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担心找不到本站?在百度搜索 喜乐殿 | 也可以直接 收藏本站

第430章 再召传教士

      第430章 再召传教士
    孙承宗说罢,整个大帐的气氛仿佛凝滞了。这一番说辞骇得犯人们目瞪口呆,他们只感觉有一个刽子手正拿着一把沾满了血污的大刀站在自己的身边,只要崔元点点头并说出一个“杀”字,这把刀就会落下来,砍掉自己的脑袋。
    犯人们紧张地望着崔元,但他却背对着犯人们,迟迟没有说话。
    过了许久,在犯人们近乎绝望的注视下,崔元缓缓点头了。不过,他并没有吐出那个“杀”字,而是用略显迟疑的语调说道:“您这话说得倒是在理,可是这样一来,学生的全功岂不就没了。”
    “崔提刑此言差矣。皇上派您到天津,无非是为了保全海路,推行国策。只要这海路保全了,国策也顺利推行了,那您就有了全功,其他的都是添头。如果像我之前说的那样,因为审讯细究而和爵爷们起了冲突,这添头也就成污点了。”孙承宗嘴角一扬,笑得那叫一个高深莫测。
    “而且说起污点,这些狗腿子其实也是爵爷们的污点,您把他们杀了,再把他们的脑袋送去府上做一个警告,那就是杀人灭口,帮着把污点抹了。说不定您回京之后,爵爷们还得请您吃酒呢。”
    听罢,崔元的心中竟升起了一种知己之感。在孙月融来北塘之前,他确实做过类似的计划。如果皇上既要逼退勋戚,又要暗中保全勋戚,那他就杀几个狗腿子以两全。更有甚者,崔元连目标都选好了,武清侯李家和平江伯陈家的仆人不好杀,但博平伯郭家的仆人就没什么所谓了。一口气把郭家的人全杀了,然后挨家送头函,这样一来,既不怕日后被报复,又不怕镇不住剩下的猴子。
    “有道理,不过今天先这么着吧。”崔元语调还是带着明显的犹豫意味。“再审两天,若是两天之后还审不出个所以然,再杀不迟。”
    “崔提刑还是想.”孙承宗话说一半,生生停住,颇有些点到为止的神秘感。
    崔元笑着朝帐帘的方向缓缓走去,一边走一边说:“照您这法子做,虽然能把皇差办了,但我又能捞多少好处呢。要是能把这案子办瓷实了,说不定这抄家的差事还能落到我的头上,到时候.啧。”
    “如果能成,崔提刑怕是得.哈哈哈哈。”孙承宗也笑了,笑得很是奸猾做作。
    “您急什么啊,您老能点醒学生,学生自然少不了您的好处!”崔元笑道:“您老且等着吧,再怎么也比那李为栋那仨瓜俩枣多。”
    “哈哈哈哈.”孙承宗爽朗长笑。但一出大帐,他的脸色立刻就变了。“崔提刑还真是妙人。”
    “您老也不遑多让。”崔元拱手回敬。
    “止生。”孙承宗看向茅元仪。
    “中丞有何吩咐?”尽管茅元仪还没完全理解这两人言下的机锋,但也品出了些许微妙。
    “把这些人分开关押,每人一帐。再派人轮班看守。”孙承宗下令道。
    “是。”
    ————————
    五更未至,天色仍昏。但汤若望、邓玉函、罗雅谷等三名长于数学、天文的耶稣会士却已经在礼部衙门的正门口候着了。
    等了一小会儿,那顶专属于礼部尚书的大轿终于拐过街角,出现在了三人的视线里。
    不等大轿走近,礼部衙门的正门便适时地打开了。
    守门的衙役揉着惺忪的睡眼从门后走出,见到三个洋人像望夫石一样眺望着街口,不禁感到意外。正准备上前打招呼,却见汤若望领着另外两名洋人,朝着越来越近的轿子跪了下来。
    “属下汤若望叩见徐部堂。”刚看见徐光启的靴子,汤若望便叩首行下官礼了。
    “学生邓玉函、罗雅谷叩见徐部堂。”另外两名耶稣会士也学着汤若望的样子对徐光启行见面礼。
