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担心找不到本站?在百度搜索 喜乐殿 | 也可以直接 收藏本站

第89章 刘备崩,万象更新

      第89章 刘备崩,万象更新
    当听闻顾炜薨世的消息,顾琛伤心不已。
    或许是因为时代不同的缘故。
    这一代的顾氏子弟与之前相比,联系要深的多的多。
    他们每一个人身上都背负了太多太多的东西。
    百姓的期许;
    先人的遗愿。
    这使得这一代的顾氏子弟联系极深,顾琛又岂能不伤心呢?
    不过他却也并未离开幽州回到洛阳。
    顾炜说的不错。
    于他们这一代的顾氏子弟而言,能够完成顾熙昔年的遗愿便已经是人生大幸。
    时间不会因为任何人而停留。
    斯人已逝,饶是再怎么心中悲痛,众人也只能承继逝人之志,向前而行。
    屯兵幽州数年时间,顾琛如今已经完全发现了外族的强盛。
    这种强盛甚至都超出了他先前的预料。
    这也是顾琛选择自己屯兵幽州的主要原因之一。
    外族如今也算就是彻底感受到了顾琛的恐怖,随着时间的流去渐渐安定下了些许。
    但顾琛却也并未掉以轻心。
    他能够确定。
    这种威慑会随着他的离世而彻底崩溃。
    大汉与外族之间的斗争断不会如此轻易的结束,唯有通过一场杀到日月变色的大战,才能彻底解决掉这种危机。
    顾炜的死更加让顾琛意识到了时间的可贵。
    他更加倾其所有的教导军中将士。
    姜维、邓艾、毌丘俭、还有几名擅长武艺的顾氏第七代子弟,皆在他的培养之中。
    顾琛原本还以为自己至少还有数年的时间。
    但洛阳紧急传来的消息,还是打破了顾琛的计划。
    ——张飞因关羽的离世伤心不已,日日饮酒。
    身体终是不堪重负。
    病重薨世。
    这成为了压倒刘备的最后一根稻草,让刘备瞬间便倒了下去。
    于一个皇帝而言;
    刘备确实是过于重感情了一些。
    但这也是刘备的优点,没有这一种性格的话,他绝对不可能走到今天。
    刘备的诏令迅速便被送来了幽州。
    别人顾琛可以不在乎。
    但刘备不行。
    如今大汉天下刚刚平定不久,无论如何都必须有一个能压的住天下的人坐镇洛阳。
    顾琛不得不返回洛阳了。
    洛阳,北宫之中。
    气氛无比凝重。
    刘备躺在床榻之上,脸色如雪,整个人命如悬丝只剩下了一口气,但却一直都在苦苦支撑着。
    在他身旁,太子刘禅等几个子嗣满脸哀伤之色,眼泪不断落下。
    诸葛亮荀彧等大臣亦是满脸悲痛。
    这时,一道急切的脚步声突然响起。
    还未等侍卫通报,顾琛的的身影便直接冲进了北宫之中,穿过众臣直接就走到了刘备的面前。
    看着床榻上刘备奄奄一息的样子,眼神亦是露出了一丝复杂。
    但刘备却在见到顾琛的瞬间,眼神便恢复了些许光芒。
    “子琰!”
    还未等顾琛开口,刘备瞬间便低吼了一声,本能的便想要尝试着坐起来。
    但他的身体实在是太虚弱了。
    能够坚持到今日,都是因为有着大毅力在。
    他就是在等顾琛。
    当今天下之势,刘备身为皇帝又岂能不清楚?
    虽然一切看似已经步入正轨。
    但若没能压得住天下人的存在坐镇,稍有不慎,大汉可能便会走回头路。
    最关键的是——
    对于刘禅这个太子,他着实是有些放心不下。
    “陛下。”
    看着眼前的刘备,顾琛眼中瞬间闪过一丝悲戚,脚下疾步上前,双手稳稳地扶起刘备,重重地叹了口气,自责道:
    “臣来迟了!”
