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1章 朝觐(一)
第281章 朝觐(一)
相较于风起云涌的欧亚大陆而言,新华与西属美洲殖民当局爆发的这场战争是那么的不起眼,那么的微不足道,就仿佛一粒小石子投入到碧波无垠的海水中,仅仅溅起一丝涟漪,而未掀起任何波澜。
瑞典国王古斯塔夫二世在吕岑会战中阵亡后,天主教同盟开始重新取得战场优势,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准备联合西班牙盟军,调集了八万重兵向瑞典发起大规模的进攻,以期逼迫瑞典军撤回波罗地海沿岸,将这个新教联盟的强大外援摒除于德意志地区。
眼见丹麦、瑞典等国相继败下阵来,过去一直在幕后操纵的法国不得不准备亲自出马,不断派出使者穿梭于新教联盟诸侯,彼此串联,开始酝酿新的一轮反天主教联盟攻势。
混乱的欧洲大战即将进入残酷的下半场,从而将更多的国家和地区卷入其中。
与此同时,古老的华夏大陆正在陷入天灾与人祸的双重打击下。
灾害不断,硝烟不停,数以千万计的百姓流离失所,民不聊生,整个大地陷入深深的绝望之中。
崇祯七年(1634年)二月初五,流民大军陷兴山,十五日,下瞿塘,二十一日,又破夔州府、大宁,围攻太平。
二月二十八日,张献忠等十三营流民军自河南、商洛西出武关进入汉南。
三月,欲图入川之老回回等数营流民军为秦良玉所阻后,又自阳平关入秦州,复返陕西。
流民起义尚未平定,天灾又接连爆发。
四月,山西、陕西再起大饥,自去岁八月至今年春夏之交,天旱无雨,赤地千里,民大饥,人相食。
四月二十一日,湖光黄冈地震,灾民万余。
四月二十五日,罗田地震,波及周边府县,受灾百姓数万。
民饥而乱兴,各地镇将却多杀良冒功,中州诸郡,百姓畏官兵甚于“贼”。
六月,三边总督陈奇瑜与郧阳抚治卢象升合兵于上津,引兵四下围剿汉南流民大军。
是时,“流贼”首领高迎祥、张献忠、罗汝才、李自成等部见明军四集,误走兴安(今陕西省安康市)车箱峡(今陕西省平利县老县镇),致使流民大军易入难出,困顿无措,军马疲食尽。
然,李自成用顾君恩谋诈降,以重宝诱奇瑜左右及诸将。
奇瑜许,七月“贼军”遂脱困于车箱峡,人数三万余,剿贼大计毁于一旦。
七月,建奴西征察哈尔,继而进袭山西,兵围宣府。
宣府守兵发炮击之,乃退走应州,兵掠大同,攻陷得胜堡,京师震动。
“这大明局势是愈发崩坏了!”孟胜新将几名学生搜集而来的邸报迅速翻看完后,不由长叹一声。
“老师,这大明看样子是真的要……亡了呀!”田小冬忍不住开口说道。
“嘘……”孟胜新闻言,立时做了一个噤声的手势,然后转头看向门外。
“老师,小何在门外守着……”田小冬低声说道。
“哼……”孟胜新冷哼一声,并狠狠瞪了他一眼,严厉地说道:“你要知道,我们现在是身处何地,这般口无遮拦,小心惹出祸端来!”
