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5章 星辰大海的起始!火箭与航天!布鲁
第575章 星辰大海的起始!火箭与航天!布鲁斯教授竟然喜欢大火箭?
物理学五大核心分支,力学可排第一!
它是照耀人类黑暗愚昧世界里的第一束光。
牛顿集力学大成之后,才诞生了真正意义上的自然科学体系。
因为牛顿,力学不仅仅是一门理论学科,而是上升到思维框架的高度。
不管以后的相对论和量子力学发展到何种程度,它们的基础都来自力学。
因此,力学的地位是超然的,无可置疑的。
力学发展至今已经三百多年了,它的应用领域堪称无所不包。
机械、水利、交通、建筑.
根据专业的不同,力学又分化出了很多细分领域。
比如流体力学,固体力学,材料力学,弹性力学等等。
而在以上力学的所有分支领域中,流体力学有着特殊的地位。
它是力学科学里的王冠,代表着力学的最高成就。
流体力学绝对是整个力学体系中难度最大的分支。
这个难不仅体现在计算上,更体现在构建理论模型的复杂度方面。
直到后世,哪怕有了超级计算机的辅助,流体力学依然有很多未解之谜。
其中一个就是大名鼎鼎的n-s方程,即纳维-斯托克斯方程。
它是由法国物理学家纳维和爱尔兰物理学家斯托克斯,在19世纪中期共同提出的一个方程。
该方程包含的参数非常之多,这就导致它的精确解非常复杂。
很多学界大佬都认为:
“如果力学领域有谁能获得诺奖,那么他的研究方向一定是流体力学。”
以经典纯力学的成果获得诺奖,其难度和重要性可想而知。
这就是流体力学的魅力。
流体力学同样有很多分支,其中最核心最难的就是流体动力学。
流体动力学的核心就在于一个“动”字。
它主要研究在外力作用下,流体的运动规律,流体和固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因为涉及到运动、力学、材料、温度、压强等几乎所有影响因素,所以非常复杂。
其中最典型的就是空气动力学。
随着飞机的出现和发展,空气动力学现在成为了最火热的方向。
它几乎和流体力学划上了等号。
第一届世界力学家大会作为力学界的至高会议,当然不可能去讨论什么小滑块、机械结构受力等简单问题。
经过冯·卡门、钱五师等大佬们的集体讨论后,流体力学分支受到了众人的一致青睐。
“难度要大!逼格要高!这才能体现会议的权威性和专业性!”
因此,会议主题最终确定为:流体动力学和空气动力学。(真实历史上也是这个主题)
以冯·卡门为首的十多位力学大佬,他们本身就是流体力学或者空气动力学方面的专家。
毕竟,研究力学的不一定是大佬,但研究流体力学的肯定是大佬。
代尔夫特理工学院会客室内。
李奇维和众人随意而坐。
这时,冯·卡门作为会议组织者,他笑着说道:
“布鲁斯教授,现在请允许我为你正式介绍一下诸位同事。”
李奇维点头微笑回应。
“我也很想认识大家。”
冯·卡门第一个介绍的是一位老者。
对方戴着一副精致的眼镜,头发胡子白,身材并不高大,却精神矍铄。
“这位是来自苏联的齐奥尔科夫斯基教授。”
“他是宇宙航行的先驱者和火箭专家。”
今年67岁的齐奥尔科夫斯基虽然外表粗犷,但性格却很内敛。
他平常很少与人交流,而是喜欢把自己一个人关在房间里研究。
不过,见到传说中的布鲁斯教授,齐奥尔科夫斯基还是很激动的。
因为他有太多的问题想要询问。
“你好,布鲁斯教授,很高兴见到你。”
“你比我想象中还要年轻很多。”
“真是太不可思议了!”
