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担心找不到本站?在百度搜索 喜乐殿 | 也可以直接 收藏本站

第133章 造船

      第133章 造船
    随着第一场冷霜降下,始兴堡及周边数座屯殖点的农业生产也基本告一段落。
    两万三千余亩农田,总共收获了各类粮食作物估计超过两千一百吨,再加上库存的三百吨余粮和几艘移民船带回的两百余吨稻米,使得整个基地的粮食储备达到两千七百吨。
    而随着新的一批大明移民的到来,也使得穿越众的最新人口数量急剧飙升至2892人,较去年增长了71%!
    其中汉人(包括穿越众57人)2085人,占72.1%;其次为印第安人632人,占21.8%;接着就是西班牙人175人,占6.1%。
    此外,还有方圆二十多公里外附庸或者被军事和经济所控制的大小印第安部落十余个,人口在八百余,这使得穿越众所控制的人口数量超过3500人,在一定程度上稍稍摆脱了几年前人力极为短缺的窘境。
    大量人口的积聚,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粮食以及其他生活物资的消耗力度,但更多移民的到来,也使得穿越众的实力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扩充。
    此前半停工、半生产的诸多工坊矿场立时拥有了相对充裕的劳动力,很快便陆续开动起来,开始加工生产基地所需的各类物资。
    在位于港口西侧的修船所也随着十余名船匠的到来,也迎来了它的“产能”扩张期。
    修船所是由一座能容纳“破浪号”驶入的船坞、一条木制轨道,以及按照脉动生产线建立的流程式装配工位组成的,可以分别负责铺设龙骨、铺船板、铺甲板,吊装轨杆和索具等工作。
    此前,这座稍显简陋的修船所只是作为“破浪号”和“征途号”的日常维修保养所用,以及零星建造几艘小船。
    在去年和今年上半年,两名半吊子穿越众技术人员带着四名船匠和五十几个兼职临时工,先后建造了六艘独木舟和两艘载货量约十吨左右的平底小船,算是练了练手,为后续建造更大型制规模的船只积累了一点经验。
    于是,当被任命为修船所负责人的周勇在接收了十二名来自大明的船匠后,立时决定建造一艘排水量超过两百吨的“大船”,为启明岛增加一分运力。
    半个月前召开的穿越众全体大会,以绝对多数票的形式通过了在弗雷泽河流域设立一处据点,用于开采该地区的黄金矿产,以增加启明岛的金银储备。
    同时,有关建设白沙岛补给基地的议案也获准实行。
    届时,穿越众将会抽调三十多个移民及印第安人,携带大量建筑材料和生活物资,随同移民船前往该岛,进行相应的开发和建设。
    再加上北海道临海堡的设立和分州堡煤炭基地的开拓,使得穿越众拥有了数座远离基地的据点。
    白沙岛和临海堡的物资和人员补充将交给往来移民船队负责,而分州堡和弗雷泽河淘金据点,则只能依赖于目前仅有的两艘小型风帆盖伦船。
    考虑到未来两地日常物资的补充和煤炭运输的频率,两艘运输船肯定是不够的,必须要增加更多的运力。
    那么,问题来了,所需的船只从哪里来?
    当然,可以钱通过那个走私商人佩德罗偷偷地从美洲地区购买,但这并非长久之策。
    且不说,他一个走私商人总不能无限制地为穿越众提供船只,交易量增大后,势必会引起西班牙美洲殖民当局的注意力。
    这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算是妥妥的资敌行径,要是他身后的关系网和背景靠山护不住的话,很大概率会被送上绞刑架。
    嗯,就算他能量巨大,可以凭借他强大的关系可以持续为穿越众提供所需的船只,但这未免有些授人以柄的感觉。
    万一,哪天双方之间的关系破裂,或者这种走私贸易被西班牙殖民当局所禁绝,岂不是立即就让穿越众抓瞎了。
    自力更生,以我为主,早在建基之初,便成为穿越众发展的基本原则。
    未来,穿越众是要争取建立一个全产业链的工业大国、技术先进的世界强国,那自然就需要从各个产业的门槛一步一步地向前迈进。
    所以,必须自己造船!
    虽然,目前修船所的十余名匠人皆来自大明,以至于他们所拥有的造船经验也多集中在福船、沙船和广船等传统的船型,以及中西结合的老闸船。
    对于更适合海上航行和战斗的欧式盖伦船和西班牙大帆船的建造经验,他们都近乎于无。
    不过,这对穿越众而言,问题并不是很大,在他们超越这个时代的观念和技术指导下,以及慢慢摸索和试验过程中,一定可以造出一艘更为先进的远洋船只。
    11月6日,清晨,刚一到修船所,周勇便将一份画了十数日的船只图纸摊开,展示给所有大明船匠观看,然后一脸期待地等着他们的回应。
    可等了半响,发现所有的船匠皆大眼瞪小眼地看着他,还时不时地瞅一眼那一幅标注了诸多数字的图纸,一个个都沉默不语。
    “你们倒是说话呀!”周勇见状,心中一突。
    莫非,自己画的图纸不标准,让这些明朝的老祖宗嫌弃了?
