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担心找不到本站?在百度搜索 喜乐殿 | 也可以直接 收藏本站

第100章 划时代的改革,禁散疏

      第100章 划时代的改革,禁散疏
    ——朝野大悲。
    虽然诸葛亮的影响力比不过顾琛。
    但他的逝去还是造成了极大的影响。
    对于诸葛亮的丧事,最后刘禅旋还是选择听从了诸葛亮的遗愿。
    将其葬入巨鹿。
    整个过程,也是选择了与当初顾泽的那般礼仪。
    并不算太过盛大,但也算是不凡。
    而至于诸葛亮的谥号——
    最后被定为了文忠。
    随后在群臣的提议之下,刘禅再次宣布改元“延熙”,想让整个天下都彻底淡忘这段天灾岁月。
    然时光似水,无法逆转。
    诸葛亮的死就仿佛是一个信号一般,彻底拉开了一个时代结束的序幕。
    还未过多长时间;
    顾威薨世。
    作为顾氏第七代子弟之中武艺统兵最为优秀之人,顾威可谓是生不逢时。
    顾琛做的太多了。
    多到顾威已经完全没有什么机会将自己的才能完全发挥出来。
    虽然靠着自身的才能,他也做了许多事。
    但相比之下。
    他终是被淹没在了时代的浪潮之下。
    除此之外,还有庞统等人相继薨世,顾琛当初所留下的那些人,几乎都已相继落幕。
    大汉虽是从天灾的泥沼之中争夺了出来。
    但谁都能感觉的出来,大汉那种冉冉升起的活性渐渐褪去了。
    一个最为璀璨的大势;
    终究随着时间的流逝而结束。
    这是大汉再兴至今官员调度最为频繁的一段时间。
    顾氏第七代子弟仅存的数人已经赶回了洛阳。
    他们都已经不再年轻了。
    或许正是因为如此,他们也渐渐将注意力放在了家族子弟的教育之中。
    ——尤其是针对顾烨。
    对此,顾易倒也是并没有干涉。
    只不过是借着第七代子弟的身份,将顾氏之中蠢蠢欲动的其他第八代子弟们的心给压了下去。
    顾易要一点点的重立顾氏家族之内的规矩了。
    朝野变化不断。
    但这却不能影响到顾氏的存在,顾易在一边让顾烨保持学习的同时,一边通过他来放肆的进行改革。
    一点点的将具体的科举制度朝着大汉四面八方铺开。
    同时间,顾易又在做着其他准备。
    包括成立专门的预测灾害的部门,以及在原本历史之中这个时间段会出现的人才等等。
    这是顾易早就已经有了的想法。
    通过这么久的观察。
    顾易能够明显的感觉出来,这所谓的历史修正会根据出现天灾的时候进行加强。
    此事不仅仅能更为帮助九州。
    同样也能为顾氏的后续做出帮助。
    随着顾氏的影响力越来越大,这种修正力只会越来越强。
    有了这种专门预测灾害的部门,哪怕不能做到每次都预测成真,但也能够给予一定的帮助。
    当然,这种事注定是要慢慢拉开的。
    延熙三年;四月。
    顾氏第七代子弟最后一人薨世于洛阳。
    一个时代彻底终结。
    明明该是无比璀璨的顾氏第七代子弟,却一个接着一个的沦落在了历史的漩涡之中。
    纵是有人散出了些许光芒,但终是被时代的浪潮所隐匿。
    顾烨终是扛起了顾氏。
    于整个大汉的庙堂之上正式开启了自己的前行之路。
    延熙四年,五月。
    经过了数年的修养,大汉终是从连年的天灾之中渐渐修养了下来。
    同时间,顾易所提出的改革之法亦是渐渐实行了开来。
    对于当前的大汉而言。
    “官员考核”之举已经完全深入人心,百姓们对于更为详细的规划自是不会拒绝。
    顾易并没有始终都盯着这件事。
    而是将这件事交给了对此最为上心的钟会。
    而他自己则是开启了自己的另一个计划。
    洛阳,丞相府。
    “预测灾害?”
