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7章 一团乱麻的兵部账
第247章 一团乱麻的兵部账
“对!”崔文升立刻接住徐光启的茬。阴阳怪气地说着话,那语调像是被谁掐住了嗓子。“崔兵部方才提报了八十六万人粮饷呢!真的有八十六万吗,北方边镇要的了八十六万人吗?”
“崔秉笔。照你这么说,司礼监的意思是要削减边军的规模咯?”崔景荣冷哼一声,又睨了王安一眼。见王安没有接话的意思,他便将矛头又转对回崔文升的脑袋上:“如果因为削减边军的数量引发鞑靼人南下劫掠,这个责任是由您来担,还是由边军来担?别到时候,您把自己摘得干干净净,然后又往我的脑袋上砸这么一钉耙!”
崔文升不敢接这个话,于是只好说:“你这说得,就好像边镇真的那么固若金汤似的。”
这时候,魏朝出来帮崔文升的腔。“要是真有那么固若金汤,那就不会每年都有鞑靼人南下劫掠的奏报递进北京了。”
崔景荣的话崔文升接不上,魏朝说的也是事实。崔文升的态度就是不想再由宫里出钱填边镇的窟窿。但崔文升的态度能不能代表司礼监的一致意见,王安没说话,大家就不知道。大殿里的沉寂持续了好一会儿。方从哲微微侧仰,发现皇帝仍旧保持着斜坐的姿势倚靠在龙头扶手上。比起之前,他老人家甚至连眼睛都眯上了,要不是紧皱的眉头微微颤动,真就像是睡着了一样。
就在方从哲准备出声打圆场的时候。站在宦官队伍末端的曹化淳突然开口,打破了沉寂:“我有个问题想问崔兵部,不知道可不可以问?”
“曹提督有什么话直说无妨。”方从哲将涌到喉咙口的稀泥又给咽了回去。
“外廷送到宫里的账都是我主持查的.”曹化淳的左右扫视了一圈,最后将视线定格在崔景荣的身上。“.所以我只说账目的事情。”他将手放账本上,满脸公事公办的肃然。“我们通查了兵部、户部的本部账,以及边各镇总兵的账单,并调阅了边镇督抚、巡按去年一整年的奏报。此外,还有陕西、山西部分州县官的奏报。”
“最后发现户部和兵部的账对不上,兵部和边镇的总兵报上来的账对不上。地方州县的支出和对应边镇的收入对不上。一言蔽之,边军的账上就没有能对得上的项目。我想请问崔兵部。边镇去年的耗用到底是多少,兵部查过吗?说得清楚吗?”
“当然查过.”崔景荣竟然莫名地笑了。“但说不清楚。真的说不清楚。”
崔景荣从万历十七年巡按甘肃开始就一直在边镇打转。边镇是个什么情况,崔景荣当然知道。非要硬查,那账目肯定是对不上的。
曹化淳怔住了,他倒是没想到崔景荣竟然这么坦诚直白,连辩驳都没有。就在他语塞的时候。崔文升又跳了出来。“既然边镇和兵部的账目这么混杂紊乱。那兵部这一千三百万两银子的账就没依据,没道理!崔兵部,您究竟想从里边儿”
方从哲开口截断了崔文升的话:“边镇有问题可以派官员去纠核。有事说事,没必要对人。”
“崔文升,听方首辅的话。”王安招呼道。
“是。”崔文升立刻听王安的招呼,收起自己的咄咄之态。“那么方首辅,我就有事说是了。既然兵部现在理不清楚自己的账,那就等理清楚搞明白了再上疏报账吧。”
“不能因噎废食。”一直眯着眼睛沉思的朱常洛突然插了一句。
“万岁此言极是!”崔文升立刻拱手行礼附和。礼毕之后,又把视线转回到崔景荣的身上:“但是,咱们总不能兵部报多少就给多少吧?方首辅,您说呢?”
