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1章 “铁轨”
第311章 “铁轨”
1635年10月20日,晨光穿过薄雾,洒在挂满秋露的原野。
在广丰县衡安村(今科尔多瓦湾市镇)的旷野上,两名身穿粗麻短打的年轻勘测员手持木质测杆和麻绳量尺,正沿着此前规划的路线逐一钉下木桩。
“往左一尺,……哦,往左移三十五厘米!这坡稍稍陡了点,若是马车拉货太重,怕是会吃不少力!”一名蓄着短须的匠人高声指挥,他手中的黄铜罗盘在阳光下泛着微光。
勘测员闻言,立时拿出绳尺量了量距离,随即便将标识桩向左移动了几许,然后抬头看向筑路匠人。
那名匠人站在一根标杆前,微眯着左眼,持着罗盘向前望去。
“再移几厘米!”
勘测员照着吩咐又移动了数厘米。
“嗯,好了!打桩吧!”那名筑路匠人收起了罗盘,将手臂挥了挥,示意勘测员标识记号。
在他们的身后,已经竖起了无数的标杆,一直朝北方延伸过去。
这是一条即将建设的马拉轨道,将此前已筑好的始兴——广丰段向北延伸,直至最北边的隆安堡(今悉尼市),总长度超过三十公里。
届时,随着这条马来轨道投入使用后,从始兴港前往隆安堡的货运马车只需要四到五个小时便能抵达。
虽然,这个速度比起土路马车运行也就快了20%-30%,似乎投入巨大有些不太经济。
但是,马拉轨道却有几个核心优势,不可忽视。
首先,通过马拉轨道运输货物和人员,无需再考虑恶劣天气,在泥泞的雨天和风雪天(暴风雪天气除外)仍可畅通无阻的行驶。
其次,马车的载货量将比此前土路运行增加2-3倍,运输效率大大增加。
当然,对于穿越众而言,修建一条马拉轨道还有为将来升级为蒸汽机车轨道做准备的考量。
蒸汽机项目搞了五六年时间,到现在为止,也不过弄出了几台试验性质的抽水机。
而且,这几台机器还不能称之为动力机,基本上还是一个水泵,无法将“火力”转变为驱动万物的机械力,还不能带动其他工作机运行,开启大规模工业化生产的大门。
更糟糕的是,囿于原材料的不过关和设计的问题,导致这几台抽水机热效率还很低,尚需进一步改进。
所以,新华想要迈入蒸汽时代,估计还要继续在研发的道路上徘徊数年,待其他相关材料和工艺达到要求后,说不定就能搓出一台可实用的蒸汽机。
众所周知,现代工业的秘密在于技术创新,而新技术往往会带来“创造性破坏”,在短期内会让许多传统劳动者失去工作,造成失业和社会不稳定,并在某种程度上可能会威胁到皇(王)权。
在中国历代王朝,统治阶级对某些技术进步之所以持保守态度,看似故步自封,实则有着深层隐忧,其实与英国工业革命时期风起云涌的反机器运动具有类似的动因。
“……生齿日繁,事事仰给人力,尚多游手坐食之人,再以淫巧之物导其惰,聚此数十百万游民懒妇,何术以资其生乎?”