    “子琰。”刘备猛地攥住顾琛的手,脑袋急切地左右摇晃,神情极为认真,“我早就说过,子琰你绝非普通臣子。”
    他目光灼灼,眼眶泛红似血。
    千言万语在喉间翻涌,可又担忧时间紧迫,话到嘴边又咽下,最后只是紧紧盯着顾琛,一字一顿,郑重说道:“子琰之才,胜我百倍。”
    “临终之际,唯有大事相托。”
    刘备握着顾琛的手愈发用力,指节都微微泛白,“大汉,拜托了!”
    这简短的一句话,却仿佛承载了无尽的分量,饱含着他对大汉的殷切期望与担忧。
    顾琛只觉眼眶一热,视线瞬间模糊。
    虽然他与刘备的接触并不算多,饶是后来支持刘备称帝之后,顾琛的多数时间也都在外。
    但这却并不妨碍顾琛对刘备的感情。
    刘备确实是一位宽仁的皇帝。
    能给顾琛这么大的权利,且从未曾想过针对他,便已经说明了他的不凡。
    顾琛并未多言什么,只是反握住了刘备的手,认真点了点头。
    见此情形,刘备眼中的忧虑如轻烟般瞬间消散。
    他艰难地转动脖颈,将目光投向一旁跪地的太子刘禅,声音沙哑得如同砂纸摩擦:“阿斗。”
    “父皇!”刘禅立刻开口,声音哀泣。
    刘备紧紧的盯着他,又挥手指了指顾琛:“昔日我曾于洛水之畔,万民之前,立誓昭天下。”
    “绝不负顾氏。”
    “刘氏鼎,当刻顾氏名。”
    “待朕死后,尔等要以父事征渡使,万不可效景平、桓灵三帝一般,负万民之望,乱我大汉社稷。”
    他的声音愈发虚弱,但却仍是强撑着一口气不散,再次看向了顾琛:“子琰。”
    “太子软弱不才。”
    “若不能立国,子琰可寻他人立之。”
    “朕唯望社稷安康。”
    这还是刘备第一次在顾琛面前自称为朕。
    但说出的话却是万般的诚恳。
    ——可废立皇帝!
    简简单单的一句话,可以说是将整个大汉都交到了顾琛一人身上。
    给了顾琛无上的权利。
    虽然顾琛本就能做到此事,但这也有根本的不同。
    刘备这是在给顾琛合礼的权利!
    但在场众人却又完全都不觉着奇怪,甚至是理所应当。
    顾琛的双眼也是渐渐红了。
    看着眼前命如悬丝的刘备,他终是彻底领会到了顾熙昔年所说的明君贤臣到底是何滋味。
    他并未多说什么,只是认真的点了点头。
    旋即第一次朝着刘备行了跪拜大礼。
    刘备终是彻底闭上了双眼。
    “陛下!!!”
    声声悲痛之音响彻。
    顾琛跪在刘禅与群臣之前,眼角亦是不由得滑落了一滴泪水。
    章武七年,如月癸酉日;
    ——刘备崩于洛阳北宫。
    临终之际托孤顾琛,给其废立天子之权。
    太子刘禅继位。
    谥为昭武。
    刘备这种开国之君的离世,注定会对当前的大汉造成极大的影响。
    虽然刘备早已下诏说过要效仿光武、孝明皇帝等历代皇帝的丧事,一切从简。
    但该有的礼节自是也不能少;
    国丧如期而至。
    不过或是因为顾琛已经返回洛阳的关系,整个天下并未出现任何动乱。
    甚至相比于刘备在世之时,各地的官员更显如履薄冰。
    刘禅就在这种情况之下安稳登基。
    而对于这个新任的皇帝,顾琛也是终于有了一些判断。
    且不论其才能。
    刘禅听话是真的听话。
    他就根本没有半点想要掌权的心思,每每面对任何事,无关大小都是一句“尚父做主便是”。
    且顾琛还能确定,刘禅这并不是装出来的,完全是出自真心真意。
    这让顾琛都颇为的诧异。
    于一个皇帝而言。
    能有着这种性格可是极为罕见的。
    哪怕其才能不足,但只要有着一心助汉的大臣帮助,刘禅这种性格也绝对算得上是一位合格的守成之主。
    这让顾琛对于大汉的未来有了清晰的判断。
