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担心找不到本站?在百度搜索 喜乐殿 | 也可以直接 收藏本站

第309章 机遇

      第309章 机遇
    李茂才蹲在一摞码放得整整齐齐的木板前,微微眯起双眼,目光顺着木板的纹理一寸寸游走,手指也在轻轻地磨砂着木板表面,感受着每一道木纹的起伏,心底暗自琢磨这些木材独特的脾性,思量着何种纹理、何种质地最契合打造他心中构想的家具样式。
    那些或细腻、或粗犷的纹路,在他指尖滑过,似是在与他低语,告诉它们会如何变成精巧的桌椅、漂亮的衣柜。
    始兴木材厂的一名伙计,身着粗布麻衣,腰间系着一块污渍斑斑、有些油污的围裙,百无聊赖地站在李茂才身后。
    他时不时踮起脚尖,目光越过李茂才的肩头,望向棚外渐渐热闹起来的街市,心里暗自埋怨,怎么就摊上这么个磨磨蹭蹭的主儿,大好晨光都要被耽搁没了。
    他双手抱胸,右脚不停地轻点地面,每一下都仿佛在叩问这冗长等待的尽头究竟何时结束。
    “小哥!”李茂才终于站起身来,他先是用力拍了拍手上沾染的木屑,随后脸上挤出一抹憨厚的笑容,朝着伙计问道,“跟你们主事说一说,若是我买的多,可否优惠几角钱?”
    他的眼神中透着一丝期待,又带着几分小心,毕竟在这官办的厂子面前,他不过是一个毫不起眼的手艺人。
    “哟,你怎么还跟我们木材厂讨价还价起呀!”那伙计一听,先是愣了一下,随即像是听到了什么天大的笑话,嘴角上扬,扯出一个大大的弧度,“告诉你,我们这些木材都是统一定价,从林子里砍下,到加工成板材,可费了不少功夫,价格那是上头定好了的,没得可能优惠的。”
    “你要知道,我们这里的木材,那多是供应船厂、机械厂、家具厂这些大主顾,人家动辄便是成千上万块木板。像是你这种寻摸半天,还未确定要买多少的客人,我还真没见过几个。”
    伙计一边说着,一边用眼角余光瞥了瞥李茂才,眼神里满是不屑。
    “嘿嘿……”李茂才挠了挠头,虽然被这个伙计所轻视,但他并不以为忤。
    他心里明白,官办的厂子自是有这般豪横和傲气,对他这种小打小闹的小生意看不上,也是情有可原。
    “那行,给我二十块雪松板、三十块红松板,嗯,再来二十块云杉板。”李茂才深吸一口气,终是下定了决心。
    他伸手指了指木棚内堆成垛的几处板材,决定不再试图讨价,准备掏钱买上一些。
    此刻,他脑海中已经浮现出这些木材在他的小工坊里,在他的锯、刨、凿之下,逐渐蜕变的画面,那是属于手艺人的憧憬和执着。
    “就这些?……”那伙计嘴角微微下撇,露出一丝嘲讽的笑容。
    这点木材,拢共加起来不过就是几块银元的生意,却让他跟在后面侍候了几个小时,从清晨的朝气满满到现在临近晌午的饥肠辘辘,属实让人郁闷不已。
    瞧李茂才这模样,似乎是准备自己打制家具所用。
    但作为个人来说,他买的板材又稍稍多了一点,寻常人家哪用得了这么多木材?
    难不成,他打算自个开了一间木工坊?
