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担心找不到本站?在百度搜索 喜乐殿 | 也可以直接 收藏本站

第23章

      赵想吃了面条帮奶奶把锅碗洗了,又打了热水擦了个澡,洗脸漱口后便回屋休息。
    躺在床上一时间没睡意,赵想便一边培养睡意,一边背诵医书。
    他现在还没有正式学医,只是认识穴位药草,会制药而已。但是医书他开始背诵,不懂没关系先记下来。
    系统地学习医术,他想要等这场大劫难过去后才行。
    现在他的师父张百草还是下放人员,他不能光明正大地出现在他们面前,不然就会被人举报。
    关于这一点,赵想也无可奈何。因为现在的风气,他不能和牛棚里的人明面上接触,也不敢惹出事引来大家对他的关注。
    因此在面对老赵家那一群人时,赵想能做的就少了,还因为对方是他的亲生父母,他还不能表现出半点的不满。
    若是站在那里任由老赵家的人欺负,村民多半会站在赵想这边。可若是他反击,那么被攻击的对象就换成了赵想,因为不管怎么说赵德和周菊花都是他的亲生父母。
    他们可以对不起赵想,而赵想却不能指责亲生父母。
    听起来是不是觉得很不可思议?事实上还就是这样,逼得赵想在周菊花欺负他时,只能用消极的态度处理。
    有时候赵想觉得后世的人情淡漠也是有好处的,因为不会有人随时跳出来对你的事指手画脚。
    亲戚之间来往少了,感情自然就淡漠了。好多亲戚甚至都不知道你的电话和住处,因此当他们家中有喜事时,基本上都找不到人。
    当然白事这个必须去,哪怕是再远的亲戚,收到消息哪怕是人不到这礼也不能省。
    比起现在的人情来往,赵想是比较后世那种。他很讨厌被各路亲戚指手画脚,明明平时也没什么往来,可在指责自己这件事上,所有人都好像是商量好了似的。
    说起来也搞笑,他父母双方的亲戚在对待他的事情上比父母和祖父母、外祖父母还要热心。
    赵想知道他想在打自己房子车子的主意,因此从不理会,打电话直接拉黑,又不知道自己的地址,也无法找上门。
    只是现在是七十年代,还是人情比较浓的年代,赵想无法摆脱这些亲戚,因此他对老赵家的人会有顾虑,暂时不能对付他们。
    不过没关系,只是暂时而已。
    等改革开放,就是他和他们算总账的时候。
    到时把爷奶打包带走,不管自己做什么也不会影响到他们。
    至于落叶归根,给些钱就能摆平。
    是的,未来就是这么现实,没有钱摆不平的事。如果有,那就是给得不够多。
    咚!
    一大早,赵家坝子里就响起了敲打的声音。
    “奶,爷在做什么?”赵想昨晚背书背到很晚才睡着,今天比平时起来晚了半个小时。
    “你爷在做书柜,你房间的书都快没地方放了。”
    赵奶奶把煮好的稀饭盛起来,又把拌好的泡菜装到碗里。
    “我来端。爷,吃饭了。”
    赵想把碗放在桌上,趴在窗户上朝坝子里喊。
    “来了。”
    赵爷爷放下手中的工具,拍了拍身上的木屑。
    “爷,洗手。”
    赵想兑了温水在盆子里。
    “阿想,你想要个什么样的书柜。”
    赵爷爷一大早就给阴干的柏树剥皮,他们这里最多的树就是柏树,家中的家具也多是柏树做的。
    “上面可以放书,下面是个柜子,能带锁吗?”
    有些东西不能放在明面上,锁在柜子里安全一些。
    赵想可是知道有些熊孩子最喜欢跑别人屋子里乱翻,不管哪个年代都有这样的人。
    “可以。”
    赵爷爷一听这要求不难,他可以做。到时只需要去买一个锁扣和锁回来装订上就行了。
    “剩下的爷爷看着弄嘛,我也不懂。”
    “要得。”赵爷爷点头。
    而赵想一口泡菜一口红苕。
    老实说不管什么东西,吃多了也都变得难吃起来。
    穿越前从不觉得红苕难吃,可穿越后天天吃,顿顿吃着实把他给吃伤了。
    可这个年代不吃这些又能吃什么呢?谁家不是一把米一大锅红苕,要不然就是一把米一大锅菜。
    总之,纯米饭还真没几个家庭吃得起。
    赵家的生活不错,却也没办法顿顿米饭或是面条,偶尔吃一顿是改善伙食。
    赵想觉得挺过这几年后,他都不想再吃红苕或是红苕叶子了。
    幸好自留地的红苕都挖了,上面的红苕叶子自然也割干净了。
    不过红苕叶子没有了,但是菠菜、油菜、雪地红也来了。
    特别是菠菜,那玩意特别能长。只要每次只割一半,留一半就能不停地生长。
    于是赵家开始饭里顿顿加菠菜,吃多了也开始腻味。
    虽然很不想吃,但是赵想还是忍着难受把它们都吃了。
    这个年代能吃饱就不错了,挑食不可取。
    相比那些锅里只有菜的人家,赵家的伙食已经很好了。锅里有米有红苕,虽然也一菜,但菜不是主要食物。
    要知道光吃菜,当时能吃饱,可饿得也快啊!
