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担心找不到本站?在百度搜索 喜乐殿 | 也可以直接 收藏本站

第195章 见习教师

      第195章 见习教师
    随着一批又一批新移民的到来,让昔日荒芜的启明岛逐渐变得有些“喧嚣热闹”起来,一座座城寨,一处处定居点,以始兴堡为核心,很快便蔓延分布在岛屿东南方。
    这些陆续新增的人口百分之九十以上皆为二三十岁的青壮年,使得整个岛上的人口结构极为年轻。
    在这个娱乐极为匮乏的年代,有家庭的人们似乎除了“造人”运动外,就没有其他可消遣的活动了。
    尤其是在能吃饱穿暖并且没有动乱和灾害的时节,他们更愿意“造”出更多的后代,从而延续自己的血脉。
    通过玉米、土豆及番薯的大规模种植,以及沿海丰富的鱼获,启明岛早在三年前基本上就实现了粮食自给,加上医疗卫生的改善和妇产接生技术的进步(助产钳的应用),很快就迎来一波婴儿潮,新生孩童逐年递增,让整个岛上保持了较高的人口出生率。
    而到了今年,出生人口数量更是远超往年。
    至八月底,仅始兴、广丰、新宁(今维多利亚市以东的橡树湾小镇)三座小城便共有三百八十个婴儿出生。
    到了年底,新生儿出生超过四百之数将是大概率事件。
    新洲华夏决策委员会除了给予产妇和婴幼儿提供定额的免费牛奶和鸡蛋等营养品外,还以政府名义,开办了数座托儿所和孕婴互助站,以照顾数量庞大的婴幼儿和孕妇的起居生活,从而为众多有家庭免除一定的后顾之忧,让他们得以全身心的投入到轰轰烈烈地建设大潮之中。
    当然,随着孩童数量的增多(包括从大明收容的乞儿和移民家庭所带来的孩子),必要的基础教育设施也跟着同步扩展和增加。
    最早一批完成小学教育的孩子,除了五十多名被选入陆海军学校进行军事和航海培训外,剩下的学生全都被留在了学校。
    他们中一些资质优秀的学生会进入到更高阶的学习阶段,接受穿越众多方位、多专业和多维度的精英式培养,以传承和掌握那些足以改变这个世界的诸多“高精尖”知识。
    那些资质普通的学生则全部被留任为初级代课教师,以增加相应的教学师资力量,继而让穿越众可以腾出更多的精力去培养更高阶段的学生。
    他们在负责教授启蒙和小学阶段的课程的同时,也会利用空闲时间,在穿越众所兴办的夜校里,继续提升自己的专业学识和教育技能。
    也就是说,这些刚刚从基础小学阶段“毕业”的学生,转身就成为第一批见习教师,去教授低年级的各科基础课程。
    这些年轻的见习教师,年龄最大的不过十八九岁,年龄最小的甚至只有十四岁,拿着穿越众编写的初级教材,站在讲台前,一脸认真地给一群比他们小不了多少的孩子上课。
    年仅十六岁的徐日昇每每看到课堂上的学生时,在稍显惶恐的同时,也会产生片刻恍惚。
    自己怎么会从一个街头乞儿,在短短数年时间,就成为一名受人尊敬的教书先生了?
    想一想,还真是老天爷垂青自己,在他流落广州街头,最是孤苦无依并且就要濒临死亡的时候,给了他一次人生逆袭的机会。
    先是被收拢至新洲华夏驻广州货栈,将养了一段身体后,便跟着数百难民乘船来到了新洲大陆。
    在这里,他住上了温暖舒适的房子,吃上了三餐饱饭,穿上了柔软合体的衣服。
    更让他又惊又喜的是,他还同其他数十名孩童一起进了学,跟着老师读书认字,学习各种文化知识。
    当他在一张白纸上写出人生中第一个字的时候,内心激动得无以复加。
    要知道,他们家祖上往上数三四代人,可全都是大字不识的农人。
    像他这种孩子想要进学,想要读书,无异于痴人说梦。
    一年到头,连饭都吃不饱,衣服都没得穿,何来的余钱去让家里的孩子去上学堂?