方从哲没有接崔文升的茬,反而是刑部尚书黄克瓒说话了:“可以一边查,一边给付嘛。皇上说得好,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不能因噎废食。咱们开这个会不就是定预算的吗?而且一年十二个月,粮饷也不是一下子就消耗掉的。预算支出不等于实发,咱们先定个数,等到时候查实查清了,再根据情况追缴或是补发嘛。”
别看黄克瓒现在是刑部尚书,可他在万历三十八年的时候,就在山东巡抚的任上加挂兵部尚书的衔了。
“黄刑部,你倒是说得好听。哪年不是十二个月啊?可边镇的用度什么时候足过?”崔文升嘴角一勾,冷笑一声。“哼!真不知道你们拣选的那些巡抚、巡按都是干什么吃的,连个账都查不清楚。你们要是真查得准,崔兵部怎么还报不出实账来呢,崔兵部,你说是不是这个理儿?”
“.”崔景荣无话可说,没法接话,索性不搭理崔文升了。
这时,次辅叶向高警惕了起来。他觉得再这么说下去,崔文升就该扯到往边镇派遣监军太监了。于是高声说道:“臣以为,司礼监的考量是有道理的。”
“次辅?”从进入文华殿以来一直就没有吐过半个字的刘一燝倏地转过头,震惊地看向叶向高。
叶向高注意到了这个视线,却没有回看他,而是自顾自地说道:“土默特部的顺义王卜失兔,自万历四十一年六月得到朝廷的册封以来一直对我大明极为恭顺。宣府镇、大同镇久无大战。最近,插汉部的虎墩兔憨亦遣使来朝。只要大明继续保持与卜失兔及虎墩兔憨的关系,就能保证宣大、蓟州等镇不会起大的战事。如果把这两件事情考虑进去,边镇或许确实用不到八十六万人。”
“.”朱常洛睨了崔文升一眼,接着又看向叶向高,一锤定音道:“辽东春季的军饷仍由宫里出,至于其他边镇的事情先放一放。之后另召御前会议商讨。王安,下一件事情。”
“是。”王安大声应答,接着转头对工部尚书王佐说道:“王工部。说说你那边儿的事情吧。”“好的。”王佐点点头,接着打开了自己的总账本。
————————
如果说兵部只在马差折银这一项与户部“争利”,那么工部则直接在职能上与户部高度重合了。
工部甚至在各地设立专门机构征收竹木税,并从渔业收入中抽取部分款项。此外,工部还负责从全国各地征集物资与资金。
工部不仅要负责宫殿、陵寝、桥梁、城墙等重要设施的修建与修缮,军需装备与战船的制造,还要负责主持水利治理、屯垦管理以及矿产、林木等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也就是说,工部的“工”既包括了工程建造,也包括了工业制造。
这些工作纷繁复杂而且费巨大,但在大明创业伊始,朝廷却并没有设立专门的资金用于支持上述工作。朝廷的做法,是在全国范围内征派劳役或是征集物资。
对于无需专业技能的劳动力,从普通民众中征发;而需要专业技能的劳动力,则从匠户中征发。至于工程建造和工业制造所必需的材料,则在原产地设置相应的课派。所有这些都是征发或是课派,都像农税那样是无偿的。有时甚至还要自带工具。
典型的例子就是治水。当为了治水而征发劳役时,被征发者不仅要准备劳动工具,而且还要从家乡带来一些用具,包括木棍、钉子和绳子,朝廷只负责提供粮食。这些物资的课派与劳役的征发有的是计划内的,有的则是临时派征。计划内的征派被分配到帝国的每一个府,再由各府分派给属下各县,被称之为役。
在建国初期,赋、役分别征收,匠户与民户分开登记。差不多从正统年间开始,这些人口登记渐成具文,登记在册的劳动力大量逃亡。许多杂色税收,诸如对猎户与渔民的课派已经无法征收。大多数州县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将各种役摊入田亩,甚至于附加到正赋之中。这也就是桂萼发明,并由张居正全国的推广的一条鞭法的实践基础。