    虽然他扬名天下的方式是通过征战。
    但顾琛这种几乎堪称于完美的六边形战士,他本就没有任何弱点。
    尤其是现在的大汉还有着不少的能人。
    诸葛亮、荀彧、庞统、法正等一系列的能人都能给顾琛带来极大的帮助。
    往往顾琛只要能定下初步的计划,这些人便能探讨出更为具体的细节出来,并很好的施行下去。
    这可谓是直接让大汉的行政速度达到了前所未用的规模。
    天下丝毫未乱。
    作为顾氏至今唯一一个算是踏过了整个天下的顾氏子弟而言,顾琛如今更是能将顾氏子弟的传统发挥到极致。
    对于各州土地的开垦,昔年那些有罪的世族子弟在这种时候就有了作用。
    顾琛给他们留有了一些希望。
    只要他们能够开垦出多少土地之后便会被赦免。
    并且顾琛还根据顾康昔年所留下的手札经验,于整个天下之间在行治水之举,并向四方百姓借出粮种。
    并废掉自汉武帝时便突然加剧的人头税,恢复到了前汉之初时的轻税。
    借机来刺激人口。
    其实在这种封建王朝的制度之中。
    百姓们能否过得富足。
    天灾人乱是一方面,吏治上的清明也是其中关键的因素。
    如今的大汉正是万象更新之时。
    吏治上的清明,更是远远超过了以往。
    人口上的底蕴在这种时候就起到了大作用。
    在这种种因素之下,整个大汉的国力迅速开始了恢复。
    当然,顾琛虽然已经返回了洛阳,但对于边疆的关注却也丝毫不少。
    四方边疆的战事始终未停。
    蛮夷们的生活方式,就注定造成了他们需要再一些时候以劫掠换来生存。
    这是双方不可调节的核心因素。
    顾琛在一边治理天下的同时,一边于四方边疆之中设置粮仓,为后续的大战做准备。他不知道自己到底还能剩下多少的时间。
    但以顾琛的性格而言,只要他还能站起来一天,他便始终都不会停下前进的脚步。
    对于他的判断,群臣们没有半点的怀疑。
    这或许也就是当前大汉最为关键的优势之一。
    朝堂群臣齐心协力;
    对顾琛都是万般的信任,且每个人都有着不同方面的才能,并于每方面都十分的优秀。
    这样的大汉,又岂会出现任何乱象?
    四方边疆先后传来捷报。
    姜维、毌丘俭、邓艾等人先后破贼,阻扰了蛮夷劫掠之心。
    同时间,顾琛亦是在竭力推动着顾熙昔日的大业。
    雕版印刷术的拓印这些年来可从未停过。
    随着大汉国力逐渐恢复。
    顾琛于各地先后创立藏书阁,并敕令太学学子在为官之前,当前往各地藏书阁任教至少半年。
    并将任教期间的所作所为列入了考校之中,借此将被世家垄断的知识向四方铺开。
    此事注定是需要一个缓慢的过程。
    对于最底层的百姓而言。
    他们要最先要学习的可不是最为顶级的知识,而是启蒙识字;
    为此,顾琛甚至还设立了一个专门的部门。
    设为“初学”。
    用来聘请先生为人启蒙。
    规定不满十岁的男子可前往初学启蒙。
    这种事换做任何一个时代,都注定会引起轩然大波。
    也唯有顾琛亲自来做,此事才能轻易做成。
    但哪怕就是这样,此事都只能缓缓图之,不能将步子迈的太大。
    只能先从洛阳从京畿稍微富裕的地区一点点向四方普及。
    而对于该用何种方式来吸引百姓参与其中,顾琛的方式也很简单。
    只是告诉四方百姓:“读好了书,能够当官。”
    对于最底层的百姓而言。
    也唯有这种最简单的话才能吸引到他们的注意力。
    在初闻此事之时,百姓们的第一感觉自是不信。
    毕竟对于他们而言。
    能够当官,那可是以前从未敢想过之事。
    但听闻此事是顾琛亲自所定,他们又都沉默了下来。
    紧接着便是那一声声如雷般的呐喊。
    ——京畿巨震!
