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担心找不到本站?在百度搜索 喜乐殿 | 也可以直接 收藏本站

第232章 陆文昭离京

      第232章 陆文昭离京
    “砍掉.”正当王安准备发问的时候,已将皇上的休憩事宜安排妥帖了的魏朝回到了南书房。他一进去,南书房的大门就被值殿的小黄门给关上了。
    “砍什么?”魏朝的脸上挂着讨好的笑意。
    “呵。我真想砍了你这个老混蛋。”尽管王安大概能猜到魏朝这么急着讨好自己是为了什么。但他的心底还是生出了一种事态超出预料的不快感。
    “啊?”魏朝不明就里,但还是本能地缩了缩脑袋。
    “还不赶快向咱们的魏首席道谢?”王安撇头看向刘若愚,并说道。
    刘若愚这才站起身,向魏朝躬身行礼。“多谢魏祖宗举荐提携。”
    “不妨事儿,不妨事儿。何必这么客气。就像万岁爷说的那样,举贤不避亲嘛。”魏朝不知道王安的顾虑,也就没听出王安的揶揄。他按着自己的想法顺杆子往上爬,说话的时候还不忘偷瞄王安的表情神态。“小师弟。咱们现在都是在主子万岁爷跟前伺候的人了,就不必称呼我为祖宗,更不必对我自称奴婢了。如果不嫌弃的话,唤我一声魏师兄就是了。”
    “.”刘若愚不接茬了,王安先前说的话,对他还是颇有启发和触动的。
    魏太监“乱拍马屁”推荐他进司礼监,现在又说这种话,明显是想讨好师兄,把他自己也拉进所谓的“亲”的范畴。而师兄忽冷忽热,耳提面命,除了告诫他不要一朝得势,忘乎所以,更是在说“拉帮结派招忌讳,要不得”。
    “改口的事情,等把腰牌做好了再说吧。”王安淡淡地说。
    “嗐。做个腰牌费得了多少工夫,就”魏朝还想继续攀,却被王安打断了。
    “刘若愚。把你的想法说出来给咱们的魏首席听听。”王安也不呵斥魏朝,而是直接转移话题。“魏朝还愣着干什么,事情办完了?”
    “哦,好。”魏朝觉得王安似乎有些不高兴,但又不知道为什么。索性听招呼坐回到与王安正对的位置上,开始办正事。
    “奴婢想先问老祖宗一个问题。”刘若愚在“老祖宗”这三个字上轻轻地加了点儿重音。
    “你说。”王安满意地颔首。
    “内廷是不是要加俸禄了?”刘若愚问道。
    “你从哪里听说的?”王安反问道。“这个消息应该还没有往外放才对。”
    “外边儿确实有不少流言,其中一条就是说要涨俸禄,但大家普遍是不信的。奴婢自己也是猜的。”刘若愚解释道:“万岁爷说,裁撤冗滥之后,内廷的总开支要比裁撤之前小。这个说法有些奇怪,所以奴婢才会这样想。”
    “嗯。是要加俸禄了。以后你每个月都能领到二百五十两银子。”王安提起笔,开始处理积压的奏疏。
    “这么多!我该不是听错了吧,不是每年二百五十两?”刘若愚的眼睛瞪得跟铜铃一样大。
    “秉笔太监每年有三千两银子。是第二档。但是领了这个钱,就不许收孝敬和常例了。”王安用小毛刷在写好的纸条后面刷上一层薄薄的糨糊,然后将之贴在内阁的票拟旁边。然后又换上一封新的奏疏,继续按着皇帝的朱批,补充解释说明。新拿的一本写得比较详细,不用补充,于是王安把它放到一边,又从奏疏摞里拿起一本。
    “别停。继续说,我们能听见。”对王安来讲,一心二用是基本功。
    “好。奴婢的这个主意,不仅是为了尽快实施主子爷交代下来的事情,更是为顺应上意减少开支。”刘若愚大概弄明白了这次内廷改革的基本思路:通过涨俸来抑制贪腐浪费的同时,靠着裁撤冗滥在短时间内平衡涨俸增加的额外开支。
    “什么主意?”魏朝也能一心二用,但效率比王安要低不少。
