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担心找不到本站?在百度搜索 喜乐殿 | 也可以直接 收藏本站

第132章

      来不及成亲, 那,先领证?
    当朝也是有结婚证的,只不过叫“婚书”而已。《昭律》承唐、宋习俗, 中明确规定,“凡娶媳妇, 先起草帖子,两家允许, 然后起细帖子,序三代名讳, 议亲人有服亲田产官职之类。1”
    这里所说的草帖子、细帖子, 就是婚书。男女缔结婚姻, 两家需互报婚书。婚书也因此成为当朝结婚必须履行的手续。
    草帖子是先由男方父亲写一份书信,随纳采, 就是提亲时一道送去女方家中:某某啊, 你家女儿不错,我家很是满意, 能不能结个亲家啊?
    这不提前口头说好的事儿嘛, 女方家在接受男方送来的雁时回一封书信:你家儿子也不错, 行,这门亲家结了!
    一问一答,有来有回。
    到了九月十九日,沈持将写好的草帖子——沈煌不会写字, 只能由他执笔代写, 还有早早买回来养了大半月的雁, 羽毛打理得顺滑发亮干净,还有当年武信侯史成麟留给沈家的一截刀绳,一并交给姜蘅, 请他到史家为他提亲。
    “这刀绳……”
    沈山说道:“是武信侯府史老将军的旧物。”
    姜蘅“哦”了声,也不多问缘故,他一手执拂尘,一手托着雁,乐悠悠地去了史家。
    史家这边,史老夫人带着四房儿子儿媳、孙子孙女一块儿等候在垂花厅中,她瞧着史二夫人一个劲儿摇头:“老身相看过沈少尹,年少有为,只是这沈家的出身有些委屈三娘……”过于低了。
    史玉皎的亲哥,史玉蛟脸色青白,一看就是久病之人,这才仲秋的天气已经披上了狐裘,他用手帕掩口咳了数声,说道:“祖母,朝廷取士尚不问阀阅门第,只求贤士,咱们一寻常人家,择婿又何必太过苛刻,只要人物模样与三娘般配就行。”
    他说完直喘气。
    史二夫人皱眉:“今日风大,你还非得巴巴地出来。”她又扫视一圈史家人:“我瞧着沈家不错,都是安分得不能再安分的人。”
    她心道:沈家一家来京大半年了,从未看见他们借着沈持的势攀高结贵,就凭这一点儿她就敢说自己没看走眼。
    史家长孙史玉京打着哈欠:“二婶,他家要是安分,就该寻个门当户对的,怎会提亲到咱家门上来?”
    这明摆着是高攀,他在心中冷笑:你们二房那点儿家底,早晚得全部倒贴给沈家。
    史二夫人正要叱他,家仆来报说姜蘅来了,他们忙起身迎出来。姜蘅与史家是旧相识,一见面笑道:“贫道向老夫人、夫人、郎君、女郎,问安。”
    史老夫人:“姜道长快请坐。”姜蘅把沈家纳采礼送到她眼前:“这是雁,帖子,还有史老将军的刀绳。”
    刀绳。
    史老夫人看见那一截褪色的暗蓝,不觉浑身一颤,拿在手中瞧了又瞧,不错,是她丈夫史成麟的刀绳,这股还是她与他当年新婚燕尔时绞的:“这刀绳……侯爷的刀绳怎么会在沈家?”
    史家长房史青此时惊道:“娘,沈家……会不会是我爹在世的时候说的,他早年的时候为史家许下一门亲事,是那家?”
    史老夫人紧紧握着那截刀绳,流泪说道:“我想起来了,那是三十多年前的事了,朝廷命侯爷领兵去秦州府剿匪……”说了几句往事后,她说道:“他去的仓促什么没来得及说清楚……”又过了经年,史、沈两家没了往来,小辈们便打发人送银子过去稀里糊涂退了这门亲事。竟不知沈家有这样出息的后生。
    “沈家小子和三娘,看来是天意了。”
    “二郎,”她对史玉蛟说道:“你爹不在了,你妹子的婚事,只有你经手了,去拟了这草帖子回给沈家吧。”
    “是,祖母,”史玉蛟说道:“孙儿这就去写。”
    史老夫人又说道:“两家既有渊源,又结成了亲家,往后要多走动走动。”史家小辈们都说“是”。
    纳采后的次日,沈家又送了一只雁来,行问名礼,史家把史玉皎的生辰八字、闺名、乳名写在帖子里送给沈家。这就是要男方家占卜算卦“合八字”了,后世也有这个讲究,比如什么属相不能结婚,金鸡怕玉犬,白马怕青牛呀,岁数相隔四岁六岁的不行,犯冲。沈持估摸着这些讲究都是从古代的问名礼来的。
    当日,沈家便回复史家,两个孩子八字极相合,是天造地设的一对,过两日他们便来行纳吉礼。
    “纳吉”是六礼第三礼,在“问名”之后,这一礼中两家要写细帖子——要把祖上三代的情况详细列出来,主要记录了男女双方之家各自的真实情况。从生辰八字到父母祖辈的出身,都记录的清清楚楚,比查户口还详细,表达门当户对之意,然后夸一下自家的孩子,再捧两句别人家的孩子,辞藻要华丽,其实这才是婚书的主体。
