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担心找不到本站?在百度搜索 喜乐殿 | 也可以直接 收藏本站

第162章 大九州

      第162章 大九州
    一个月后,
    秦国派出去的人在诸夏造势造得差不多了,
    让天下诸侯都风闻:
    有个域外的诸夏种子,要回来认祖归宗,拜见天子求其册封。
    诸侯们对这消息都颇为好奇,甚至临近的赵魏韩楚四国,立马派了使者去洛邑,希望可以看一看热闹。
    毕竟,
    这种事情可太少见了!
    就连中山都蠢蠢欲动。
    谁让新夏的消息一传出来,转手就把中山国给衬托起来了呢?
    域外的夏种?
    那可巧的很!
    诸夏的土地上,
    还有个蛮夷血脉的国家呢!
    中山君心中很悲伤,觉得自己这是遭了无妄之灾。
    明明他已经姓“姬”了,怎么还会被人指指点点啊!
    迫于无奈之下,
    中山君也在之后派出了使者,以女婿的身份过去,探望一下老迈的天子,好跟对方加深下感情,同时再次向诸侯们强调:
    我可是早就入赘周王室了的!
    正儿八经的诸夏子孙,炎黄血脉!
    你们骂谁蛮夷呢!
    只有天子扁很高兴——
    这么多年!
    终于又有诸侯想起自己,要来朝贡了!
    而且一口气来好几个!
    这得收入多少啊!
    身为洛邑珍贵展品的天子扁坐在自己老旧的宫室里,心里满是兴奋。
    虽然之前,
    已经称王的齐国也来朝见过他,但规模哪有这一次大呢?
    而且中山国受到外部影响,这次过来,还提前打了招呼,说是准备了丰厚的礼物!
    这一些!
    都是因为新夏!
    天子扁心里由此对新夏充满了好感,觉得只要对方态度恭敬一点,给钱豪爽一点,给他一个诸侯的称号又能如何?
    反正周室沦落到今日,
    也只有批发称号的能力了。
    所以,
    当新夏使团来到洛邑的时候,
    天子扁很热情的接见了他们。
    当使团严格按照周礼,对自己行礼叩拜,并且奉上礼物的时候,天子扁苍老的脸上更是忍不住喜极而泣起来。
    他直接走下来,握住大使赵回的手。
    “已经有很多年,没有人如此恭敬的对待予了!”
    旁边其他的诸侯使者面色一点没变,好像被天子指桑骂槐的不是自己。
    比起天子的激动,
    他们更加好奇新夏的情况。
    就在天子扁收了礼物,许诺一定承认新夏的诸侯地位时,魏使就提问,“新夏立国域外,土地多少,人口多少呢?”
    赵回就说,“土地跟贵国差不多大,至于人口,国野共计比韩国要多一些。”
    楚使又问,“你们新夏常年和蛮夷打交道,虽然如今在洛邑,表现得文质彬彬,可实际上当真如此吗?”
    不得不说,
    看到新夏这么轻易就靠撒钱,获得了周天子的认可,楚使心里有点酸。
    毕竟从某种程度上讲,楚国和新夏,在初立国的情况上很像。
    结果楚国却要被周天子刻意针对!
    这不公平啊!
    赵回便用周公的例子回复他,“我听说有次诸侯去宗周朝贡天子,周公询问姜齐太公和鲁公治理封地的情况。
    当周公听说姜齐太公治理齐国:‘简其君臣礼,从其俗为’时,便预言说‘鲁后世其北面事齐矣!’”
    “由此可见,因地因俗去进行统治,才是有利于国家的,也是遵从了先贤教诲的。”
    “我的父辈,筚路蓝缕才建立了新夏,我们这些后人不敢轻易将这样的基业舍弃,所以很小心的维护着社稷。”
    “不过!”
    他话锋一转,又强调起来,“新夏的建立,是为了替天子教化万民的,所以虽然有从其俗而治之举,我等也不敢因此忘却根本,化夏从夷!”
    “好好好!”
    “就应该替予去教化那些域外之民!”
    天子扁高兴的说道。
    但韩使随后也出列,有些挑衅的说道,“九州之地,先贤已经划分清楚了!”
    “出了九州,就是域外蛮夷!”
    “你们立足在那里,怎么还不算是蛮夷呢?”
    赵回哈哈一笑。这个问题,
    他可是等待很久了!
    毕竟在“新夏凭什么自称为夏”这件事上,新夏的君臣学者们,也是讨论过很多遍,为自己的统治和文化构建寻找理由的。
    传统的“夏”,
    即是“九州”,即是“中国”。
    从某种程度上讲,一旦离开了九州之地,
    自然不能再说是“夏”了。
    但新夏已经建立,
    君臣不可能推翻自己的统治,于是便绞尽脑汁,开始为自己的称呼,寻找起理由来。
    呵!
    要不是在“九州”之说上有些学问,这次出使,可轮不到赵回来带队!
    只见赵回当即出列,对四周来使说道:
    “何谓九州?”
    “儒者所谓中国者,於天下乃八十一分居其一分耳!
    中国名曰赤县神州。赤县神州内自有九州,乃禹之序九州是也,不得为州数。
    中国外如赤县神州者九,乃所谓九州也。於是有裨海环之,人民禽兽莫能相通者,如一区中者,乃为一州。如此者九,乃有大瀛海环其外,天地之际焉。”
    “愚以为,以天下之大,应当有大九州,小九州之分!”
    “所谓大九州,即普天之下,无论海外!”
    “而其小九州者,据天下之精华,育万民之所在,是为中国!”
    “故而天子者,当治大九州之土,而不仅限于小九州之地!”
    “是以新夏不远万里,也要回到祖地,拜见天子,求得册封!”
    “《诗》曰:‘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先贤之所以有此言,便是因为有此意而已!”
    他说的理直气壮,也颇有道理。
    因为在拜见天子之初,使团已经替天子说明了域外的大致情况:
    域外自有国家文质,其人殊异,不与诸夏同。
    而诸夏的君子们,说起对这个世界的认知来,此时还真比不上连波斯王都捡回来了的新夏。
    因此,
    各国使臣也听得呐呐不敢言。
    诸夏的君子们,在论道方面,还是遵从了些先贤教诲的。
    如果不说急了眼动手打人,只单纯论道,那即便说不过别人,也不会胡搅蛮缠,撒泼打滚。
    他们会承认应该承认的,学习应该学习的。
    如此,
    才是真正的智慧。
    而不是故意堵塞自己的耳目,忽略自身的缺点,用虚假去欺骗自己,最后沉浸到腐朽中去。
    赵回见他们不说话了,这才满意的回到原位。
    天子扁被他说的心怒放,不断拍着桌子表达赞同。
    “好啊!”
    “说得真好啊!”
    赵回这“大九州”之说,可是把“天子”这个称号的位格,又捧上了一层台阶!
    原本诸侯互相称王,
    已经伤透了天子扁的心,因为在此之前,只有天子可以称王。
    西周时僭越的楚国也是因此,也被诸侯们谴责了好多年,最后气的楚王大喝一声,“我蛮夷也!”
    当然,
    这也不过是楚王的气话。
    说完自己是“蛮夷”,
    转头陵墓都是严格按照天子的规格安排的。
    可谓“口嫌体直”派的开山始祖。
    等到现在,
    大家都变成王了,
    也就没谁去谴责了。
    诸侯也慢慢认为,自己已经和天子平起平坐,连表面上的功夫,都懒得再消耗给洛邑了。
    眼下,
    赵回的说法,
    可是能够论证,“天子”仍然比“王”要更高贵的!
    这对天子扁来说,
    是个莫大的心里安慰。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