    “砍掉或者说减少没必要继续存在的官缺。”刘若愚简述道:“奴婢方才说,把内官监的笔帖文书官弄到司礼监来,协助处理冗员清查的事情。”
    “这是自己查自己,行不通的。”魏朝也说道。
    “魏祖宗说的是。”刘若愚没有反驳,而是顺着魏朝的话往下说:“所以奴婢就想,把内官监的文书官直接转调而非借调到司礼监来。这样一来,这些文书官就不再是内官监的人,而是司礼监的人了。再然后,人员调走,官缺空了出来。但这回空出来之后就不往上补了,直接革掉它们,反正这些活儿早就让司礼监给拿走了。”
    “.”王安想了想,没有再多问,而是直接同意道:“这倒是个法子,就这么办吧。不过你还是先写个条陈,赶明儿拿给万岁爷看看。他老人家点了头,你就去做。”
    “其实.”刘若愚感觉自己进入了一种灵感迸发、思如泉涌的状态。“.还可以不局限于内官监。”
    “什么意思?”王安放下笔,抬起头。不再一心二用。
    “奴婢的意思是,有些衙门根本就没有继续存在的必要了。”刘若愚一朝得用,从泥瓦起至云端,恨不得立刻把自己全部才智都掏出来。
    “裁衙门!?你还真是敢打敢杀啊。”王安对自己这个小师弟又有了新的认知。“说说看。”
    “太祖爷将内官办事衙门分为十二监、四司、八局,各衙门专设掌印太监提领。这样的划分虽然细致周密,但实在是太多了。而且很多衙门的功用其实是重叠的。奴婢以为,干脆乘着这个机会大动刀,将职司重叠的衙门合并为一个,然后削减太监、少监、监丞、司正、大使、副使这样的高级官缺。”说罢,刘若愚问道:“这些官缺的俸禄应该都不低吧?”
    “正四品八百两,从四品六百两,正五品四百两,从五品二百两。”王安微微蹙眉。
    “那就对了。有些衙门的太监就干个清道开路、随驾前导的活计,要是万岁爷不出紫禁城,那他们简直没事儿做。每年发八百两,也太抬举,太浪费了。像这种衙门,直接裁革降级,让它变成某监下辖的司或者局,让这一监的管事儿兼掌就行了,没必要单设品级,涨发俸禄,浪费银钱。”刘若愚越说语速越快。
    “你是指都知监?”魏朝也把手里的笔给放了下来。
    都知监原执掌内府各监方移、一应关支勘合,位次极高。“都知”之名,也是沿袭自宋代,意指宦官的最高等级。所谓“都督都知,乃内臣之极品”。但自宣宗朝起,司礼监伴随“票拟批红制”的确立而迅速崛起。都知监的高级职能,也像内官监那样被司礼监禠夺。都知监也就只剩下了“清道开路、随驾前导”的职能。“奴婢只是拿都知监举了一个例子,这样的衙门又何止都知监一个呢。想要省钱,就不仅要裁掉匠造、采买的冗滥,还要对都知监、直殿监、司设监、宝钞司这样的甚不显贵的下下衙门大动刀。砍掉那些徒有太监之名,而不司太监之职的官缺。”刘若愚的眼睛里涌出了熊熊的火焰。
    “有点儿道理”王安微微颔首。他的脑子里其实也冒出过类似的想法。
    按照祖制旧例,十二监每监的官缺至少有正四品太监的一员,从四品的左右少监两员,正五品的左右监丞两员。这样一算,每年光是十二监本部衙门掌事宦官的俸禄就得有二千八百两,十二监总算下来就是三万三千六百两。而且如果真的按新制度实发,那么每年的开支是决计不止这个数的。
    比如,内官监就下辖有米盐库、营造库、皇坛库等十数个司掌工造或者贮藏的子衙门,这些衙门的主官无一例外全都挂着内官监太监的衔。要是每年也给他们发八百两,那俸禄开支就太巨大了。
    “这些衙门的奴婢都没犯事儿啊。人家在任上干得好好儿的,咱们什么由头都不讲,直接就给裁撤或是降级,怕是不太能说得过去吧?”魏朝显得有些优柔与犹豫。实际上,这些清贫的下下衙门基本没有捞钱的机会,就是想犯事儿都难。