    蒋琬诧异的看着眼前的顾烨,摇了摇头道:“人力岂能预测神鬼之劫?”
    没错,蒋琬就是现在大汉的丞相。
    其实刚开始的时候,顾易对此也是颇为的惊讶。
    毕竟对于现在的大汉而言,诸葛亮能有的选择有很多。
    但随后他便看出了诸葛亮如此安排的意思。
    大汉朝堂群臣的才能太强了。
    得需要一个有着稳重性格的人来平衡好这些个人才,而蒋琬就是最合适的人选。
    毕竟在原本的历史之中。
    在蜀国那种情况下,他能迅速稳定住诸葛亮死后所带来的朝野震动,便已经说明了他的性格。
    “丞相。”
    顾易操控顾烨朝着蒋琬拱了拱手,十分认真的道:“人力即可逆苍穹,天灾又为何不能预测?”
    他将早已著好的奏疏递了过去。
    顾易自是不会在其中写什么十分难懂的东西,只是一些个最基础的知识。
    只是通过异常的天气进行一定程度的判断。
    包括动物异常等特殊情况。
    综合之下,来提前准备并避免天灾。
    其实对于顾易而言,倒是有更为直接高效的方法。
    那便是将“璇玑算筹”拿出来。
    璇玑算筹虽然只能预测七日的天气,但也比这种方法要简单高效的多。
    但“璇玑算筹”乃是顾氏的底蕴之一。
    除非是顾氏子弟参与其中。
    不然的话,这种东西还是留下来最为合适。
    蒋琬看的十分认真,眉头紧皱,显然是十分的犹豫。
    这也是时代所致。
    天灾这种事一直以来都伴随着谶纬迷信加身,专门预测天灾的部门这一点对于他们而言实在是过于匪夷所思了一些。
    但想着诸葛亮之前的交代,他还是不由得看向了顾烨,认真道:“昭德,此事你当真有有把握?”
    “丞相放心。”
    顾易丝毫都不犹豫,连忙操控着顾烨点头说道:“下官可以断言,此部门就算不能预测全部天灾。”
    “但至少也可预测半数。”
    闻言,蒋琬终是点了点头,答应了下来。
    此事迅速传开。
    这种部门的投入自然不在少数。
    对此,群臣们的态度皆是无比的意外。
    专门预测天灾?
    此事对于他们而言无疑是痴人说梦。
    但碍于刘禅对于顾氏的信任,此事终是就这样定了下来。
    顾易自是不会在乎外界的风风雨雨,坚定的沿着自己的道路前进。
    在彻底定下此事之后。
    他迅速根据记忆之中早已想好的人选,派人将他们于天下各地召集来洛阳,其中也包括本就在朝堂中的一些人。
    比如——杜预。
    顾易就是要趁着如今万象更新之际,对于大汉的学术搞一次全新的革新。
    当杜预听到顾烨竟然想让他修缮历法之时,整个人都懵了。
    他对于历法确实是产生了一些兴趣。
    但此事顾烨是从何而知的?
    他自是不会拒绝这种事,历法在当前时代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
    其实也不仅仅是他有着这种念头。
    除了杜预之外。
    顾易更是将刘徽这种明明在学术上可称之为一个时代巅峰,却又在历史之中不出名的人给召集了过来。
    以朝廷和顾氏的身份专门让刘徽给《九章算术》注释。
    其实这种事顾易也能做,毕竟他也是受过现代教育的。
    但他所学知识却注定不适用于现代的大汉。
    ——他不能去拔苗助长!
