看向在场众人,沉声开口:
    “朕起于卑小,立于山巅,
    为大明江山呕心沥血,然此物甘薯。
    利国利民,亩产十石。
    乃祥瑞之物,更是我大明呕心沥血多年之结果。
    今,盛世将临,当普天同庆!”
    “传旨,今日宫中设宴,食此万民之粮!”
    “陛下圣明!”
    众人齐声高呼。
    今日六部九卿都不在衙门的怪异情况,很快吸引了诸多朝臣的注意。
    多方打听之下,诸多吏员官员惊恐地发现,
    居然连都督府的一众都督都不在。
    一时间,人们议论纷纷,
    脑海中的疑问一个接着一个。
    难不成要出什么大事?
    很快,临近午时,六部九卿纷纷回到了衙门。
    但所有人都发现,
    他们以往敬若神明的大人有些魂不守舍,还有一些心不在焉。
    更重要的是,他们手中提着一个布袋,
    能明显看到布袋上的泥土痕迹。
    不知是何物。
    一时间,各部官员大显神通,纷纷开始串联打听,到底发生了什么。
    但奈何,六部九卿的嘴太过严实,也没有人敢去发问。
    工部衙门,工部尚书秦逵与陆云逸携手回到衙门的场景被许多人看到。
    尤其是他们手中布袋,更是许多人关注的重点,
    这其中就有工部左侍郎计煜辰。
    即便养尊处优多年,心性早已非凡,
    但见到这一场景,还是不由得心生嫉妒。
    去的都是六部尚书、都督大员,
    他陆云逸何德何能享受此等殊荣。
    工部衙门正堂,秦逵坐在上首,脸色沉默,久久不言,
    只是一味地抿着茶水,
    另一只手掌一直在布袋上用力摸索.
    尽管已经对甘薯的形状了然于胸,但他依旧摸不够。
    陆云逸坐在下首,脸色平静,
    在没有科学肥料的今日,十四石是一个可望而不可及的数字。
    过了不知多久,秦逵看向陆云逸,轻声开口:
    “上次你说的治水之事,其中工钱要多少?”
    陆云逸一愣,不知为什么他会说起此事,但还是老实回答:
    “回禀大人,工期很长,将近四年。
    其中工钱大概要一百五十万到两百万上下,动用民夫将近六十万人。”
    秦逵点了点头,眼中露出思索:
    “你说.若只找灾民,不给钱只管饭,能不能成?”
    陆云逸愣住了,有些茫然地眨了眨眼睛。
    秦逵却自顾自地说了起来:
    “黄河两岸每年遭灾,不知多少百姓流离失所,寄人篱下,
    他们日子过得很苦,饥一顿饱一顿。
    这甘薯一亩地就出这么多,
    只管饭的话,好像也用不了多少钱。”
    陆云逸愣愣说道:
    “大人,整日吃甘薯会胀气,时常放屁。”
    “人都要饿死了,还管得了这个?”
    秦逵瞥了他一眼,若有所思:
    “本官觉得此事可行,以工代赈古来有之,
    等甘薯种下,或许只要等一场大灾,就能开始治水了。”
    陆云逸脸色大变:“秦大人慎言!”
    秦逵也反应了过来,心有余悸地闭上嘴。
    此话若是传出去,必然会引起轩然大波。
    但二人对视一眼,陆云逸读懂了他眼中意思。
    治水要将近六百万两,
    朝廷在古井无波的情况下,是断然不会给钱的。
    但.若是遭了灾,或许可以顺势而为。
    尤其是又有甘薯这等产量大、管饱的作物。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