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担心找不到本站?在百度搜索 喜乐殿 | 也可以直接 收藏本站

第47章 小小诗会,竟出现两个宰辅之才

      离开承恩殿后,李泰有些惴惴不安。
    他想不明白,明明几天前他还形势一片大好。
    父皇准许他置文学馆,已经是个十分明显的信號。
    他雄心壮志要修撰出《括地誌》,做出一番事业。
    以此让天下人知晓,他魏王李泰比之李承乾更加有资格成为储君,更加有资格继承大唐江山。
    然而,短短几天时间,形势急转直下。
    所有的优势,被一个清明诗会轻而易举的击溃。
    想要拉拢的人才没希望不说,还为自己带来了大麻烦。
    一则,今天李承乾选拔明德殿十八学士的手段,他刚刚在承恩殿算是听明白了。
    殿试和策问三论,这分明是一种另类的科举。
    二则,本想老生常谈的展露自身的诗才,令父皇侧目的同时將李承乾压下去。
    结果反而遭到李承乾的呵斥。
    引以为傲的诗才,被批的一文不值就算了,竟然还有就藩的风险。
    神不守舍的回到明德殿后,李泰一脸茫然的盯著李承乾。
    这个自幼便熟悉的大哥,如今已经越来越陌生了。
    站在李世民身侧的李长青,感受到了李泰的目光,朝他露出一个和煦的笑容。
    沟槽的李泰,懵逼了吧,遭不住了吧。
    不过这才哪到哪啊,日后还会有你好受的。
    很快,孔颖达、魏徵以及东宫属官,都拿著五十名文人士子的试卷,现场阅览了起来。
    偶尔遇到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便互相传阅起来。
    李长青看了几张试卷,其中好几个学子的名字,让他暗暗心惊。
    印象最深刻的,便是一个叫薛元超的。
    没记错的话,此人是唐高宗时期的文坛领袖,武则天时期的宰相。
    李治还与他有了个君臣白首的美名,也给与了他极大的评价:朕之留卿,若去一目,若断一臂。
    不过薛元超最让人印象深刻的,还是他的“平生三恨”。
    一是没能参加科举以进士及第,二是未能娶山东五姓的女子为妻,三是不能参与编修国史。
    虽然门阀观念极其严重,但也是个人才,完全能够加以利用。
    李长青悄悄找宫人询问了一下,迅速在五十多人当中,捕捉到了全场年龄最小,大约只有十四五岁的少年薛元超。
    心中默默的在自己的人才簿上,记上了此人。
    薛元超现如今或许不怎么出挑,但再过几年,那就不一样了。
    除了薛元超之外,还有一个名为上官仪的人,也同样上了李长青的人才簿。
    这人又是一位武则天时期的宰相。
    不过在后世,他的孙女上官婉儿比他有名气多了。
    上官仪同样不简单,早年出家为僧。研习佛典,精通《三论》,善做文章。
    是初唐著名的御用文人,李世民经常命他起草詔諭,还喜欢让他参与宫中宴集,侍宴赋诗。
    对比了一下如今还稍显稚嫩的薛元超,李长青认为上官仪將会在五十个文人士子当中脱颖而出,成为明德殿十八学士板上钉钉。
    “难怪科举会在中国歷史上起到举重轻足的作用,难怪高考都借鑑了科举制。”
    “仅仅只是太子举办的清明诗会,竟然都可以筛选出这么多才人,其中更是不乏宰辅之才。”
    “怪不得五姓七望,都恨不得把科举踩进尘埃里去,为此压根不在乎与皇帝老儿对著干。”
    “没办法,这选拔人才的效率,太特娘的嚇人了。”
    “等朕坐稳皇位,说不得也要学武则天,不惜血腥残暴的手段改革科举。”
    就在李长青心中胡思乱想之际,孔颖达等人,已经將所有学子的试卷全都阅览完毕。
    他们互相商量之后,又询问李世民和李长青的意思,最终確定了明德殿十八学士的名单。
    只等李长青宣布结果。
    下面的五十文人士子,见李长青手捧名单站出来,任他们才华惊世,任他们心態异於常人,此刻也一个个坐立不安,心中极为忐忑。
    无他,所有人都知晓,相较於朝廷的科举,太子的清明诗会才是一条登天之路。
    毕竟只要脱颖而出,就能成为明德殿学士,成为太子的幕僚心腹,这怎能不令人心神震动?
    面对台下一双双或期待或忐忑的眼睛,李长青朗声道:
    “诸位都是我大唐的栋樑之材,能够入选清明诗会前五十名,足以证明尔等的才华。”
    “即便今日没能被选为明德殿学士,也无需惆悵。”
    “毕竟除了清明诗会之外,本宫日后还会举办元宵诗会、中秋诗会!”
    “此次落选之人,也是明德殿候补学士。待到八月十五的中秋诗会,可直接与中秋诗会的前五十名,前来此处再次参与明德殿学士选拔。”
    明德殿上的学子们闻言,顿时瞪大双眼。
    明德殿候补学士!
    也就是说,即便他们今日没被选上,但只要回家好好钻研学问,中秋诗会还有机会。
    一时之间,眾人心中原本忐忑不安的心情,顿时消散了不少。
    他们望向李长青的眼神,更是充满了感激。
    一位布衣学子率先出列,对著李长青纳头就拜。
    “草民叩谢太子殿下大恩!”
    在他的带领下,另外四十九人,也立马反应过来。
    齐齐出列,山呼:“叩谢太子殿下大恩。”
    见此一幕,李世民笑呵呵的摸著鬍鬚。
    候补学士这个主意,是房玄龄向他提及的,本意是將人才掌握在朝廷,掌握在东宫手中。
    与那些候补官吏一样,不但给了落选学子们希望,还能鞭挞他们能勤学奋进,成为经世之才。
    同时也避免这些人彻底失去希望,最终倒向五姓七望,成为世家的走狗。
    更妙的是,只要他需要,就能隨时从这些候补学士当中抽调人手,补充进地方官吏。
    或许如今候补学士人数太少,不足以填充地方官吏,更不可能消除世家对地方的掌控。
    可就像李长青刚才所言,后面还有中秋诗会,元宵诗会。
    只要诗会不断进行下去,就能不断的吸引人才。
    等到候补学士的数量积累起来,那必將是一个令人无法忽视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