    徐光启弓身迈出大轿,一边整理衣袍,一边对三名耶稣会士说:“都起来吧。”
    “谢部堂。”三人再拜起身。
    “东西都备齐了吗?”徐光启迈过门槛走进礼部大堂。
    “都备齐了。”汤若望赶忙跟上。“法器昨天就已经送进宫了,法原初稿则在属下的怀里揣着。”所谓法器也就是测量天文之法的仪器,而法原则是有关天文历法的基础理论。
    “昨天?”徐光启侧头看向汤若望。
    “是的。”汤若望回答道:“昨日午休结束,宫里便派了一个史姓的公公来钦天监把法器都给收走了,说是要提前检查一下。”
    “嗯。”徐光启点点头。
    “徐部堂,咱们什么时候进宫觐见?”汤若望问道。
    “你慌什么。皇上这会儿还在用早膳,用过早膳还要晨练,咱们再过一个时辰进宫待召也不迟。”虽然没有刻意传播,但皇帝的作息习惯还是通过各种渠道从内廷传到了外朝。
    像徐光启这种时常进宫兼职教书先生的九卿官员,甚至不止一次目击皇帝带着一群宦官、侍卫绕着三大殿晨跑。偶尔,皇帝还会把两位皇子拉进晨跑的行列,兼职的教书先生若是足够年轻,或者看起来还没有老得迈不动腿儿,也有可能在行礼之后恩沐殊荣,应邀陪着皇帝陛下跑一程。
    徐光启知道,有些喜好写杂谈文章的大臣甚至已经把这件事情当成逸闻写进了自己的文集。只待文集刊刻出版,泰昌皇帝喜好晨练的逸闻,就会传遍大江南北,变成全国臣民茶余饭后的谈资。乃至在后世衍生出一些桃色的宫廷故事。
    “是。”汤若望赔笑点头。自教案落定的那天起,汤若望对徐光启的尊敬就变成敬畏了。
    “既然你们都来了,就再把编撰历法的法原以及推演历法的法算说一遍,务必简明扼要,尽量少用那种佶屈聱牙的造词。”徐光启说道。“圣上日理万机,不见得有耐心听你们念洋经。”
    “是。”汤若望从怀里掏出传教士们整理出的历法法原初稿。“请徐部堂再过目。”
    “又改过了?”徐光启来到大堂正案后坐下,顺口对值班的衙役说道:“去把茶点备齐。”
    “是。”衙役领命离开。
    “有一些增删,不过增删草案都还停留在草稿册上,还没有添注到这里边儿。”汤若望将法原初稿放到徐光启的案台上。“这还是之前给您过目的那份。”“那就不看了,你们直接说。”徐光启摆手,又指了指那几张摆在墙角的椅子。“都坐着吧。”
    “谢部堂。”汤若望拜谢落座。开始阐释新编历法所引用的西式法原,而徐光启则一心二用,一边听讲并纠正措辞,一边阅览积压的公文并给出批复。
    徐光启知道,皇帝迟迟不给礼部增添侍郎,很可能有减少掣肘,让他放手去做的意思在里面,但一个人肩挑所有堂上事,还是太费神了。
    ————————
    将近一个时辰后,徐光启带着汤若望、邓玉函、罗雅谷以及钦天监现任监正杨汝常离开礼部大堂,迎着渐起的天色从东长安门进了皇城。
    众人刚到午门,还没进宫,便有一个在此等候的宦官迎了过来。
    徐光启眼眉一挑,他认出了那位过来迎接他们的宦官。这正是不久前将他带往乾清宫,使他惨遭精神折磨的史方达。
    “见过徐部堂。”史方达恭恭敬敬地给徐光启行了个礼,并顺遂地无视了钦天监监正杨汝常和三个洋人。
    徐光启很快收拾好心情,还礼道:“史公公不必多礼。”
    “诸位请跟我来吧,圣上正等着呢。”史方达转身摆手,迈出步子。
    “好。”徐光启没有任何迟疑,立刻就领着四人快速跟了上去。
    少顷,徐光启等五人都被史方达带到了乾清门门口。因为沈阳教案落定未久,所以乾清宫总管史辅明并未直接放他们进去,而是让人对他们,尤其是三个洋人进行了一次搜身检查,确定没人携带任何硬质物品,才亲自领着五人进了乾清宫院落。
