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担心找不到本站?在百度搜索 喜乐殿 | 也可以直接 收藏本站

第158章 大明武经十二篇

      第158章 大明武经十二篇
    万历想到恐怖的粮饷,那都不由得皱了皱眉头。
    一个月上百万两估计都不够啊!
    这要是放在隆庆朝和嘉靖朝,他那便宜父皇和皇爷爷估计都会吓崩了去。
    难怪洪武大帝和永乐大帝都不敢养着上百万大军。
    这粮饷也太恐怖了。
    他才征招了五十万将士啊,不是上百万。
    这估计也是封建王朝必将走向衰亡的原因之一。
    因为凭借地里出产的那点粮食抠出来的税赋根本就不足以养活几十上百万大军。
    如果不做生意赚钱,哪个皇帝能掏出这么多粮饷来?
    他就是能靠做生意赚钱才敢征招这么多人马。
    问题,他现在做生意赚来的钱能养活这么多的人马吗?
    说白了,现在他就靠两门生意,一门是卖铁,一门是卖玻璃。
    长芦盐场和河东盐场的生意怀远侯常胤绪和宁阳侯陈应诏才刚接手呢,那盐赋都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交上来。
    这会儿卖铁和卖玻璃又能赚多少钱呢?
    定国公徐文璧和国丈张榛好像已经把所有出产的生铁都锻造成熟铁了,那就是六千万斤一个月,成本和利润加起来总共是一百五十万两。
    成国公朱应桢和周丹泉那都已经把京城的生意给做到极限了,一个月也就能赚五十万两左右。
    这两样加起来就是两百万两,看似很多,但他需要的钱也很多。
    不说别的,就说匠户的工钱,炼铁、锻铁、打造武器装备,造玻璃等等,那都需要很多匠户。
    现在他征招的匠户十万都不止了,而且,大多都在拼命干,工钱那都能达到五两左右一个月,这就是五十多万两。
    还有那些挖铁挖煤的屯卫军户,那也在拼命的挖,工钱那也基本能达到五两一个月,还有租水师战船、租漕船转运熟铁到各地去卖,运费那也不少。
    还有打造水车和作坊的投入,一架水车和一个作坊材料加人工最少要投进去几十两,一百套就是几千两,一千套就是几万两,还有水力纺纱机,那么大个家伙三个联动的最少也得几十两。
    这会儿冰雪就要开始融化了,他还得赶紧投钱,招匠户,打造水车,建造作坊,打造水力纺纱机,温榆河和永定河那么长,他都不知道要投入多少钱才能够把两边建满水车和作坊。
    纺纱作坊那还必须赶紧建,要不然有功将士就赚不到足够的钱去供养那些亲兵和干活的奴隶。
    也就是说,下个月他就得开始投钱建水车和作坊了,这耗费再算上,一个月那还不知道能不能剩下一百万两来呢。
    看样子得赶紧把玻璃生意做到大明两京十三省去了。
    他说着说着突然就皱着眉头站那里不动了,把戚继光都吓了一跳。
    万岁爷这是在考虑要不要惩处那些世袭屯卫军官吗?
    戚继光等了好一阵,还是小心道:“万岁爷,末将不是在替他们说话,末将只是说说自己的看法。”
    啊?
    万历回过神来问道:“你刚说什么来着?”
    这个。
    戚继光只能硬着头皮说道:“末将是说,那些世袭屯卫军官家里出来的都还不错,差不多都学过文习过武。”
    哦。
    万历微微点头道:“不错那就留下啊,有能力那就当将校,他们估计就是奔着这个来的,我们得公平点。”
    呃?
    万岁爷刚在想什么呢?