“老师,我知道错了。”田小冬低着头认错。
“嗯,切记,在京师期间务必要谨言慎行,不要信口开河,更不得胡言乱语。”孟胜新放缓了语气,沉声说道:“要不然,被某些有心人听到了,不说坏了我们新华的大事,还要误了自己的性命。”
“是,老师!”田小冬躬身应道。
“去问问会同馆的主事,朝廷礼部的官员何时才会接见我们。”
“是,老师!”田小冬应了一声,便转身朝屋外走去。
“唉,这大明朝廷呀,做事可真拖拉!”孟胜新将桌上的邸报资料收拾了一番,然后拿出一根细绳,将其捆成一扎,塞到了一个皮包之中。
两年前,新华数艘战船配合东江镇奇袭登州港,然后经总兵黄龙的报捷文书抵达京师,新华的名字也第一次落到了朝廷诸多大佬的案头上。
随着黄龙受赏获封,一些朝廷官员,尤其是兵部开始关注这个来自异域大陆的“藩国”。
新华曾协助东江镇击退建奴的进攻。
新华曾在东江镇叛将陈有时攻打苦娘岛(今辽宁海洋岛)时,给予叛军重创。
东江镇水师在数艘新华炮船的掩护下,一举摧毁登州叛军的水师舟船。
东江镇在新华资助的数门火炮助力下,成功击退建奴对旅顺的袭击。
新华售于东江镇三十只燧发火铳,威力巨大,百步之外可透甲。
新华以低于当地市场价格,向东江镇大量出售暹罗、占城稻米,以换取辽东饥民。
新华赈济登莱难民,收容数千孤苦无助妇孺儿童。
……
更为重要的一点,这个自称新华的小“藩国”居然是一群华夏遗民所建立的。
他们说汉话,书汉文,习汉俗,行汉礼,俨然就是一个华夏王国。
这顿时引起了不少朝廷官员的关注,并派出小吏与之进行接触和交流。
去年三月间,东江镇总兵黄龙上书朝廷,言及,新华想要对我大明进行一次正式“朝觐”,以期建立双方之间的“朝贡关系”。
一个异域番邦小国想要对天朝上国朝觐,在朝堂诸公看来,并不是什么新鲜事,更不是什么了不得的大事。
在洪武、永乐年间,我大明王朝正处于煌煌极盛时期,那可是万邦来朝,想要来上贡朝觐的番邦小国无以计数,我们都不稀理睬。
甚至,有些番邦为了想来我大明朝觐,还一度闹出“争贡”的糟心事情。
然而,时移世易,随着大明王朝日渐势衰,外有蒙靼、建奴肆虐北境,内有流民暴乱不止,许多藩属国已不再像以前那般勤勉,频繁地前来上贡朝觐,朝廷威势似乎也难以彰于周边。
就连最为忠诚的朝鲜王国,在建奴的军事打击和武力胁迫下,也有许久未曾来大明朝觐了。
如今,在朝廷极度艰难之时,竟然有这么一个“番邦小国”前来朝贡。
呃,说实话,不论是崇祯皇帝,还是朝堂诸公,听闻此事后,还是有些小激动。
我大明恩威四海,盛名远播,终是有异域番邦前来仰慕天朝!
于是,去年十月,礼部便发来文告,以及相应堪合、敕书,通过东江镇辗转送到了哭娘岛,允许新华派出正式使者,前往京师进行朝觐。
哭娘岛负责人钟明辉收到大明朝廷发来的这些“外交文件”后,懵逼了好久,随即不做丝毫耽搁,着心腹之人带上这些文件迅速乘坐一艘运粮船返回了广州,交给新华驻大明全权代表孟胜新。
早在去年四月间,移民船进抵广州时,除了带来大量皮毛和金银外,还给孟胜新带来一份任命书。
决策委员会正式任命他为新华外交事务部委员,兼驻大明全权代表,广州贸易站、哭娘岛移民中转站,以及北瀛岛拓殖队皆受他节制。
新华偏居于新洲大陆,周边除了印第安人外,只有尚为敌对的西班牙人。
而且,以西班牙人自大且狂妄的态度,自是不会与新华建立正式的外交贸易关系。
在这种情势下,新华想要摆脱孤立的状态并且还要加大移民力度的话,那么只能设法跟大明扯上关系。
即使,建立一种地位较为低下的宗藩朝贡关系,那也是新华对外交往的一次巨大突破。
要不然,总是以海外藩商这种不尴不尬的关系与大明的商人和地方政府打交道,委实不太方便。
于是,通过东江镇黄龙的渠道,新华数次表达要向大明纳贡觐见,建立宗藩关系。
我们新华虽然偏居海外,但身为炎黄子孙,始终心系华夏神州,仰慕大明天朝。
在闻知大明目前内忧外患之际,我们新华尽管分属小邦,但也愿意为大明分忧解难,更是不惜贡献自己一份绵薄之力,以示对大明的坚定支持。
初时,朝廷诸公对于新华人的要求根本不屑一顾。
几百年来,诈称番邦小国前来大明朝觐的骗子太多了,都想从朝廷这里骗一些赏赐。
我大明又不是钱多了没地方的凯子,岂能任由尔等狡黠藩人所欺?
礼部和鸿胪寺的官员在收到黄龙转呈的文书后,根本就没当回事。
新洲华夏?