    因而,对于所获得的一切,徐日昇是充满了感激之情,并将穿越众视为自己的再生父母,发誓要倾尽所能去效忠他们,维护他们。
    不过,经过四年的学习,他发现自己委实不是一块读书的料。
    那些稍微浅显的知识尚能勉强理解,可在面对较为复杂的课程,就显得甚是吃力。
    于是,在完成了四年小学阶段课程后,他就顺理成章地“毕业”了,成为一名光荣的见习教师。
    学校里的生源大体来自三个群体,除了部分本地出生的孩童和印第安孩童外,有相当一部分是像他一样从大明收容而来的孤儿,还有不少是移民带来的子女。
    这些学生年龄大小不一,语言各异,资质也是大不相同。而作为老师,首先就是要教会他们“正确”的口音,在最短的时间里,让他们尽可能说出标准的“官话”,听懂老师所讲的课程。
    汉语拼音、《千字文》、《三字经》(宋版)、《新编对相四言》等发音读本和启蒙认字读本便构成了小学初级阶段的教材。
    所有孩童将在第一年里,需要掌握一千到一千二百个常用字,具备初步的读写能力。
    至于四书五经之类的儒家文典,学校里是不会教授的。
    呃,除了穿越众自身缺乏相应的儒学知识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儒学似乎对目前的科教事业没有显著的促进和提升作用。
    需知,无论是在一个国家,还是一个地区,个人的一切发展都有赖于社会。
    对政府,或者一个地方势力来说,教育除了满足社会需要以外,并无其他目的。
    更关键的是,教育的结果或效应是以社会功能发挥的程度来衡量的。
    目前而言,新洲华夏最需要的是大量能读书认字的教师、工匠、手艺人、基层吏员和技术军官。
    他们不需要太过高深的学问,他们更不需要写出状元那种团锦簇的文章。
    读书认字的最主要目的,是可以准确且有效地沟通交流和领会政府颁行的各项政策法令。
    而不是寻摘摘句,穷皓首经,去钻研那些晦涩难懂的八股之文。
    “所以,看这本书对你而言,可以说是增益无补的。”徐日昇见同伴廖志行捧着一本不知从哪弄来的《易经》,笑着说道:“咱们新洲华夏又不考科举,读这些书平白浪费了时间。有这功夫,还不如去中学部旁听一两节有益的课程,要来的实在得多!”
    “这本书也是学校图书室翻检出来的,倒不是真的想要细细研究,去琢磨什么科举、八股之类的事。”廖志行将那本《易经》合上书页,摇摇头说道:“我就想瞧瞧,大明那些读书人在考秀才、考进士的时候,到底是读的什么书,跟咱们所学的东西又有什么不同。”
    “有啥不同?”
    “无甚大用!”廖志行微微一叹,笑着说道:“就算将这本《易经》通篇熟读强记下来,对我们所要做的事情也没啥促进提升作用。还真的像你所说,平白浪费了时间。”
    “你这话说得怕是有些偏激了点。”徐日昇说道:“老师曾经教过我们,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待我们新洲华夏未来物质生活极大丰裕的时候,人们或许就会凭着个人爱好和喜性,去研究和探讨这些《易经》之类的华夏古文典籍。毕竟,都是我们老祖宗留下的东西,肯定有一定价值意义的。”
    “嗯,徐兄说得有理。”廖志行点了点头,“不过,咱们现在还真没那闲心雅致来研究这些老祖宗留下的东西。”
    “对了,你在课堂上讲授还算顺利吧?有没有特别跳脱好动的学生不好好听课?唉,我这每堂课讲下来,都感觉自己要脱了一层皮,既担心学生不服管教,又害怕自己讲错了,弄得好不紧张。”
    “我也不过强撑而已。”徐日昇苦笑道:“看着那些不比咱们小多少的学生,我也是有些发怵,唯恐自己镇不住他们。不过,好在他们都跟咱们当年差不多的情形,对老师都怀有天然的畏惧和信服。”
    “再说了,要是真的遇到不服管教的,直接让他们罚站,或者打手板,也能让他们规矩几分。哦,对了,在课间的时候,咱们最好不要跟他们一起嬉戏热闹,免得失了老师的威严和气度。还有就是……”
    “老师,老师……”
    正说着话,突然有一名七八岁的学生气喘吁吁地跑了来,身上沾满了尘土,一脸的汗水,神情惶然地报告道:“老师,操场上同学打起来了!狗儿、云根他们脸上还出血了……”
    “嗯?”徐日昇闻言,立时站了起来,“怎么回事?”
    “狗儿他们在玩打仗游戏时,非要让戈伊尔他们几个人扮西夷,吵得凶了点,就打了起来了……”
    “……”徐日昇心里顿时咯噔一下。
    糟了,那几个西班牙裔孩子该不会被打坏了吧?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