    学术唯有一点点的进步,而不是从一直接跨越到一百。
    于大汉而言,刘徽才是最为合适的。
    这家伙可是能在当前这种时代将圆周率算到3.1416的猛人,堪称为这个时代最为巅峰的存在。
    有他在,此事便不会出现任何意外。
    对于这件事刘徽其实也很懵,甚至比杜预还要懵。
    毕竟杜预怎么说还在朝中为官。
    而他呢,本就是个名不见经传之人,才刚刚有了注释《九章算术》之心,就直接被顾烨弄来了洛阳。
    他岂能不懵?
    但来都已经来了,他就算再怎么懵顾易也都不会让他离去。
    顾易早已做好了打算。
    他是一定会让算数类科目更早的出现在科举制之中的,并且还要提高一点算数类科目于历史之中的地位。
    这种改变虽然在短时间内或许看不出什么。
    但对于整个悠悠青史而言,这绝对是一件十分重大的改变。
    除此之外,还有匠人。
    这是顾易在巨鹿之地进行的一次尝试,召集了不少匠人前往巨鹿之地。
    这一次,他并未选择直接给与什么太大的帮助。
    而只是给与了一些思路上的点拨——
    让这些匠人们根据这些点拨,发挥着自己的才智。
    轰轰烈烈的改革于大汉之中酝酿。
    对于顾烨的这些个行为,群臣们自然不会干涉。
    毕竟在他们眼中。
    顾烨所做的这一切只是一些“奇淫技巧”罢了。
    为此去得罪顾氏触怒刘禅显然是不值得的。
    他们仍是如同往常那般按部就班的治理着整个国家,并未出现什么太大的差错。
    延熙五年;
    ——在群臣的意见之下,大汉开启了一次全新的渡田普查。
    再查豪强田地及天下人口。
    这也是大汉的主基调。
    在朝中这些大臣没有完全死完的情况之下,这种主基调就不会发生任何的改变。
    顾易对于此事也算是极为的关注。
    毕竟在当前的这种事;
    人口及田地,就代表了一个国家的底蕴。但此事注定需要时间。
    真正让顾易比较关注的是,他竟忽然发现“服散”竟然成为了大汉的潮流之一。
    在不觉之间,很多东西好像又重新回到了原本的历史之中。
    四方那些个没有通过官员考核的豪门子弟实在太多太多。
    而他们排解失意的方式,便是选择“服散”。
    也正是因为如此。
    这件事在他们的影响之下竟然就渐渐成了一个潮流。
    对此——
    顾易的态度十分坚决。
    别的他可以不管,但这片土地绝对不能被这些东西所污染。
    他操控顾烨走遍洛阳。
    于街道之上,看着那一个个披肩散发不似常人一般的服散之人,随后立刻便操控着顾烨找到了已经年纪不小的曹植,本想让他帮着写一篇《禁散》的奏疏。
    却没料到就连曹植这已经快要入土的家伙竟然也是服散之人。
    无奈,他只能让顾烨自己来写。
    也好在顾烨的水平并不算差。
    虽然比不过曹植那种如同开挂一般的文学天赋,但也算是优秀之作。
    而就在次日,顾易立刻便操控着顾烨直奔朝堂,于群臣面前将这一份《禁散疏》给取了出来。
    ——惊天巨变!
    北宫之中。
    顾易正操控着顾烨当着百官的面宣读着手中的《禁散疏》。
    殿内一片死寂。
    ——唯有顾烨铿锵的声音不断响起。
    百官们的表情皆是有些震惊,但在震惊之余又是有些不满。
    禁止服散?
    在如今的大汉,“服散”已经完全被渲染成了雅事。
    甚至就连曹植这种在太学之中地位超然之人都在服散,可见着其中的影响到底有多大。
    此举注定会让所有人心生抗拒。
    哪怕这其中有人不曾服散。
    但其中能够带来的利益却也仍是能让他们对顾烨不满。
    刘禅此事也很惊讶,万万没料到顾烨竟然会提出这种事。
    虽然他未曾服散。
    不过倒也听说过如今“服散”之事盛起,成为了天下失意子弟们追捧的雅事。
    本来还想寻机会试试,却没料到顾烨竟然会提出此事。
    要是别人说的他或许还不会在意。
    但毕竟顾烨姓顾!