不过,这个问题在新华却是不存在的。
因为,此时的新华,就是一片亟待开垦的肥沃荒原,困扰其发展和壮大的最大短板便是“生齿”不足的问题。
广袤的土地渴望着更多的农人去耕耘,丰富的资源期盼着无数的移民来开发,一座座流水化工厂也需要海量的工人加以填充。
为此,在人力不足的情况下,凡是能节约劳力的“淫巧之物”,政府皆不遗余力地大力倡之。
在新华的发展蓝图里,创新与发展那可是通往未来的不二法门。
嗯,就算搞出一台现代的电器化设备,那也无需太过担心“游手坐食”者会增多。
相反,这只会如同一道道光芒,照亮新华前行的漫漫长路,加速这片新兴土地迈向繁荣昌盛的伟大征程。
此前,受限于钢铁产量的不足,始兴至广丰段的马拉轨道采用的皆为硬木,摩擦阻力较大,而且轨道在长期受压摩擦情况下,会出现磨损过度,乃至断裂的问题。
如今,新华钢铁产量较数年前有了较大增长,年产量已接近六百余吨,在为诸多制造产业提供充足的原料基础上,仍有不少“富余”可供他用,为基础设施建设注入了新动力。
为此,新华政府便将这条马拉轨道全部采用铁包木方式,使其成为这个世界上第一条“铁轨”。
要知道,这个时期英格兰、瑞典等国家地区虽建有一些矿山轨道,但几乎全为木质,仅在关键部位用铁钉或铁皮做局部加固。
况且,铁料,向来为欧洲各国最为重要的战略物资,主要用作军工生产,满足规模日益扩大的战争需求,如何会像新华人这般“浪费”的铺设在地面上。
临近正午,轨道施工陆续停了下来,勘测员收了量具和绳尺,被征发的劳工也拖着铁镐和撬杠,迈着略显疲惫的步伐往就餐地行去。
劳工们的饭食还算丰盛,鱼干、土豆和玉米馒头,再加几桶玉米粥,有荤有素,干稀搭配。
新来的移民们吃得津津有味,三口两口先将分发的鱼干填进肚里,然后再抓起玉米馒头,大口大口的吞咽,唯恐自己的动作慢了而少吃几口。
尽管送饭的伙夫不停地吆喝着“饭食管饱”、“不够再添”之类的话语,但这些在大明被饿怕了的新移民仍旧吃得狼吞虎咽,不停地往嘴里塞着食物。
这个时期,大明南方尚未发生大规模的饥荒,但在北方地区,却是处处受灾,使得遍地皆为饿殍,百姓吃不饱饭已是常态。
而他们这些来自辽东、山东的难民在受到天灾和兵灾的双重打击下,更是终日过着食不果腹的悲惨生活。
每个人心底最大的期望就是,临死前能吃一口饱饭,而不至于在地府成为一个可怜兮兮的饿死鬼。
当新华人站在他们面前只是喊了那么一嗓子,“到新洲,有饭吃”。
所有人无不鼓起最后一丝力气,蜂拥朝新华人的船上爬去。
是的,经过数年的移民行动,新华人已经在北方地区,尤其是辽海周边地区建立了一个响当当的招牌。
跟着新华人,能吃饱!
待他们真的到了新洲大陆后,却不想又给他们带来了更大的惊喜。
新华人不仅让他们每餐都能填饱肚子,而且隔三差五地还有肉吃。
尽管,所吃的肉都是鲑鱼、大鱼(鲸鱼)之类的海鲜鱼类,可在这些挣扎在生死边缘的难民眼中,这玩意好歹也是肉呀,是曾经在梦中都不敢奢望的美味!
初始还以为,这鱼肉也只是考虑他们长途航行后身体虚弱,用来调养身体的特殊优待,吃上几顿后,便只有玉米糊糊和土豆块了。
可谁曾想到,这鱼肉竟是餐桌上的“常客”,几乎天天都有供应,还是剁成大块大块的,每个人都能分得满满一份。
即使,偶尔某天没有鲑鱼可吃,那也有鲜美的鱼汤让他们可以沾点荤腥。
听那些老移民说,每年六月伊始,一直持续到十一月的初冬时节,便会有成千上万的鲑鱼从大海里游回陆地河流。
那场面,简直蔚为壮观,密密麻麻的鲑鱼在溪流中穿梭,人们根本无需用抄网,只要随意地伸手一捞,便能稳稳抓住一条。
那些林子里贪吃的棕熊甚至根本不用动手去抓,只要悠闲地蹲坐在河岔上,就有无数的鲑鱼像是主动献祭一般,跳跃着送到它的嘴里。
而且,这些棕熊在鲑鱼洄游季时,还挑起食来,只会选择鲑鱼身上最为肥美的腹部位置大快朵颐,然后将其他部位直接丢弃,甚是浪费。
所以,在启明岛想要吃鱼,真的是一个再容易不过的事情了。
即使,在远离海岸的内陆村屯定居点,仅几分钱,也能买上一条五六斤重的鲑鱼,让一家人畅享美味。
听到这番话,新来的移民们既感新鲜,又感到无比的庆幸。
他奶奶的,这新洲大陆还真是食物丰裕,难怪人家敢一船一船的从大明拉人回来。
就算粮食不够吃,但架不住这里的鱼多,怎么着都能对付过去。
嗯,以后就不用担心饿肚子了。
——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