    四方百姓于各地之人高呼万岁,纷纷朝着洛阳而拜。
    哪怕至今还未有一个最底层的百姓为官。
    但出于对顾琛对顾氏的信任。
    这些代代生活在最底层的百姓们终于还是对未来生出了希望。
    而对于人类这种有着复杂思维的动物而言;
    ——最为难得可贵的也是希望。
    只要能够有着希望。
    那这些百姓们的心便会牢牢与朝廷绑在一起。
    阶级思想的上的紧固终是产生了松动。
    顾易一直都在注视着一切,心中亦是万般的复杂。
    其实以后世的目光来看;
    顾琛他们现在所定下的制度上确实还有着很大的纰漏。
    但这又能如何呢?
    世界上又岂会有完完美无缺的制度?
    有的只是适合不同时代的制度。
    相比于原本的历史而言,这种制度上的进步已经是格外的超前了。
    思想上的进步才是最艰难最为难得可贵的进步,这对于后世的整体发展绝对会造成极大的影响。
    顾易现在对整个大汉的发展是愈发的期待。
    虽然他明白。
    这个世界上就不存在永远的王朝。
    但他也能隐隐约约的感觉到,这一次的大汉恐怕会成为对整个九州封建时代影响最大的朝代。
    而顾氏的名字,将始终被刻在这上面。
    成为于整个青史之中都不可抹去的存在。
    章武九年,四月;
    顾泽薨于巨鹿。
    至此,顾氏第六代子弟除顾琛之外皆以离世。
    虽然顾泽从始至终未曾出过巨鹿;
    但作为诸葛亮的先生,以及顾氏当代的家主,刘禅亦是给顾泽举行了一场盛大的丧礼,甚至还要为顾泽定下美谥。
    不过顾泽却似乎想到了点。
    早已给顾琛与诸葛亮送来了消息,特意说过切莫为他定谥。
    就连昔年顾良那般身在朝堂,只是未能立下太大的功勋,都拒绝了立谥,恐负先人之名。
    顾泽又岂会贪图于青史之上的一个美名?
    于他而言。
    当他昔年返回巨鹿的那一刻起。
    他此生便已经完全放弃了一切的理想与抱负,唯有为了家族。
    纵使心中留有山岳之志,亦是笑归黄土。
    此事对顾琛造成了极大的影响。
    虽然他是顾氏第六代之中最小的子弟,但在经过常年的攻杀之下,他也从未想过自己会成为顾氏第六代之中寿命最为久远之人。
    难掩的寂寞充斥在了顾琛心中。
    这还是自顾琛起事以来,他第一次放下了一切,自己于府中沉寂了足足三日。
    自他再次从府中走出之后,众人都能清晰的感觉到一股暮气亦是出现在了他的身上。
    顾琛仿佛就成为了当年的顾熙。
    身上的威仪愈发浓郁。
    甚至就连于他相熟的大臣在他面前都能感受到明显的压力。
    自此之后,顾琛更加的拼命了。
    除却以往的政务之外,顾琛更是开始为大汉选拔起了官员。
    他不仅仅要看官员们的才能。
    同样还有秉性。
    以及是否对新政支持。
    当然,顾琛亦是不会忘记对顾氏子弟的教育。
    如今顾氏第七代子弟的能力并不算弱,无论是内政也好亦或是武功也罢,都有杰出之人出现。
    这确实是一个朝气蓬勃的大势;
    哪怕就算是比不过昔年那英雄枭雄辈出的时代,但这个时代也注定会十分耀眼。
    张华、羊祜等人相继被顾琛提拔。
    顾琛利用着自己对人性的判断,在短短时间内迅速就打造了一批以新政为核心的年轻班底,而一点点的接过老人手中的担子。
    章武十年,六月;
    荀彧含笑而终。
    这个可以说是第一个选择追随顾琛的人终是走到了生命的终点。
    或许是因为逝去的人实在太多。
    顾琛对此只感到了麻木。
    临终之际,顾琛去见了他,并问他想要些什么。
    但荀彧却是笑着摇头。
    于他而言能够保住家族一脉,能够看到大汉再兴,让家族少些史记上的骂名,已然心满意足,还能有什么他愿?