    刘禅犹豫了一下后,还是问道:“昭德啊,这服散之举为何要禁?”
    这也是所有人都不明白的原因。
    不明白为何顾烨要提出禁止服散之举。
    顾易心志如铁,没有半分的犹豫,立刻便操控着顾烨铿锵说道:“陛下!”
    “臣闻金石入喉,暂得形骸之逸;然毒邪侵髓,终遗性命之忧。”
    “昔仲景制方,本疗沉疴于膏肓;何晏篡用,竟摧肝胆于杯盏。”
    “洛阳巷陌,多见鹤氅披发之辈,效嵇阮之形骸而丧中正之神魄;邺下荒冢,谁吊形销骨立之魂,慕何晏之风流反堕鬼录之册籍?”
    “陛下试观秋风凋木,寒鸦绕枯——此非天地示劫,实乃人自戕也!”
    “伏请陛下明诏天下,严敕禁绝,使金石归炉冶,草木返山林,”
    “莫令《五石》之方,再蚀我大汉之阳。”
    顾烨的语气无比铿锵。
    这还是迄今为止,顾易第一次如此坚定的去做一件事。
    或许正是因为知道这种东西的危害,以及“类似产物”将来对这片土地所造成的影响。
    他绝对不能容忍这件事持续下去!
    整个朝堂之内,一片死寂!
    所有人都怔怔的看着顾烨,万万没料到顾烨的态度竟然会如此坚决!
    “谬论!”
    立刻便有人出声反驳,朝着刘禅拱手道:“陛下,当今天下失意士人众多。”
    “这些人因无法当官而心灰意冷,这才选择服散以排解胸中郁气。”
    “若是禁止服散。”
    “且不论会让多少人对朝廷不满。”
    “将来这些失意士人们,又该用何种方式排解胸中郁气?”
    一阵议论声瞬间响起。
    伴随着再次有人开口,整个朝堂之上围绕着是否要“禁止服散”之事开启了一场极大的争辩!
    就在这时,一声铿锵的怒吼声忽然传来。
    “一群腐儒竟也敢妄谈社稷大事!”
    这一生怒喝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众人不由得回头看去。
    只见北地王刘谌从外大步走来。
    满脸怒色的看着在场众人道:“我大汉高祖曾只是区区庭长,面对始皇之时,亦能言出大丈夫当如是也!”
    “孝文皇帝;孝武皇帝;”
    “再到我大汉光武皇帝,再兴汉室,至昭武皇帝及顾公再次兴汉。”
    “我大汉之人”
    “何时变成要用服散来排解胸中郁气了?”
    刘谌的眼神无比锋利,直直的扫视众人:“一次考不过那便放弃,这种人也堪称为名士?”
    “文襄候曾言”
    “人立可逆苍穹!”
    “我大汉至今,连天灾都可硬撼!”
    “若持续如此下去我大汉子民心中可还会雄起之心?”
    一边说着,他一边穿越群臣走到了最前方,朝着刘禅跪了下去:“父皇,儿臣请奏,禁止天下人服散!”
    话落。,殿内顿时便安静了下来。
    刘谌将大汉历代先帝包括顾氏先人全都搬了出来。
    这种话是没有人敢于反驳的。
    刘禅也是表情微微一变,看了看在场众人,不由得微微点了点头:“我儿说的不错啊。”
    “朕记得”
    “尚父曾经便说过服散乃是非人之举。”
    “无论如何.朕都不能辜负了尚父啊。”
    ——尘埃落定!
    刘禅这个人虽然没有什么特别值得称赞的本事。
    但这也就是他最让人称赞的一点。
    别人的话他或许还会犹豫。
    但顾琛当初所说的话,他时刻都会谨记在心。
    这种感情甚至都超越了他对刘备的感情。
    因为顾琛看人实在太准,在接触了刘禅之后,便已经不在对他个人抱有任何不切实际的希望。
    对刘禅实在太好,不像刘备当初一般还会教育刘禅。
    “昭德.”