改革当然是好的。但它的问题在于,这些鞭入田亩的收入也按照政策的惯性由工部而非户部接收。不同于兵部太仆寺常盈库的马差银。由工部节慎库接收的各类杂课折银的来源遍及全国,而且收入相当不少。这意味着工部在事实上成了一个能与户部展开竞争的财政部门。
“去年,真定、保定、芜湖、沙市、清江浦、杭州、兰州、广宁.等十五个竹木抽分局,课得竹木抽分折银,共计二十八万一千二百四十四万两。其中十二万三千两解运至工部节慎库。”王佐汇报道。
工部的统计方法和户部稍有不同,工部只统计辖下司局在地方上征了多少银子,其中有多少运到了北京,至于这些役折银对应多少亩田,这些田每亩征多少粮食,工部并不统计,这是户部的活儿。因此,尽管工部的收支项也不少,但账本儿却要比户部薄得多。
接着王佐又报告了匠银、芦课、渔课、矿税、四司料银等。以上几项都是常设的杂课,能为工部提供稳定的收入。其中四司料银岁征五十万两,是工部管理的最大常规进项。
所谓四司是指都水、营缮、虞衡、屯田等四个清吏司。一开始,工部只要求开展相关工程或者工造的县,为支援他们的工部官员提供相应的物料支持,以作为开展这些工作的管理费用。不过嘉靖四十五年,工部尚书雷礼得到了嘉靖皇帝的支持,决定每年向广西、云南、贵州以外的各省直州县加派五十万两,作为四司官员外派时的行政费用。
“.综合以上,去年工部节慎库总计收入八十二万九千七百五十五两。其中,十二万两作为四司料银,三十一万两解付辽东用以加固城防。十六万三千二百一十九两,解付辽东及山海关,用以制造甲胄、兵器及火药。二十万两用以对定陵做最后的修缮。”王佐合上册子,最后道:
“目前,节慎库存银二万六千五百三十六两。”
实际上,节慎库存银本来是不该有存银的。因为最近这些年,节慎库每年都要向内承运库输送至少三十万两银子,用以修缮宫殿。但李汝华在朝会上,当众请求停修皇极殿并获允之后,内承运库竟然把这笔银子给退了回来。如果没有这笔退款,他就只能先把辽东的要求放到一边去了。比起挨熊廷弼的骂,他更不愿意因为忤逆皇帝的意志而丢官。
“请继续。”司礼监没有责问工部的意思。
这倒不是因为工部的账做得有多完美,而是因为有严重贪腐行为的工部官员,都被那些和他们有过往来的内廷宦官给供了出来。因为这些官员现在正在东厂提刑司里享受或者等待享受提刑官的大刑伺候,所以司礼监也就没有浪费时间问责王佐的打算了。
王佐翻开另一个记载着预算的本子,说道:“今年节慎库预计收入与去年的实际收入相同。”他倒也不整虚的,调都懒得调。“至于预计支出,臣以为,首先应该准备四十万两白银的预算,用以定穴庆陵,并开始营建。”
王佐此言一出,文华殿内再次陷入莫名的沉寂。就连随时准备着跳出来跟文官们进行“近场肉搏”的崔文升也站直了。
“什么庆陵?”朱常洛还在想边镇军饷和财政改革的事情,一时间没反应过来。他先是望向王安,见王安正低头很专注地看着书案的账本,于是就转过身看向方从哲。可方从哲也眯着眼睛,仿佛老僧坐定。
就在朱常洛准备叫王佐说明一下的时候,他那混沌的思绪中突然蹦出了一个相关的信息:庆陵乃大明光宗贞皇帝之陵。
想通了这个事情之后,他的表情突然就从凝重沉思变得无所谓了起来。“选址就不必了,把景皇帝那座尚未落成的寿陵拾掇拾掇,清理清理,该修缮的就修缮,该重建就重建。一切从简,别浪费银子。”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