    他甚至就连让顾琛帮忙照料子嗣的话都没说。
    作为朝中的核心人物之一,荀彧十分明白当前大汉的变化。
    家族要想持续辉煌,唯有靠自己的努力,他早已看开了这些。
    顾琛为他定下了“贤义侯”的谥号。
    而就在丧事之后。
    顾琛亦是渐渐将朝政交到了诸葛亮的身上。
    他要在自己所剩的时间之内,再为这郎朗天下扫除一些威胁!
    北宫。
    檀香袅袅。
    刘禅一脸紧张的看着顾琛,有些不舍的道:“尚父当真要率军而出吗?”
    “您这般年纪,我着实是有些担忧。”
    “我离不开您啊。”
    虽然已经做了好几年的皇帝,但刘禅至今仍是如当初一般,面对顾琛时更是效仿刘备,不敢称朕。
    这时,诸葛亮亦是听昭而来。
    刚一踏入殿内,便立刻察觉到了气氛的不对。
    先是看了一眼满脸不舍的刘禅,瞬间编辑隐隐猜出了什么,眼神亦是微微一变。
    “太师来啦。”
    刘禅可没想那么多,也不等诸葛亮行礼,便急切的开口:“快,快帮我劝劝尚父,切莫不能让尚父犯险。”
    “孔明,坐吧。”
    顾琛表情丝毫不变,只是指了指一旁早已准备好的坐席。
    闻言,诸葛亮连忙拱手。
    旋即这才坐了过去,沉声问道:“顾公是要前去伐四方蛮夷?”
    以他的才智。
    自然是早就已经有了些许猜测。
    顾琛微微点了点头,沉声道:“哪怕此战不能扫平蛮夷,亦是要灭其锋芒。”
    “为我大汉夺来十年的光阴。”
    顾琛的语气十分平静,就像是再说一件小事一般,但也根本不会有人觉着顾琛在自傲。
    这是他早就已经想好的计划。
    大汉还需要时间恢复。
    无论如何都必须要保住天下的安定。
    闻言,诸葛亮亦是悠悠的叹了口气,虽然明白难以说动顾琛,但还是不由得开口:“顾公何故亲自率军?”
    “四方将军于野.”
    还未等诸葛亮说完,顾琛直接打断了他:“昔年祖父年近九十亦可上马杀敌。”
    “如今我才不过六十,岂能退缩?”
    “男子汉大丈夫若是安然死在塌上,能有什么出息?”
    他语气顿了顿,微微摇了摇头,目光格外的坚定:“我决不能容忍当今之世受到任何威胁!”
    “绝对不能!”
    一瞬间,无论是诸葛亮亦或是刘禅全都沉默了下来。
    这就是顾琛的性格。
    心志如铁的他,当决定了一件事之后。
    无论是谁都不可能阻拦!
    ——————
    “章武七年春二月癸酉,帝崩于洛阳北宫。
    大渐之时,八百里加急召顾琛入宫,解天子剑授之曰:“太子不才,若不可辅,卿可行废立之举。”
    琛秉政后,罢榷酤、减口赋,遣绣衣使者巡察州郡贪蠹。
    八年孟夏,立“崇礼初学“于京畿,为民启蒙。
    着令太学生员除授职前,须赴郡县庠序传习半岁,以《顾礼》教化启蒙学子。
    其考课分三科:通经术者授博士,明吏事者补令史,善训诂者擢学官。
    更制“月旦评“法,令州郡以德、才、功三品铨叙士人。
    时雒阳太学生击筑而歌曰:“顾公设礼序,白屋起鸾羽。”
    ——《炎汉书,顾琛列传》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