    李茂才并未理会伙计的态度,他自顾自地从怀里掏出一个略显破旧的钱袋子,小心翼翼地解开系着的绳子,开始一枚枚数着银元。
    他的手指有些粗糙,那是常年与木材打交道留下的痕迹,但数钱的动作却格外认真,每一枚硬币的声响,都像是在为他即将开启的“创业之旅”奏响前奏。
    付完钱,李茂才雇了一辆马车,将购买的木材一一搬上车。
    他坐在马车边上,手轻轻地搭在木材上,畅想着未来的好日子。
    马车缓缓前行,穿过熙熙攘攘的街市,街边的叫卖声、孩童追逐嬉闹声不绝于耳,可李茂才满心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
    他想着,这些木材运回去后,要先在工坊里通风晾干几日,去除多余的湿气,让木材的性能更加稳定。
    雪松板质地轻盈、纹理优美,用来打造衣柜的柜门再合适不过,那细腻的纹理在日后的擦拭保养时,定会越发温润光泽。
    红松板坚韧耐用,可作为桌椅书柜的骨架,承载岁月的磨砺。
    云杉板颜色淡雅,制成书桌、书架的搁板,放上一册册书籍画册,定能相得益彰。
    在来新华前,他便是广州府三水县一个极是有名的木匠手艺人。
    那个时候,跟着老爹学了十几年的手艺,虽说不能过得大富大贵,但也能保证自己衣食无忧。
    他家的木工坊在当地也曾小有名气,邻里乡亲有个家具修补、新制的需求,总会第一个想到他们父子。
    可谁曾想到,城里的“孙记”木坊的东家恼恨自己抢了他家的生意,施了一些见不得人的手段。
    先是唆使县衙里的班头衙役不停地给他找麻烦,找各种莫名其妙的借口上门查税、摊派,搞得他每日提心吊胆,作坊生意也大受影响。
    后来,他竟不知从哪寻来的地痞流氓,将他家的木工坊给砸了,搞得他竟无法在街面上正常做生意。
    祸不单行,老爹又被官府工部局征召,去广州府服杂役。
    那工部局的活计繁重且杂乱,老爹年事已高,哪经得起这般折腾,未了,被折腾得油尽灯枯,死在了广州。
    而自己,在给老爹办了丧事后,为了赔偿工坊的损失、偿还债务,也将三水的家业给彻底败完了,只能在广州街头流浪,四处找活计。
    可是,一个失了根基的手艺人,在广州终究是难以找到正经工作的。
    在连续被坑骗了数道后,李茂才便可悲地沦为街头难民。
    本想着,讨到一些吃食,或者受到一番接济后,便返回三水老家,凭着手艺给自己挣点销,然后踏踏实实地过日子。
    谁知道,入秋时节,自己却是生了一场大病,整个人昏迷在街头巷尾,差点死于非命。
    若非新华驻广州商站的人将他给救了,自己说不定就变成广州城外乱葬岗的一具无名尸体。
    后来,为了报答救命之恩,也为了寻一个新的出路,自己便登上了新华人的移民船,伏波万里来到了新洲大陆。
    前几年,他被分配在新华木器厂里做工,很快便因为精湛的手艺获得重用,并从初级工匠晋升到资深大匠,成为厂里最为优秀的木匠之一,获得的薪俸也让他过上了安稳的日子,总算重拾生活的信心。
    倘若,就这般继续下去,自己就算不能大富大贵,但衣食无忧倒也根本不是难事。
    可是,去年间新华政府发布了一条鼓励民间工商发展、促进手工业兴起的政策,仿若一道曙光,瞬间勾起了他蛰伏已久的心弦。
    按照新华政府的政令,任何个人或者团体组织都可以创办独立经营的工商实体,在政策上和金融上,也将获得政府一定程度上的扶持。
    他就此事试探性询问过木器厂的管事,也得到了肯定的答复。
    而且,管事还告诉他,为了促进新华工商业的发展,一些政府控制并主导的产业和工坊也将适度地脱离政府,转而向民间资本转移。
    比如,他们所在的木器厂就在考虑进行某种形式上的体制变革,政府会逐步将手中所掌握的股本慢慢转移至个人或者团体,从而实现那个什么“市场化”经营。
    李茂才闻言,立时敏锐地从中发现了一个机会,那就是以自己的祖传木匠手艺,建立一个属于自己的木工坊。
    新华每年移民人口这么多,对于各式家具木工的需求,定是极为庞大的!
    当他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向始兴城工商管理处递交建立私人作坊的申请后,立时获得了政府的批准,而且还极为热心地提出要予以他资金信贷支持。
    但他本着谨慎的心理,婉言拒绝了政府的诸多支持手段,表示自己所建立的木工坊不过是一个不起眼的“小买卖”,不值得政府这般大费周章地参与进来。
    开什么玩笑,要是答应了政府的资金注入,别到最后,自己一手创办的工坊做大以后,反倒又成了官家的产业。
    那时候,自己怕是哭死都来不及!
    当然,他也不是一个人单枪匹马,独立创办一家木器坊。
    同为新华木器厂的一名木器匠人也有出来“创业”的想法,他们两人简单商议后,立时一拍即合,达成了合作意向。
    毕竟,手艺再精湛,但木器一整个工艺流程做下来,也不是他一个人就能全部搞定的。
    木料加工、制作、上漆、组装,一道道工序下来,耗时费力,委实不能依靠一个人独立完成。
    有个合作伙伴参与进来,不仅可以分担市场风险,而且在做货过程中也能搭把手,事情做起来也稍稍松快一点。
    如今,木材已经备好,工坊也即将开启新的篇章。
    李茂才望着车窗外渐远的街市,心中满是对未来的憧憬。
    ——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