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担心找不到本站?在百度搜索 喜乐殿 | 也可以直接 收藏本站

第750章 矿工家属!

      2009年2月14日,下午,开阳县平安镇平安村。
    “就是这里,因为煤矿事故死亡的几个矿工都是这个村子的,他们家都在这里。”
    杨东带著马伯光和韩浩,从车里面走下来。
    车子只能停在村头,因为再往里面全都是积雪。
    现在还没有村村通,路路通政策和工程,所以村里的路基本上是土路,而且下了这么大雪,农村基本上是各扫门前雪,没有人清理土路。
    时间久了,雪又多又厚,而且很不好走。
    “组长,咱们直接进去吗?他们会不会不信咱们?”
    韩浩脑子灵活,想了一下之后,提出异议。
    既然是多年来上访未果,那必然是对县里甚至市里已经失望乃至绝望,心里面只有恨意。
    如果听说是省纪委巡视组的干部过来调查这件事,只怕第一个念头不是兴奋,而是愤怒和抗拒。
    毕竟在死者家属眼里,巡视组又能如何?只怕是过来套话的,到时候又会出现官官相护,反倒是害的他们更不安全。
    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更別说得不到公平与正义之后,那就更对官方有所防范。
    杨东想了一下,觉得韩浩的提议很有道理,就这么过去,大摇大摆的说是省纪委巡视组的干部,效果非但不会好,而且会很糟糕。
    “那就说咱们是收粮的粮头,他们对巡视组有所防范,但绝对不会防范收粮的粮头。”
    杨东是农村的,知道什么样的身份,更適合与农村人交流。
    东北是產粮地区,一到秋天的时候,玉米和高粱之类的作物就会收穫到家,然后等到入冬之后,就会卖到镇里的粮库。
    而因为交通不便,又因为其他的一些原因,就出现了收粮的粮头,也就是粮头先自己承担收粮的费用,把农民家里的粮食收购过去,然后转头卖给粮库或者其他一些企业和养殖场,通过中间赚取利润。
    杨东三个人就装成粮头,来这个平安村里收粮,至少彼此间谈话不会出问题,如此才能顺利的套话。
    “好,那我们就叫你杨老板。”
    “我是司机,他是会计。”
    韩浩听了杨东的提议,立马开口给三个人各自安排好了身份。
    “走吧,先去第一家,就在村头,矿工李白河家里。”
    杨东按照马大龙之前给自己的位置,带著两个人朝著村头第四家走去。
    这是个两间的土房,在2010年前后,东北的农村依旧还有很多土房子。
    破旧的土房子,破旧的木头院门,院子里面都是积雪和枯草,还有种地用的拖拉机,以及滚木,装水的大铁桶,院子里面还有一堆玉米,被雪盖了一层,但能看出里面黄灿灿的玉米棒子。
    杨东推开这个木头院门,走了进去。
    李白河家里看到有人来了,也从屋里面出来,是一个看起来六七十岁很苍老的老头儿。
    “你们干啥的啊?”
    老李头推开屋门,望著杨东三个人,一脸的疑虑,倒是没有警惕和害怕。
    农村人的胆子很大,而且大雪天也没人过来作恶,村里人都很团结和谐,更没外地人闹事。
    反倒是城里人,虽然门对门住著,但是可能住几十年了,都不一定知道邻居是做什么的,长什么样,彼此防范心理很重。
    甚至楼上楼下,谁家有婴儿哭闹,都会引来爭吵骂战。
    “大爷,你家苞米卖不卖?”
    杨东笑著开口问老头儿,指著院子里的那一堆苞米,也就是玉米。
    只是东北地区,喜欢称呼苞米。
    “你是粮头啊?”
    “我以前咋没见过你?”
    老李头有些疑虑的问著杨东,但是脸上已经露出了一丝笑容。
    杨东笑著回答道:“大爷,粮头还专门分熟悉和不熟悉吗?”
    “那当然,我们熟悉的,才敢放心卖给他啊。”
    “不然卖给不熟悉的,又不给钱,我们去哪要钱去?这都快过年了,谁也不想大过年的闹心啊?”
    老李头一嘴的东北话,朝著杨东说著,但是已经推开房门,朝著杨东三个人示意:“先进来喝口茶,天怪冷的。”
    “行。”
    杨东也不跟他客气,在面对农村人的时候,也不要太客气,会有一种距离感,自然而然的就融入不进去。
    杨东进去之后,从外屋地(厨房)往里一垮,来到了里屋(臥室)
    里屋有个通天的火炕,坐西朝东的方向,得有三米长,两米宽。
    杨东进来之后,屁股往炕上一坐,双手往被里一插,立马就暖和很多。
    如此熟悉的举动,李老头的心放下了。
    “家里没什么好茶,喝点猴王吧。”
    李老头拿三个大茶缸子,白搪瓷的大茶缸子,上面还刻著某个伟人的头像,一看就是六七十年代的物件。
    一个茶缸子里面放了一堆猴王茉莉茶,暖壶里的热水一倒,这就是茶,农村人眼里的茶,也是最朴实,没有那么多假正经道理的茶。
    百姓日用即为道,別扯什么茶道,做作的茶艺,你就是玩出来,最终也得过肚子,成了一泼尿。
    “你家哪的?大雪天上平安村收粮?”
    李老头拿起菸袋锅子,捏了一把旱菸,用火柴点了,开始一边抽菸一边问杨东。
    “我家里离这里七八十里吧,我家是下水镇小杨村的,我叫杨东。”
    “哎哟,小杨村,那可挺远啊。”
    李老头一听杨东是从下水镇小杨村过来的,吃了一惊。
    这交通不便的,七八十里已经很远了。
    这又不是后面十年,每家每户基本上都有私家车了。
    现在这个时代,正是穷与富的关口,过了10年的农村也真正开始富裕起来,而10年左右的农民有的富裕了,有的还穷著呢。
    国家也是一样,10年之后经济才彻底腾飞,10年之前还在缓慢增长,但速度一天比一天快了,所谓厚积薄发,就是这样。
    国家的富裕,带来的效果也就是老百姓收入的提高,这也是客观標准,也是客观事实。
    虽然网络上很多人叫穷,说各种各样的不公平,找不到工作,可是百分之七十国內的老百姓,多多少少都有存款。
    开阳县基本上没有穷乡镇了,也就是底下的乡村差了一点,但和庆和县的乡村比起来,要好太多了。
    “没招啊,为了赚点辛苦钱,只能走南闯北唄。”
    杨东苦笑著朝著李老头摇头开口。
    “大爷,你家就你自己?这快过年了,家里人去哪了?”
    杨东图穷匕见,聊的差不多之后,就开始旁敲侧击的打听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