    只吃菜,吃得人一脸菜色。
    赵想见过村子里最穷苦的人家,他们的脸色和没来赵家之前的原主有得一拼。
    红苕能顶饱,可同样吃多了烧心。而且家里的人口多,自留地种的那点红苕根本不够吃。
    因此他们家大多数还是拿菜顶,红苕都是给家中的顶梁柱吃的,因为他们要干活,不吃饱没力气做事。
    赵想吃着油辣子拌的泡菜,觉得口中的饭味道都变得好起来了。
    酸辣酸辣的,让他忘记了菠菜和红苕的味道。
    “阿想,今天忙不忙?”
    吃到一半,赵奶奶问道。
    “嗯?奶奶有事你说。”
    赵想抬头看她。
    “如果不忙的话,你去竹林里帮我捡笋壳回来。”
    笋壳除了做鞋底外,还是引火的好东西。
    “好。”
    赵想知道纳千层底需要笋壳。笋壳上面有一层毛,家中的妇人先用火把上面的毛燎去,然后把笋壳抚平剪出合适的鞋样。
    再将一层笋壳、三十多层的棉布棉纱匀称地叠在一起,修齐周边,蒙上一层白布成形。
    千层底做起来很麻烦,但是穿起来很舒服。
    赵想脚上的鞋子就是正宗的千层底,爬山脚也不会痛,就是废鞋。
    赵奶奶做的鞋子在村子里数一数二,不过她年纪大了,只给家里人做鞋子,年轻的时候还会接些单子,给家里换钱或是换粮。
    “我会找最大最好的回来,奶奶你捡合适的用,不合适的就扔到厨房引火。”
    捡笋壳时要注意,不然皮肤碰到上面的毛会特别难受。
    “好,奶奶就等着笋壳用了。”
    赵奶奶笑着点头。
    赵奶奶年纪大了,捡笋壳需要在竹林里寻找,而且村子里的孩子也会去捡,她一个老年人不好和小孩子抢。
    这个时候有大孙子出马就方便多了,以前都是老伴去帮她捡回来,时不时听到有孩子说老伴和小孩子抢笋壳。
    她听了心里别提多难受了,可是纳鞋底没笋壳又不行。
    “奶奶放心。”
    赵想知道这事,是原主亲耳听到的。
    以前的事赵想可以不管,可是以后再有人说爷爷奶奶,那赵想就不会跟他们客气了。
    既然大人不好去捡,他一个少年去捡总没有问题吧?
    再过几年胶鞋流行起来,捡笋壳做鞋子的人就少了。
    毕竟纳一双鞋子真的很麻烦,而且布鞋也很容易磨烂。相比之下,胶鞋就方便多了,更重要的是一双胶鞋也不是很贵,大多数人都买得起。
    早上去竹林还有不小的露水,笋壳也打湿了。
    不过没关系,捡回去倒在地坝里晾一天就好了。
    “爷爷奶奶,我出门了。”
    背着自己的专属背篓赵想便往竹林里去。
    “好。”
    爷爷奶奶目送大孙子出门,直到看不到人影后,才回屋做自己的事。
    赵想来到竹林,走了没几步鞋子就打湿了。
    不过赵想早习惯了,看到又大又整齐的笋壳弯腰捡起来放进背篓里。
    蜀省的冬天没什么太阳,大多数时候都是阴天。
    因此竹林比别的地方要暗,视野没有外面的好。不过对于常年待在蜀省的人来说,这样的天气早习惯了。
    偶尔竹林响起几声不明的声音,赵想也没有因此而被吓着。他知道竹林里有竹鼠和一些别的小动物,发出响声再正常不过了。
    还看到地上有裂缝,下面必定有竹笋。晚点他带个锄头进来,可以挖点冬笋回家吃。
    他们这里的竹笋可以吃,但是要焯水去掉苦味,不然竹笋的味道非常苦不说,还很难闻。
    捡笋壳的时候赵想直接拎着上面的小叶子,这样就不会被笋壳上面的毛刺到手了。
    “赵想,你怎么也来竹林捡笋壳了。”
    没一会儿,赵想就一群孩子碰上了面。
    “怎么,我不能捡?”
    赵想把完好的笋壳放进背篓里后,才慢条斯理地看着他对面的一群孩子。
    冷冽的眼神中没有一点情绪,显然没把对面这群孩子放在眼里。不是他自大,他一个人能打一群孩子。
    “……可以捡,当然可以捡。”
    带头的孩子王被赵想的眼神一眼,不知道为什么有点害怕,
    “你不是过继了吗?怎么还要捡笋壳?是赵奶奶他们不给你饭吃吗?”
    有孩子好奇地问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