    戚继光连连点头道:“好的,末将明白了。”
    万历想了想,干脆抬手道:“走吧,进去看看,看着讲武堂怎么改建。”
    南苑行宫那可不是一般的大,比养心殿那是大多了。
    毕竟,原来这里是皇帝出游住的行宫。
    当皇帝的出行,那护卫最少都是上万,还有宫女、太监什么的,那最少也是几千。
    所以,这行宫的规模相当大,四周那都是密密麻麻的围屋,配殿那都有四座之多,把主殿团团围在中间,看上去着实安全得很。
    这四周的围屋那就是给禁军、锦衣卫、宫女和太监等住的,里面大多是通铺大炕,住进去上万人都没问题。
    围屋就不用费劲改了,大不了,一个封侯进爵的有功将士单独睡一个大炕头,随便怎么打滚都行,行军打仗的时候那还没这条件呢。
    主殿周围的四座配殿里面那都是两三百平,貌似坐进去上百人听讲都没有问题。
    这个也不用大改,只需把前面正对面摆放龙椅的台子上那些栏杆去掉,然后下面整整齐齐摆满听讲用的小条桌就行了。
    主殿里面的卧房好像也不少,足够讲课的教官住了。
    万历带着众人转到主殿,又大致交代了一番,貌似就差不多了。
    他站在主殿的台阶上想了想,随即问道:“元敬,兵书呢,你准备的怎么样了?”
    这个有点多。
    戚继光干脆抬手躬身道:“万岁爷,要不我们去书房看看吧?”
    万历微微点了点头,转身跟他走进主殿的书房里面。
    这书房跟皇宫的御书房竟然还有点像,面积那也大得很。
    戚继光直接将万历请到书桌后面坐下来,这才从书架上翻来一沓又一沓的书。
    他细细解释道:“万岁爷,如果按北宋朝廷定下的规矩,武将要学的就是武经七书。
    所谓的武经七书就是,《孙子兵法》、《吴子兵法》、《六韬》、《司马法》、《三略》、《尉缭子》、《李卫公问对》。
    不过,末将觉得,武经七书都有点太重兵法了,不重实际操练、布阵、乃至粮草辎重、武器装备等等。
    而且,我们现在的武器装备与北宋的时候也有很多不同了,特别是火器和战船,武经七书里面就没提到这些。
    所以,末将想加五本,也就是《纪效新书》、《练兵实纪》、《续武经总要》、《武编》和《筹海图编》。”
    《纪效新书》和《练兵实纪》就是戚继光编著的,重点就是练兵和布阵。
    《续武经总要》是俞大猷编著的,重点是实战中的排兵布阵。
    《武编》是荆川先生唐顺之编著的,内容比较多,有将驭士之道,天时地利之宜,攻战守御之法,虚实强弱之形,进退作止之度,间谍秘诡之权,营阵行伍之次,舟车火器之需等等。
    这里面就详细描述了大明朝所用的舟车火器。
    《筹海图编》则是胡宗宪请郑若曾编著的,讲的主要是海防和海战。
    这些书都很不错,问题就是有点多。
    万历大致看了看,又细细想了想,随即问道:“这么多的兵书,得学多久啊?”
    戚继光又细细解释道:“万岁爷,这些兵书如果全要了熟于胸,那一辈子都不够,不过,学会看懂并不需要太长的时间。
    末将准备一个月讲一部,前面的武经七书估计没多少人能记住,兵法那是要在实战中多琢磨,多应用,才能真正领悟。
    不过,后面五本都比较重实操,末将准备带着他们实际操练操练,见见实物什么的,这些应该都是很好记的。”
    哦,才一年时间啊。
    万历微微点头道:“那行,就按你的想法来吧。”
    这个可不是想想就行了。
    戚继光小心道:“万岁爷,这些书有的买不到,还得自己印。”
    还得自己印吗?
    万历看了看武经七书统一的封面和北宋时期的介绍,突然有了主意。
    他指着统一样式的武经七书道:“我们把武经七书改成大明武经十二篇,也印成统一封面,统一序言的,这个序言,元敬,你来写。”
    这可是莫大的荣誉,后面的武将都会看到他做的序啊。
    戚继光连忙拱手道:“多谢万岁爷,万岁爷,这大明武经十二篇我们印多少套呢?”
    那自然得多印点,排一次版可不容易。
    万历估摸道:“那就一次印十万套吧,我们要让所有领兵将校和所有立志成为领兵将校的都能人手一套。”
    十万套!
    这得多少人,又得多少钱?
    戚继光愣了一下,这才小心的问道:“万岁爷,这个由谁来负责印啊,又在哪里印呢?”
    万历想了想,随即果断道:“这个就由尔张来负责,尔张,养心殿的围屋都改成印刷作坊,多招点匠户,让他们使劲印,我们以后要多印书,没有书印的时候还可以加印邸报。
    正好,下一期的邸报你可以着重介绍一下大明武经十二篇,这个以后就是武举必考的。”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