“你取得的成就令世人瞩目。”
“希望今天我能与你进行一场愉快的交流。”
冯·卡门等人皆是一惊。
这些天他们与齐奥尔科夫斯基相处,大致知道了对方的脾气,寡言少语,喜欢直来直去。
但是今天,他竟然一口气讲了这么多。
众人苦笑:果然,高不高冷都是分人的。
真实历史上,齐奥尔科夫斯基被誉为“航天之父”。
有不少人可能分不清航天和航空。
简单点说,凡是在地球大气层内的飞行活动,都叫航空。
不管是载人还是不载人,飞行的机器一般都称呼为“飞行器”。
而在地球大气层外的飞行活动,则都叫航天,又称宇宙飞行或者宇宙航行。
用于航天的各种机器,不称呼飞行器,而是称呼为“航天器”。
航天器同样有载人和不载人之分。
齐奥尔科夫斯基最先论证了利用火箭进行星际交通、制造人造地球卫星的可能性。
早在1882年,他就从牛顿第三定律中得到灵感:
“如果在一个充满高压气体的桶的一端开个小口,气体就会通过这个小口喷射出来,并给桶产生反作用力,使桶沿相反的方向运动。”
这就是火箭飞行原理的雏形。
后来,他开始全身心投入火箭研究。
从1903年开始,他接连发表了好几篇论文,系统地阐述了火箭与星际航行的理论。
第一,他提出了著名的火箭运动公式:火箭飞行速度同火箭发动机喷气速度、火箭质量、燃料质量关系的公式。
第二,他还提出了多级火箭递进飞行的设想,为宇宙航行提供理论基础。
第三,他推崇火箭使用液体燃料。
在其中一篇论文中,他甚至详细地描述了火箭搭载宇宙飞船从发射到进入轨道运行的全过程。
读起来仿佛身临其境一般!
他的成果得到了门捷列夫等大佬的高度赞赏,然而却被俄国的主流科学界所打压。
理由很简单:你丫还真想飞离地球,和太阳肩并肩啊。
在当时,很少有人认为人类能突破离开地球的技术,更不要提星际航行了。
不过,这些都没有打击齐奥尔科夫斯基对航天研究的热情。
很快,他的事业迎来了转机,新生的苏联十分重视航天领域的研究。
齐奥尔科夫斯基立刻成为了国内家喻户晓的大科学家、院士。
他发表的论文和小说被大量出版,在全国都掀起了“太空旅行热”。
1924年,苏联成立了宇航学会,齐奥尔科夫斯基成为第一位学会教授。
他负责为苏联培养第一代航天工程人才。
未来大名鼎鼎的航天大佬科罗廖夫就是他的学生。
科罗廖夫是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运载火箭的设计者,第一艘载人航天飞船的总设计师。
不过,现在这个时代,虽然苏联很重视航天领域,但是欧美各国并不看好。
哪怕是航天研究最强的美国和德国,也是如此。
大佬们都是凭着热情在研究,不图什么回报。
所以就算研究出什么重要理论和技术,也很难受到重视,被丢在无人的角落。
然而,短短几十年后,太空时代的到来,将会彻底改变这一局面。
人类的脚步终于踏足星空!
李奇维看着眼前的齐奥尔科夫斯基,万分感慨。
他心中那个星辰大海的梦想,已经有人开始为它添砖加瓦了。
火箭、宇宙飞船、卫星、空间站、登月、火星探索、行星改造、戴森球
未来无限广阔。
而今天,他或许能够埋下一颗希望的种子。
李奇维笑着回道:
“你好,齐奥尔科夫斯基教授。”
“我看过你发表的论文和小说,它们都非常棒。”
“其中有一篇论文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你在论文里详细地描述了火箭发射的全过程,令人震撼!”
哗!
众人闻言更惊讶了!
布鲁斯教授难道还关注火箭和航天领域?
这跨界跨的有点厉害啊。
虽然齐奥尔科夫斯基本人并不研究流体力学,但是火箭设计肯定和空气动力学有关。
所以,冯·卡门才会把这位大佬也拉上,算是为大会助威。
这时,冯·卡门开玩笑说道:
“布鲁斯教授,你对火箭这么感兴趣,应该参加这次的力学家大会。”
众人会心一笑。
李奇维说道:
“我们华夏有个叫万户的人,他应该是世界上最早研究火箭的人。”
“早在五六百年前,他就把自制的火箭绑在椅子上,想借此飞向天空。”
“可惜,他失败了,并付出了生命。”
“我很敬佩他的精神,所以记住了这个故事,并对火箭产生了兴趣。”
哗!