    “长痛不如短痛,就趁着这把火一口气烧掉吧。要是按着俸制发了俸,那就更难改了。”刘若愚说道。
    “裁!不要怕得罪人。”王安心动了。他觉得这是一个向皇上表忠心的机会,于是道:“明天我和你一起陈奏此事。”
    魏朝没有固执己见的意思。见王安语气坚决,他也就随风偏倒了。不过,他也没有直接附和打自己的脸,而是一脸亲切地对刘若愚微笑着点了点头。
    ——————
    刘大夫的药显然是管用的。几副药下去,张诗芮便退烧了。等她的病情稳定之后,丁白缨正式向张诗芮告别,带着自己几个月挣来的银子和张诗芮高价买来送给她的木头壶子,离开了张府。
    三拐五绕,走进胡同,再顺着有些弯拐的直道几步路就是师兄陆文昭的宅邸了。说实话,丁白缨很不想来这儿,但她还要请陆文昭帮忙。所以也就硬着头皮,提着礼物,前来拜会。
    来到门口,丁白缨长吐出两口气,又掂了掂手里的见面礼。终于不再迟疑,走上前去敲响了陆宅的门。
    来开门的,是陆宅唯一的女仆阿九。“请问您您是丁姑娘吧?”阿九想了想,回忆起了来人的身份。
    “我是丁白缨。”丁白缨微笑着点点头。“请问陆千户在吗?”
    陆文昭晋升的消息,还是她从朱上使那里听来的。
    海柔听见动静,忙放下手里的小说话本,迎了出来。“丁师妹进来坐。”海柔显得非常热情。
    “见过嫂嫂。”丁白缨将提在手里的米面粮油交给阿九,然后规规矩矩地躬身行礼。
    “见过丁师妹。”海柔一怔,旋即还礼。
    “师兄出去了?”丁白缨站在门槛外,没有要进去的意思。
    “哪有站在外面说话的道理。快进来坐。”海柔来到丁白缨面前,挽住她的胳膊,然后对阿九说:“阿九,给姑娘上茶。”
    丁白缨是不想进去的,但她被海柔挽住了胳膊,不好意思强力挣脱,于是也就从了海柔,跟着跨进了陆宅的大门。
    “师兄不在吗?”丁白缨左顾右盼。
    “他出去办差了。”海柔回答道。“你要是早半天来就好了。”
    “那他什么时候回来?”丁白缨追问道。
    “我不知道,他从来不跟我说公务上的事情,我也不会多问。”海柔面色赧然,遗憾地摇头道。“我只知道他离开京师了。可能得很长一段时间才能回来。”
    “出京了?怎么会!他之前主动说要领着我去见秦将军的。”除此以外,丁白缨还有一个问题想问陆文昭。
    “秦将军哪个秦将军?”海柔问道。
    “四川石柱宣慰使,土司将军秦良玉啊。嫂嫂没听说过?”丁白缨不想正对海柔,于是微微侧身。
    “没有。”海柔很少主动打听这些打打杀杀的事情,但她的好奇心很旺盛,丁白缨这么一说,也勾起了她的兴趣。“你找这位秦将军是要干什么呀?”
    “北上辽东,投军报国。”丁白缨的回答道:“我有些武艺傍身,与其在押镖的路上往来挣银子,还不如投军报国去前线挣军功。说不定还能封官赠祖,名留青史呢。”她叹了一口气,用颇带埋怨的语气说道:“师兄之前说帮我引荐,但现在招呼都不打一声就走了。真是的”
    “投军报国.家里不给你张罗着招婿嫁人吗?”海柔从阿九端来的盘子里拿起茶盏,递放到丁白缨的面前。
    “我嘛,哈.”丁白缨不悲不喜地淡笑一声。“一人吃饱全家不饿。”
    海柔脸上的笑意凝住了。“抱歉。”
    “嫂嫂不必介怀。”丁白缨微微摇头。然后拿起茶盏,用双唇扣住杯沿,礼节性地轻抿一口,起身说道:“既然师兄不在,那我就自己想办法好了。告辞了,嫂嫂。”
    海柔赶忙起身,扶住丁白缨的肩膀,说道:“别急着走嘛。我可以帮你。”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