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担心找不到本站?在百度搜索 喜乐殿 | 也可以直接 收藏本站

第229章 人心

      第229章 人心
    元宵节过后,喧闹一时的始兴城变得稍稍安静了下来。
    百货铺里人头攒动的场景没有了,曾忙得手不停脚不歇的女店员员终于可以围坐在火炉旁,抽空纳个鞋底或者缝补一下孩子的衣物了。
    人声鼎沸的食肆店和酒家也恢复了昔日的冷清,大厨和伙计们趴在餐桌上,百无聊赖地扯着闲话。
    而城中那些工厂作坊则开始逐渐忙碌起来,一根根烟囱不断地向外喷吐着黑烟,车间里也传来叮叮当当地敲打声和一记又一记沉闷地锤击声。
    街道上的行人,脚步也变得匆忙起来,为自己的幸福生活而不停奔波。
    数年前,不过数百人的小镇,到了今时,也渐渐展现出勃勃生机。
    截止到去年底,始兴城的人口已增长至两千八百人,几乎占据了新华总人口的两成之多。
    整个小城的规模也较三年前足足扩展了四倍之多,大量的木屋也逐渐被砖石建筑所取代。
    水泥或石子铺就的街道宽敞而整洁,两旁还栽种了一排松树,使得街区显得生动盎然。
    位于小城西侧的市场交易区热闹非凡,一些临时商贩们叫卖着自己带来的商品,从新鲜的海鱼,到林中的野味,山里的皮毛,还有来自大明的精巧物什,以及小城居民自己编织或者加工的手工艺品。
    其实,以一个外来者的眼光看,始兴城的商业氛围并不怎么浓厚,而且也没有什么正经的商人,因为大部分商业设施都是新华政府旗下的。
    至于市场上的小商小贩,也基本上都是小城居民临时客串的,利用冬闲时节做些小玩意,或者打些猎物、捕捞些鱼获,拿到市场上以期换点钱。
    其中,还有相当一部分临时商贩是船员的家属。他们将自己丈夫从大明顺路带回来的稀罕物什于市场上售卖,以贴补家用。
    市场上所出售的货物品种可以说比较乏善可陈的,而且价格也相对较高,一些手工艺品甚至比大明要高出两三倍之多。
    当然,始兴城中也不是没有质优价廉的商品,比如铁制农具、五金、皮革、油料、食盐、蜡烛、肥皂、纸张、陶罐以及粮食。
    换句话说,凡是新华能自己生产制造的物什,价格基本上都相对很便宜。
    而那些新华暂时无法生产的商品,只能从遥远的大明运来,万里迢迢,海路漫漫,豆腐都能磨成肉价钱,自是贵得离谱。
    徐兴怀见妻子盯着柜台上的那捆松江制造的青色布怔怔出神,眼里还露出希冀之色,半响都没出声,心下不由叹了一口气,右手也下意识地摸了摸荷包里的几块钱币。
    家里的几个半大孩子像是施了肥的庄稼一样,见天的疯长个子。
    十三岁的长子和十一岁的长女在去年才置办了一身衣服,转眼到了年底,袖子里的半截胳膊也露出来了,裤脚也盖不住脚背了。
    妻子孙氏买了些布料回来,将短了的衣袖和裤脚给接了半截,才让两个孩子不至于将衣服穿得束手束脚。
    可这到了过年时节,孩子们看着其他伙伴都有新衣服、新裤子,虽然嘴里没闹,但心里却是羡慕得紧,眼巴巴地看着别人,自是也想穿一身新衣服。
    今日,将冬日里猎来的几张皮子卖给了供销社,得了两块三角钱,便寻摸着采买些日用品回去。
    屋里的锄头和铁锹豁了口,虽然打磨打磨还能继续用,但买上几个放在家中总归是有备无患。
    几个孩子下了学,也能人手一把跟着他们大人在地里搭把手,干点活。
    床上盖的被子有些薄了,需要再添加一些絮。
    这半夜里,炉火要是不小心熄了,能把人冻得透心凉。
    哦,对了,茶叶沫子也没了,需要买点回去喝,偶尔要去去肚里的油腥。
    还有肥皂,得卖几块,洗澡、洗头、洗衣服都用的上。
    在市场上去抓两个猪仔,养上一年,能卖不少肉钱。
    灯油也要买一点,孩子有时候功课耽误了,还要点着灯做作业。
    另外,妻子也能就着灯光,可以多做几双布鞋,缝补几件衣服。
    再加上添置一口锅、几只碗,日常用的铁钉五金工具,林林总总下来,这卖皮子的钱根本就不经用。
    说不得,还要从荷包里再掏些钱币出来。
    现在,妻子又看上了柜台上的青色布,想着要给两个稍大的孩子做身新衣。这马上就要上学了,估摸着是担心孩子穿着去年的旧衣服会被其他同伴笑话。
    说实话,徐兴怀有些不舍得。
    两个孩子身上穿得衣服是旧了点,而且还在衣袖和裤脚补了一截,但身上可没破洞,浆洗干净了,也是显得颇为整洁利落,哪里需要换身新衣服?
