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2章 悟道:生命创造,天道的至高权柄!
要知道,赵云的物质转化法本就在大道筑基之时,借助大宇宙法则灌注内景蜕变为内世界之力,与先天太素和先天太极融合在一起,
所以此刻这物质转化法与先天黄芽诞生这一刻的生命律动共鸣之后,带来的悟道性启发,使得赵云对“造物”“创造生命”这等至高领域,突然有了一丁点儿微妙的醒悟!
以往转化物质只是单纯的“形变”,如今却隐约触摸到“质变”的门坎,仿佛只要再进一步,便能让无生命的物质真正拥有生机。
这份悟道之感虽浅,却如同一颗种子,在赵云的道心深处扎下了根!
生命创造,天道的至高权柄啊……
“玄玄玄,道最玄,莫把生灵若等闲;黄芽初现生命韵,至此方能玄破天……”
随着赵云心中道诀落下,内天地中的景象愈发玄妙起来!
以自身五气为土,以真性黍米珠为根,将二者熔炼为一,再辅助漫天无际的阴阳火,在恒久的灼烧中反复淬炼,又以内天地孕育的神奇造化为基,借浩瀚无穷的法力为滋养,于禅定般的静修中不断打磨。
终于,一颗泛着淡淡微黄光泽的种子,在内天地中央缓缓浮现,
它不依土石,不附灵壤,刚一落地,径直植根于内天地的虚无之中,无数道细密的根芽便如灵蛇般探出,一端扎入下方沸腾的法力之海,贪婪地吮吸着精纯法力;另一端则穿透内天地的虚无,甚至蔓延出世界界壁,扎根到更深层的混沌虚无之中,似要从大宇宙大混沌的本源中汲取养分!
且刹那间,一股若有若无的吸力扩散开来,内天地中的五行之力、先天元气,乃至虚空中的游离灵气,都朝着这颗种子汇聚而去!
这景象,竟像是内天地中诞生了第一株先天灵根,正以天地为壤,缓缓生长。
只是这生长速度慢到了极致,赵云感知后,仅凭黄芽之种此刻的吮吸力度,哪怕过去万年,恐怕也难见长上一寸。
“养黄芽,果然重在一个‘养’字。”
赵云心中暗自感慨,
而且黄芽之种既已凝练,接下来便是真正的“养护”、“成长”过程。
所以赵云按照自己所修《万灵归一天意仙经》中的秘法记载,需以万灵之力为料,以阴阳火为淬炼之器,再以内天地的造化为养分,一点一点将这些力量煅烧成精纯养料,供这枚先天黄芽之种吸收,
待将这颗种子养得饱满坚韧,凝练出一枚“万灵黄芽”,才算真正走了‘养黄芽’境界的第一步!
而‘养黄芽’境界的第二步,便要将这枚黄芽大药引入更深层次的、凌驾于物质之上、藏着天地本源真意的玄妙领域:精神世界中,吸纳无尽的神性造化!
让黄芽大药褪去大药的药性,真正蜕变为“天药”的过程,才算得上养黄芽修行之路的真正完备。
此外,赵云此前从龙泽真君处所得的那株残缺三生,本质上也属天药范畴,只不过它蕴含的是作用于生命轮回的特殊力量,与黄芽天药的道途截然不同;
而无论是万灵黄芽大药,还是后续可凝练的万灵黄芽天药,其核心本质都是采集修士自身的药性——
若换个说法,便是修士自身的精华与本源所酝酿的特殊造化。
因此,这种造化只适配个人修行的阶段性需求,没有其他能作用于旁人道途的特殊力量。
所以黄芽大药的唯一作用,便是契合自身道基、大道法等,推动修为不断向着更玄妙的金丹境界稳步迈进。
也正因如此,天药与大药之间,因品类、道途的差异,有着天壤之别:有的天药主滋养神魂,有的主淬炼肉身,有的则能稳固大道根基,彼此间无法替代,也难以通用。
可即便黄芽大药只是修行路上的阶段性造化,依旧是无数生灵拼尽一生都未必能得见的至宝造化!
乃至黄芽天药级别的奇珍,在无尽岁月、亿万生灵的轮回流转中,能有幸窥见一眼的,都寥寥无几……
毕竟,平凡者终究是世间常态!
单是从练气境界跨入最基础的筑基境界,便已淘汰了九成八的练气修士,更遑论筑基层次还分人道、地道、天道、大道等不同方向。
所以,能踏上这高阶筑基之路的,更是修士群体中少之又少的界域性天之骄子或者一个小时间段内的气运之子,绝非亿万万凡俗众生可及……
此外,随着黄芽之种在内天地中扎根诞生,赵云的那道真性也随之消失——当然,并非是彻底湮灭。
而是化作了黄芽之种的根基,与种子完全融合,最终以这株对内天地而言堪称“先天第一灵根”的黄芽之种形态重新显现。
此外,此前大道章、黄色布匹、真性三者合一的共鸣中,蜕变衍生出的“真性即我,万我归真”神通,却并未受到影响。
依旧能依托黄芽之种的形态正常运转!
因此,哪怕真性化作了灵根根基,那份“本我无处不在”的玄妙能力,依旧牢牢烙印在道基之中,随时可引动。
除此之外,这真性化作黄芽,还会随着黄芽之种的持续生长增持而不断变强,
换句话说,黄芽每多一分生机、每长一寸根芽,赵云的真性本源便会深厚一分,连带他整体的修行境界,也会随之逐步往上提升,不存在丝毫停滞。
以及,赵云根据仙经中记载的种种修行脉络推测:真性凝聚成黄芽,黄芽经过万千滋养生长成熟,再进一步淬炼便能凝结玉液,最终以玉液还丹时,
真性将与金丹合一!
也就是说,此刻化作黄芽根基的这道真性,本质上就是未来金丹的“基础性原材料”,
这每一步蜕变,都是在为最终结丹铺路!
所以这些修行过程环环相扣、层层递进,从真性到黄芽,从黄芽到玉液,再从玉液到金丹,皆是修行路上不可跳跃的形态演化……
当然,道理归道理,即便此刻了解了完整的修行路径,在未真正踏入对应境界前,赵云对这些过程的认知终究只是“雾里看”,终究不如亲身体验一场本真修行,用实践来印证,才能真正洞悉每一步修行里暗藏的玄关妙理!
而非臆想的停留在纸面上的模糊认知。(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