众人皆是震撼。
虽然他们没有听过万户的名字,但同样万分敬佩。
这是真正的求道者!
齐奥尔科夫斯基眼中更是爆发精光,他有一种惺惺相惜的惋惜之情。
他决定回去后深入了解万户的事迹。
接着,他眼神火热。
大名鼎鼎的布鲁斯教授,竟然会对火箭和航天感兴趣?
最关键的是,对方还看过自己写的论文和小说。
一时间,小老头非常激动,甚至开始有点不自信了。
“布鲁斯教授,我的火箭理论在你看来,应该漏洞百出吧。”
“毕竟,它没用到什么高深的物理理论。”
李奇维笑道:
“此言差矣。”
“万户研究火箭时,自然科学都还没诞生呢。”
“你提出的火箭理论是框架性质的,虽然粗糙,但意义非凡。”
“真想造出你论文中的那种火箭,未来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不过,我对此很有信心。”
哗!
众人心神震动!
布鲁斯教授的信念可以击碎顽石!
齐奥尔科夫斯基彻底沦陷,他瞬间变成了话痨。
“布鲁斯教授,你分析的太准确了!”
“就在去年,罗马尼亚的奥伯特发表了一篇90多页的文章:《飞往星际空间的火箭》。”
“他从数学上系统地阐述了火箭摆脱地球引力的方法和速度,并且还介绍了宇宙飞船的飞行原理。”
“他的工作比我的更加详细。”
李奇维闻言,轻轻点头。
真实历史上,奥伯特被誉为“欧洲火箭之父”。
他把齐奥尔科夫斯基的理论转化成工程,使之具有可操作性。
奥伯特关于火箭推进的著作,被整整一代工程师们视为航天领域的“圣经”。
而他教出的一个学生,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冯·布劳恩。
介绍冯·布劳恩,只需要一句话:德国v2火箭总设计师。
v2火箭虽然名字中带有火箭,但其实它是弹道导弹。
火箭和导弹的区别就在于“制导”。
火箭讲究大力出奇迹,只要燃料够多,想跑多远就跑多远,想产生多大的推力就有多大。
因此,火箭主要作为航天器、卫星的运输工具,看起来都是傻大粗的外观。
而导弹主要是武器用途,讲究精确打击目标。
因此,导弹携带的燃料一般都不多,看起来小巧很多,其核心指标是制导的精确性。
这时,齐奥尔科夫斯基又补充道:
“哦!对了!”
“美国的戈达德最近成功研发出液氧和汽油混合的液体燃料火箭。”
“虽然这个世界上的第一枚液体燃料火箭只飞行了2.5秒,飞行距离也只有56米。”
“但是,我坚信,那一定是火箭动力的未来!”
真实历史上,戈达德被誉为“美国火箭之父”、“现代火箭技术之父”。
他不仅从理论上计算了液体燃料的可行性和必然性,并且还通过实验证明了。
他研发的火箭才是后来真正意义上的现代火箭。
冯·布劳恩曾这样评价戈达德:
“在火箭发展史上,戈达德博士是无所匹敌的。”
“他在液体火箭的设计、建造和发射上,走在了每一个人的前面。”
此刻,李奇维听着齐奥尔科夫斯基对火箭领域如数家珍一般的介绍,神色敬佩。
齐奥尔科夫斯基、奥伯特、戈达德三人,就是火箭和航天领域的奠基人和开辟者。
他们的成果在后世看或许有很多不足之处,但正因为他们不求回报的坚持,才有了未来的璀璨。
比如戈达德,他发射了第一枚液体火箭后,并没有引起美国政府的重视。
直到几十年后,太空争霸,美国刚开始落后,结果翻开数据一看:我靠,戈达德早把工作做完了!
而这一世,李奇维忽然产生了一个想法。
“我要截胡!”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