    搜身期间,邓玉函和罗雅谷简直就像两尊呆滞的木偶,任由宦官们摆弄。
    尽管在接到召见的命令之前,汤若望已经不止一次生动地向他们描述了紫禁城的宏伟,但当他们真正置身于这座中华建筑美学巅峰造物中时,心中仍然涌现出一种如梦似幻的感觉。
    邓玉函心想,如果天堂有其实形,那必然如紫禁城这般宏伟。可是天堂若真如紫禁城这般,那它的底色便不再是超脱世俗的幸福,而是井然秩序的压抑。
    乾清宫正殿中央,王朝秩序的最高点,大明帝国绝对的独裁者,金字塔的尖历史尘埃,皇帝朱常洛正慵懒地斜靠在精致龙椅上。在他下首的东边,摆着一个平平无奇的木墩子,墩子上坐着一个努力让自己看起来显得成熟严肃的年轻人。
    皇帝和年轻人是整个大殿里唯二坐着的两个人。就连陪随的大太监王安也只是站在皇帝身边稍稍靠后的位置。
    汤若望立刻就认出了年轻人,那是年节期间在灯市上摆摊卖木雕的小摊主。小摊主也认出了汤若望,眼神里立时便闪过了一抹故友重逢的惊喜。不过,小摊主仍旧没有动作,在这种场合,他必要成熟严肃。
    “臣徐光启叩见圣驾万岁,叩见大殿下千岁。”到今年末,徐光启就该改口称朱由校为太子殿下了,不过现在还不行。
    “臣汤若望叩见圣驾万岁,叩见大殿下千岁。”汤若望虽已有心理预期,但真到确认的时候,心下还是凛然发颤。他不由得自我审视,直到再三确定初见时分自己并没有僭越之举,心中才稍有安定。
    待行礼之声落停,皇帝开口了:“起来,都起来吧。”
    “谢圣上。”所有人都又磕了个头,才站起身来。
    “徐卿,耶稣会选出新的头头了吗?”朱常洛的目光在众人身上环游了一圈,最后定在了徐光启那张略显憔悴的老脸上。
    徐光启凛然答道:“回圣上,耶稣会选了金尼阁担任临时监督。”
    “临时监督?”朱常洛幽幽地问道:“还指着龙华民回去?”此言一出,徐光启、汤若望、邓玉函、罗雅谷等人的脸色都变了。只有杨汝常神情稍安。
    “回圣上,”徐光启舔了舔骤然干涩的嘴唇,回答道:“在华耶稣会上有罗马总会,罗马总会上有基督教廷。只有得到了总会的认可,和教廷的敕书,临时监督才能获得正式任命。”
    “罗马教廷远在万里之遥,这一来一回不知道又要多少时间。”朱常洛看向汤若望。“朕记得金尼阁之前那一趟往返,是从万历四十一年到万历四十七年吧?”
    汤若望低着头,不知道皇帝在跟自己说话,也就没有立刻回答。
    “圣上在问你话呢。”徐光启提醒道。
    汤若望猛然反应过来。“回回圣上的话。臣确实是前年到香山澳的。”
    “六年时间,能做成多少事啊。就别白白浪费了。”朱常洛缓缓说道:“汤监副先前不是上疏请求开设翻译馆、建立藏书楼,以便翻译并收藏那七千余部西洋图书吗。西经东渡的事情,先唐有,本朝也可以有。朕允了。”
    “谢圣上!”汤若望大喜过望,赶紧跪地谢恩。
    “起来。”朱常洛又看向徐光启。“徐卿。”
    “臣在。”
    “这些书既是金尼阁带来的,也就让他来掌这个事情。”朱常洛接着道:“罗马教廷那边怎么样先不管。耶录司挂牌后,礼部那边儿给金尼阁一个正式的官身,也方便他办事。”
    “是。”徐光启隐隐地意识到了这个任命存在的微妙,但他的回答却没有丝毫的犹豫。
    “好了,这篇就算翻过了。”朱常洛略微摆正身姿。“汤监副。”
    “臣在!”汤若望的语调里洋溢着兴奋。
    朱常洛翻手指向摆在大殿右侧空地上的法器,说道:“讲讲新制历法的事情吧,顺便也说说这些稀奇古怪的洋玩意儿有什么用。”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