    天可怜见,自己也是赶鸭子上架呀!他所掌握的帆船建造经验,不过是因为自己的一份热爱,曾搜集和观摩了无数世界知名风帆船的历史资料和数据,但真正的造船经验根本就没有。
    “周老爷……”
    “哎,给你说了多少遍了,这里没什么老爷,小爷的。”周勇摆了摆手,打断了这名刚来没多久的船匠话语,“以后,你们直接称呼我周厂长。这个修船所,已经是我们启明岛第一造船厂了。而你们所有人,就是这个船厂的奠基元老。将来如何将其发展壮大,就全都指望你们了!”
    “呃,周厂长……”徐景辉朝他拱了拱手,小心地说道:“小的敢问,你这幅图所画的船只模型是建造后的实物缩小模样吧?”
    “嗯,不错,这是建造成型后的船只缩略图。”
    “小的有句话不知当讲不当讲……”
    “在咱们这里,有什么建议就直接说,没有什么当讲不当讲。嗯,就算说错了,也没什么。发表意见嘛,那就需要我们所有人畅所欲言,言无不尽。哦,对了,以后你们也不要总是自称‘小的’、‘小人’之类的尊卑称呼。”
    “在这里,咱们所有人都是平等的。没错,就是我们之间的人格上,都是一样的,没什么高低贵贱。”
    “……”徐景辉温言,怔了一下,一时间不知道该如何开口了。
    我们这些匠人真的可以跟其他人享受平等的地位?
    “呃,周……周厂长……”在周勇的眼神示意下,徐景辉斟酌了一下语言,“若是我们按照这幅图纸将船只建造出来的话,怕是下不了水,也禁不起大的风浪。盖因,这船的长度委实有些长了点,使得整艘船看上去显得甚是……甚是不协调。”
    “嗯?”周勇温言,不由转头看了看另外一名穿越众汤启东。
    这幅船只图纸,咱们可是照着“破浪号”的技术参数以及形状尺寸等比例缩小数倍画出来的。
    也就是说,按照这幅图纸建造出来的船只,是一艘小型飞剪船,长宽比在6:1左右,满载排水量不过两百五十吨到三百吨上下。
    怎么,这船设计得不好?
    “周厂长……”徐景辉硬着头皮继续说道:“小的……,呃,我在广州黄埔船场做工八年,参与建造的船只也超过十余艘,但从未见过这般长度和宽度不甚协调的船只。即使外洋西夷大船,也无有此种不为相协的模样。需知,凡海上行舟,莫不是加大船只的覆水之面,方能支撑起万斛大船。”
    “……要以此图纸造出船只,行于水中,犹如纤细芦苇,稍有不甚,恐会被风浪打翻于其中,人船皆覆,没入海底。是故,小的……,我建议对该船型做出小幅调整,加宽船身,使其更为适合水上行驶。”
    他的话刚一说完,便引得在坐的诸多船匠频频点头。
    造船,可不是你们这些高高在上的老爷们凭空想象出来的!
    我们拿了你们的高薪饷银,多少要为所建造出来的船只负责的,可不能随意敷衍糊弄。
    要不然,这造出的船刚刚下水便倾覆沉没,那我们在这里多半是讨不了好!
    “你们的意思是说,这船的长宽比例太高,不能行于水中?”周勇笑着问道。
    “周老爷……,哦,不,周厂长……”另一名身形瘦小的船匠拱手回道:“这船的长度和宽度若是不甚协调的话,也不是不能行于水中。但我等皆以为,此种型制的舟船不耐风浪,尤其是远洋大海之中,风高浪急,很容易翻覆沉没。”
    “呵呵……”周勇与汤启东相视一笑,随即站起身来,“来来来,你们随我到码头上去。”
    说着,便率先走出房间,领着一群满脸都是疑问的船匠朝码头走去。
    “你们看,这是我们的‘破浪号’,满载排水量达1200吨,堪为海上巨舰。”周勇伸手指着码头泊位上停靠的一艘大船,“这艘船的长度超过八十米,而宽度却仅为十一米,长宽比例达到惊人的8:1。”
    “你们中的一些人想必是乘坐这艘船来到我启明岛的吧?那么,你们觉得这艘船在海上可会轻易翻覆沉没?”
    “……”
    众船匠看着那艘大船,顿时面面相觑,说不出一句话来。
    “那幅船只图纸,就是依据这艘船的等比例的缩减版。这种船乃是当今世界尚未出现过的最为新型的三桅帆船,形似剪刀,体若剑鱼,海上行驶速度数倍于他类船只,堪为神器。”
    “所以,我们的目标就是,先成功仿制一艘小型飞剪船,为我们的造船业发展,奠定一个坚实的基础。”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