    记得自己小时候,一家几口人,就没两件能穿的出去的衣服,到了夏天,可不都是光着屁股满地跑。
    死去的母亲和一个姐姐,就是因为家里没多余的衣服穿,整日里缩在漆黑的小破屋里,只能透过窗户,看着他们这些光屁股的小男孩四处疯跑。
    再看看现在,且不说家里的每个孩子都有衣服穿,还分时令,有冬衣,有夏衣,屋里还有几大床被,这日子搁着七八年前,那是想都不敢想。
    所以,咱们真的有必要给孩子添置一件新衣?
    自前年秋收后,他们这些第一批来新洲的大明移民约定的服务期届满,正式分了田地和房屋,算是有了一份属于自己的家业。
    但是,田地虽然是免费分给你的,但房子可是要折价抵付的。
    还有必要的生产生活用具需要自己置办,耕田犁地的大牲口需要支付租赁费,播下的种子也要钱购买,农忙时节请人雇工要给酬劳,田间所施的沤肥也要给予一定的费用,乱七八糟的加在一起,不仅让他们一家将历年积攒的储蓄得干干净净,还倒欠了新华村镇农业银行一笔不小的款子,足足有二十八块钱。
    虽然,银行的钱不需要立即偿还,而是逐年“按揭”支付,利息也很低,但欠着“公家”的钱,总归让人心里不踏实。
    去年,田地里的收成还算将就,留够一家人的口粮后,将多余的粮食都卖给了供销社,得了十三块七角钱。
    向银行还了三块钱后,仅剩十块七角钱。
    这些钱可是要支撑家里一年的开销,可不能都给出去了。
    虽然,家里吃的的饭食蔬菜禽蛋不用钱,但柴米油盐酱醋茶,还有农忙时的雇工、田地里的种子、牲畜和农机租赁,等等,可都是要从兜里掏钱费的。
    而且,这松江产的青色布死贵死贵的,要八角钱一匹,比大明地界足足贵了两倍多。
    这数字,甚至相当于大明境内的丝绸价格了(崇祯年间最普通的丝绸,一匹价值约六钱银子)。
    就这,还是供销社给出的平价销售。
    几年前,移民船队将这些上等的青色布倒腾至西属墨西哥和秘鲁时,价格可比这还要高。
    不过,谁让咱们新华不产布匹和绢丝呢!
    所以,在新华想要置办一身新衣服,委实费不少。
    当然,给两个大点的孩子做身新衣服后,他们的旧衣服可以传给下面的弟弟妹妹继续穿,也不会平白浪费多少银钱。
    但徐兴怀却琢磨着,在这几年里,多攒些钱,除了能尽快偿还银行的欠款外,还想着要买一头大牲口,从而可以让一家人打理更多的田地。
    每年的春播和秋收,想要在合作社里租赁一头牛或者一匹马来,那得跟着其他人一起排队,到最后总是会耽误不少农时。
    若是自己能养一头耕牛,不仅可以省却不少耕田的力气,还能多种出更多的农地,继而生产出更多的粮食。
    忙完了家里的田地,还能将牲口租赁出去,换点饲料钱。
    话说,这买头大牲口,可是要不少钱的。
    另外,他还想盖栋更大的房子,以取代目前所住的小两居室。
    一家五口人,不对,应该是即将六口人了,妻子肚里又怀了一个,已经三个多月了。
    这么多人蜗居在两间小木屋里,实在有些局促了点,得盖栋大房子。
    毕竟,孩子渐渐大了,有了男女避讳,可不能再挤一间屋了。
    唉,家底还是太薄了,虽然不再饿肚子,可手里的银钱根本不堪足用。
    想要年年都穿新衣,且等等吧。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