    从婚书的内容来看,可见缔约的双方不是小两口,而是他们背后的整个家族。
    沈持翻着书,看别人怎么写婚书。
    本来婚书没有自己写的,一般是长辈来写,但这不是他爷他爹都不会写字嘛,还得自己动手。
    东晋王羲之为儿子王献之求娶郗家女儿时写的《与郗家论婚书》最有名气,在这封婚书里,他用很大的篇幅来写琅琊王氏的出身,家族的官位,末了才夸郗家女“淑质纯美”,想娶来当儿媳妇。
    王氏有显赫的出身,能大书特书,而沈家没有,显然,这个模板不适合他。
    又翻了几篇别的,也大差不差一个路数,沈持把书放在一边,没家世可夸,那就夸自己好了,于是以他爹沈煌的口气炫了炫儿子,什么未及弱冠状元及第,官至四品少尹……能给脸上贴金的全写上,再夸史小将军“贤淑端庄”,最后来一句“愿结琴瑟之好”,完成《与史家论婚书》,而后读给沈煌听,他爹“嗯”了声,说行。
    细帖子写定之后,要与草帖子放在一起,等双方行完纳吉礼后,男女两家各执一份,婚事才最终落定。
    第二天,又请姜蘅抱着一只雁去史家行纳吉礼并送婚书。没错,六礼五雁,除了第五道礼“请期”,就是和女方商定过门日期的时候不用送雁,其他都得送。
    收到沈家送来的婚书,史老夫人让史玉蛟写一份《答求亲启》:“过了纳吉礼,两家的婚事算正式定下了。”
    “对了蛟儿,你在婚书中将史、沈两家当年的婚约之事加上,”她又说道:“不要叫人说,三娘岁数大了,又是出去抛头露面的,史府才将她随便找个人打发出去的,也不要叫人说,沈家小子高攀侯府之类的话。”
    世人的嘴毒着呢。
    “是,祖母,”史玉蛟花了一个晚上写就他妹子的婚书,尽早送返沈家。
    收到史家的婚书,沈持看后说道:“史家想得周全,把当年史老将军许诺两家联姻的旧事写了进去,也好,这样省去诸多闲言碎语。”他和史老夫人想得差不多。
    纳吉之后,六礼已成三礼,婚事落定之时,已是九月底了。萧瑟秋风,枯荷听雨。可离史玉皎回京的日子一天比一天近,沈持每夜的梦里都是满园春色映桃花,绚烂得不行。
    他俩订亲的事一传出去便轰动了整个京城。
    “怪不得史二夫人看不上柳四郎,论模样前程,那还是沈少尹更胜。”
    “听说这门亲事是武信侯在的时候就定下来的,沈少尹跟史将军,二人算是金玉良缘,命中注定的夫妇……”
    “这沈家一攀上史家,门第高了,沈少尹那个妹子说不定也能找个好夫家……”
    说什么的都有。
    后来传到了皇帝萧敏耳朵里,他把沈持宣到上书房,促狭地说道:“看不出来啊,沈爱卿这胆子不是一般的大,敢娶史家三娘,就不怕日后夫纲不振,被夫人打?”
    沈持::“臣……臣让着她就是了。”
    “她比你年长两岁,”皇帝笑道:“该她让着你才是。”
    沈持:“……”
    “朕听说你们两家在三十多年前就订了婚约,”皇帝又问:“是真的吗?”
    沈持:“回陛下,确有此事。”他把史、沈两家当年的事说了一遍。
    皇帝叹道:“真是奇缘。”他顿了片刻:“可是沈爱卿,朕为难呀。”史玉皎一成亲,谁来统领西南戍军坐镇边陲。
    沈持听懂了他的意思:“哪怕成亲之后,臣也不介意她领兵在外。”嘴上虽然这么说,但其实他心里在想:那个破大理国,真不能征服下来成为我朝的州府吗?
    皇帝微眯凤目看着他:“娶亲后夫人不在家中,沈爱卿不介意?”
    “臣万事以国事为重,”沈持说道:“想来史将军也是如此。”
    他心道:成亲后她想留在京城与他朝暮相对,还是继续领兵在外为朝廷镇守疆土,要问过她才行,他不能擅自做她的主。
    皇帝:“女子本该宜室宜家,朕想史家不会让她长久在外领兵,朕也有意拔擢别的武将接替她,沈爱卿放心。”
    朝廷的难处就在于这么多年来只有史家军打得过大理国,但史家子孙青黄不接,一时除了史玉皎还真挑不出能胜任的武将来。
    但只是暂时的,朝廷不会一直让史玉皎戍边。
    给他吃定心丸了,沈持听了连忙谢恩。
    两日后,十月初四,京城下起了今冬的初雪。算着史玉皎这两日就该进京了,下值后他轻裘缓带去城门口走了一圈,至雪已覆地还等不到她归来,才折回家中。
    沈家正在商定如何预备聘礼,择日向史家行纳征之礼,也就是下聘。聘礼的多少无定数,全在于男方家拿得出多少,愿意拿什么下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