哪里来的藩人敢妄自称之为华夏?
简直可笑至极!
这些礼部和鸿胪寺的官员将其当做一个荒唐的笑话看待,但兵部的一些“有识之士”却从黄龙提呈的文书中看到了不一样的东西。
这个新洲华夏的“藩国”会造炮!
而且,新华所造火炮威力巨大,丝毫不弱于工部兵仗局所仿造的红夷大炮。
据悉,东江镇就是从新华人手里获得了数门火炮,从而能屡次击退建奴的进攻。
去年四月,建奴为了策应孔有德、耿仲民等叛军跨海登陆辽东,曾出动万余大军进逼旅顺,但遭到黄龙所部强力反击,凭借城头数门新华所提供的火炮,大破建奴,毙伤无数,使其铩羽而归。
兵部官员也曾亲自在旅顺点验了那几门火炮,工艺和性能皆属上乘,铸造水平堪称“精品”,而且重量也明显比兵仗局所造火炮要轻得多。
看到这些火炮后,一众兵部官员顿时见猎心喜,询问总兵黄龙后,还得知新华人愿意向大明售卖此等利器,而且价格要远低于壕镜佛郎机人所售火炮价格。
要知道,两年前,孔有德、李九成、耿仲民等叛军肆虐山东、登莱,不仅给地方民生造成巨大的破坏,还将朝廷苦心数年铸造的火炮尽数据为所用,以对抗朝廷平叛大军的围剿。
去年四月,经过半年多的围攻,叛军终被朝廷所攻灭,但落在他们手中的数百门火炮也全都被毁损,令朝廷损失惨重。
更糟糕的是,数百名经验丰富的火炮铸造工匠也在战火中殒命,使得工部兵仗局在短时间内,有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之困。
而如今,重建辽东防线,抵御建奴南侵,对火炮是极为依赖,需求量很大。
若是,这个新华能以较低的价格向我大明售卖火炮,那也不是不能与之接触和交往。
经过再三核实,朝廷终于确认新华是一个偏居于新洲大陆“王国”,而非前来骗朝廷赏赐的番邦商人。
既然对方仰慕我大明天朝,不惜万里之途也要来上贡朝觐,以期建立宗藩关系,那就允其进京来吧。
此番,不仅可以从新华人手中购置一批威力巨大的火炮,还能提振一下渐趋颓废的朝廷威势。
因为,正值我大明多事之秋,一个远在万里之外的番邦小国上赶着跑来上贡朝觐,多少能让崇祯皇帝和朝廷诸公缅怀一下天朝上国的余晖。
孟胜新在收到大明朝廷传来的“外交文件”后,顿时喜出望外。
只要跟大明建立“外交关系”,那么新华就能在大陆拥有一个合法而可靠的身份,可以依照朝鲜、琉球之例,获得朝贡贸易的权利。
当然,也可以仿葡萄牙人之举,在大明沿海获得一个稳固的贸易据点,享受相应的市舶贸易权利。
甚至,可以借助同为华夏血脉的亲近关系,能获得在大明境内自由“行走”的权利,籍此招揽工匠、艺人,以及大量的人口资源。
于是,他在广州寻了几名深谙藩国朝觐事务的牙人,按照大明朝廷的要求,制定了相关的国书、使节身份证明。
同时,根据藩国朝觐的惯例,还准备了相应的贡物,三门火炮、二十支燧发枪、精炼宝刀三十把、一百张上等皮毛、三面琉璃镜、黄金一百两,精炼鲸油十桶。
除了火炮和火枪需要从哭娘岛准备外,其余贡物皆从广州商站提取,然后按照大明礼部发来的堪合,从广州出发,一路北上。
是的,大明对新华的朝觐之旅规定了既定的线路,不得随意更改,更不能弃陆乘舟,从天津或者登州上岸。
大概,是想通过这种方式,让这个海外番邦小国可以在路途之中领略一下天朝的幅员辽阔,感受一下民间的繁华富裕。
一切准备停当,今年二月,孟胜新便带着三名学生、十余名商站伙计,在大明地方政府一站又一站的接力护送下,于五月来到京师,并入驻朝觐使者所居的会同馆,等待朝廷的安排。
然而,这么一等,竟然等了两个多月,期间除了礼部的一名六品主事过来探问,收取了新华的国书和贡物清单后,便再无人理会,将他们一直给晾在了会同馆。
——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