    刘禅再次看向了顾烨:“此事便交给你了。”
    “臣领命!”
    顾易没有任何的犹豫,立刻便应承了下来。
    众臣依次离去。
    不少人的表情都是十分的难看。
    很显然,他们家族之中绝对是有人服散亦或是参与其中。
    五十散的价格可不便宜。
    这其中能够带来的利润是会让很多人眼红的。
    顾易操控着顾烨离去,却没料到刘谌竟跟了上来,拦住了顾烨认真道:“昭德,若有难处,切记要告诉孤。”
    刘谌显然是知道此事的难度。
    服散是会有瘾的。
    要想彻底杜绝此事的难度可想而知!
    “殿下放心。”顾易认真的点了点头:“臣心中早已计策。”
    说着,他的语气一顿。
    看着眼前的刘谌,犹豫了一下后还是问出了一个问题:“殿下,臣倒有一问想问问殿下。”
    “哦?”
    刘谌愣了一下,没料到顾烨会说出这种话,连忙道:“昭德有话便问即可,何须如此客气?”
    “倘若有一日——”
    顾易试探着开口:“我大汉有四方外敌来犯,殿下会如何?”
    刘谌的表情完全变了。
    他不理解顾烨为何会说出这种问题来,不由得便警惕了起来。
    “昭德可是看出了什么?”他不答反问。
    顾易操控着顾烨摇了摇头,轻声道:“殿下放心,臣只是随意问问。”
    “随意问问?”
    刘谌皱着眉,想了想后还是正了正表情,认真回答道:“若真有那一日,孤便只有一句话。”
    “犯我强汉者——”
    “虽远必诛!”
    刘谌的表情无比认真。
    闻言,顾易眼神亦是不由得微微一点,旋即露出了一丝笑容,朝着刘谌拱手一拜。
    旋即转身而去。
    看着顾烨的背影,刘谌满脸疑惑,根本就想不清楚顾烨为何会问出这种问题。
    他又怎么可能想到?
    毕竟对于当前的大汉百姓而言,四方蛮夷的威胁甚至还不如后汉之时。
    但顾易却能确定——
    大战无法避免。
    因为鲜卑乌桓等部落已经早已随着时间的流去而再次统一了。
    如今大汉边境未曾动乱。
    只是因为当初顾琛所留下的那些将领们还在。
    四方蛮夷对他们有着浓浓的忌惮。
    可这种方式,又能持续多久?.
    ——————
    “臣闻《周易》有云:「无妄之药,不可试也。」
    盖天以五气养人,地以五味安形,阴阳和合,疾疢不生。
    今有方士妖言,倡服寒石,谓金石久炼可通神明,饵硫磺、云母以求长生。
    然《神农本草》明载:石药剽悍,非脏腑所能胜。昔扁鹊治疾,必察膏肓;仲景疗病,唯施汤熨。
    岂有舍五谷之正,循金石之邪,以速夭折者乎?
    臣观洛阳贵戚,竞相仿效,或肤裂流脓,或狂言见鬼,犹自诩为「行散登仙」。
    此非养生,实乃伐性!昔周王绝粒,穆满瑶池,皆上古虚诞之说,
    陛下圣德方隆,岂容方技惑众,坏乱人伦?
    伏请陛下:
    一敕太常,明诏天下,凡方书涉金石邪术者,悉付兰台焚之;
    二责郡守,严查巫觋造散之徒,以「左道乱常」罪论;
    三命太官令,集岐黄正士,重修《本草》,削石药之妄,申草木之德。
    昔成汤祷雨,不祈金石;宣王中兴,唯重农桑。
    愿陛下法先帝之道,绝妖诞之源,使四海知服散者非达生,禁散者为大仁!”
    ——《禁散疏(汉.顾烨)》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