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担心找不到本站?在百度搜索 喜乐殿 | 也可以直接 收藏本站

第67章 ,贩马之途

      第67章 ,贩马之途
    七月。
    早稻收割之后,晚稻便紧接着开始种植了。
    方永在府中单独开辟了半亩水田,用来提升自己的耕种天赋。
    蓝天白云之下,微风吹来几缕香。
    黛玉赤着小脚踩在水田里,白嫩的秀足走过,在原地留下一个个弯月般的足弓印记。
    方永从后面趟过,将原本清澈的水田搅的一片浑浊。
    忽的,方永跟上了黛玉,将她公主抱了起来。
    “水里凉,我们去做点别的吧!”
    黛玉眨着明亮的眼睛。
    “不插秧了吗?”
    方永抱着黛玉往房间里走去,边走边道:“不急,日后再说。”
    黛玉突然脸红了起来。
    “等等,你不会又想用我的腿……”
    大同。
    薛三领着商队绕开城池。
    以往来到这里,薛三总忘不了进城去享受一番大同的婆姨。
    不过如今山西大乱,大同虽说是军事重镇,但也难免不会受到波及,薛三思虑再三,还是选择绕路而行,下次再来找大同的婆姨享受。
    此次行商收获颇丰。
    吴元的举荐信非常有效。
    昔日康宁年间,吴元曾和好友李昊一同进京参加考试。
    会试过后,二人都榜上有名,吴元更是高居第一,成为了会元。
    二人一时间风光无量。
    紧接着就是殿试环节。
    一般来说,殿试只是走个过场,不会像之前的考试一样罢黜人才。
    吴元作为会试第一,就算不能成为皇上的钦点状元,但是当个榜眼探,再不济选庶吉士也是可以的。
    因此吴元和李昊便开始了提前庆祝。
    谁想到,殿试时,康宁帝却因吴元的相貌,直接将其贬至了三甲同进士出身。
    一般来说,以吴元的成绩,再不济也能得个庶吉士,入翰林院为官。如今落到三甲,庶吉士就别想了,除非后台通天,否则就只能外放做官。
    这两者之间的前途完全不可同日而语,当时吴元年轻气盛,如何能忍。
    当即作诗一首嘲讽康宁帝以貌取人。
    曰道:
    龙颜择俊才,皮相岂堪裁。
    马失因无目,何曾识崔嵬。
    康宁帝闻听此诗后非常惊讶,当即将吴元革去功名,贬为了庶民。
    李昊本来并没有牵扯其中,只是见好友落得如此下场,忍不住上前为吴元求情,然后康宁帝大手一挥,将李昊也贬为了庶民。
    同时康宁帝下令,二人终身不得科举。
    事后,走投无路的吴元和李昊毅然投入了反熙复明的队伍之中。
    只是在康宁年间,朝廷虽然略有贪腐,但百姓尚能过得去,土地兼并不算严重,方永的祖父当时还有四亩水田过活呢,因此二人的造反之路自然不怎么顺利。
    期间李昊眼看在大熙境内造反无望,便直接北上投靠了鞑虏。如今已经是女真最大的部落卡赫可汗手下的第一军师。
    薛三带着吴元的信件来到草原,很快便得到了李昊的重视。
    一番商谈之下,薛三用带来的大量的盐换取了足足三千五百匹上等战马。
    期间为防止目标太大引起注意,薛三将商队化整为零,分成几十份,准备小规模的将战马运送回去。
    由于山西大乱,官军正和反贼作战,薛三为防不测,便选择绕路从直隶行走。
    路上,时常见到一队队逃荒的难民往山西方向走去。薛三对此非常好奇。
    怎么直隶的难民不去京城逃难,反往正在战乱的山西跑?
    薛三拦下一个难民。
    这是一个怀里抱着娃娃的老人,薛三给了对方一张饼子,询问对方原因。
    那老人感激不尽,他恳求着说道:“大老爷,您再可怜可怜俺,俺怀里的孩子饿的久了,能不能让俺先喂了孩子再说。”
    薛三自无不可。
    老人将饼子撕成小片,含在嘴里浸软,然后喂给怀里还在襁褓中的小孩。
    此时哪里还有什么卫生不卫生的。
    那小孩明显饿极了,已经没有力气哭喊,只是本能的一口口吃着饼子。
    喂了大概有八分之一左右,老人把剩下的饼子珍重的包了起来,又舔了舔手上的渣,这才顾得上和薛三说话。
    请...您....收藏_6191书1吧(六\\\九\\\书\\\吧!)
    老人开口说道:“大老爷您有所不知,俺这样的不能去京城,若是那青壮的,身手好的去京城倒是可以,俺这般岁数,又上了年纪,是去不了京城的。”
    薛三闻言很好奇,这去京城怎么还有年龄之分,若论距离长短,山西不是更远吗?
    老人解释道:“不是因为距离长远,是俺岁数大了,身手不好,躲不开朝廷的火炮、利箭,因此到不了京城。”
    薛三闻言愣了数秒。
    “火炮,利箭?”
    老人点点头道:
    “您不知道,京城周边的县城都有大军驻守,遇到逃荒的就开炮放箭,那些年轻的身手好,钻树林,走小路,或许能躲开炮弹箭矢,到达京城,像俺这样的,只怕是没有机会了。”
    薛三沉默许久。
    “那您这是去山西?山西可是正在战乱啊?”
    老汉点点头:“是啊,是去山西,听说山西的董提督开仓赈灾,可以吃到饭,能活命。至于战乱,唉,俺这样的,都要饿死了,战乱就战乱吧。”
    薛三闻言张了张嘴,想说些什么,最终又没说出口。
    他又能如何,带着这位老人去淮州吗?
    ……
    “谢谢您说了这么多,再多拿两块饼吧!”
    老人左右望着,小心翼翼的又拿了几块饼藏好,然后连连道谢。
    京城。
    隆庆帝召见了顺天府尹。
    “那些难民都处理好了吗?”
    顺天府尹道:“都处理好了,臣给他们在各自的家乡找到了稳定的生计,又每人给了二十两银子的安家费,如今他们都高高兴兴的回家去了。”
    隆庆帝闻言松了一口气。
    不久前太子去狩猎时竟意外的在皇家猎园中遇到了一名难民,也不知道这人是怎么躲过层层侍卫钻进去的,一开始太子还以为是野人,追着射了好几箭,后来对方求饶才知道是直隶的难民。
    事后这件事被捅到了隆庆帝的耳中。
    隆庆帝得知后十分惊讶,怎么可能呢,他都实行了这么久的新政了,在这京城首善之地竟然还有难民?
    事后经过官员们的层层调查,最终得出结果,是直隶有一个县发生了一点点的旱灾,因此出现了一小部分难民。
    不过这些难民只是少数,经过详细统计,受灾人数只有不到三百人。
    隆庆帝对此非常重视,当即命令顺天府尹解决这些难民的生存问题。
    京城可是皇家的脸面,怎么能出现逃荒的难民呢?
    事后顺天府尹经过和几位阁老重臣的请教商讨,很快的完美解决了此事。
    以后京城再也不会有难民了!
    隆庆帝对此很是满意,还将此事作为典范传告给百官。
    也是在这一日,传来消息。
    一路上磨磨蹭蹭的缮国公终于进京了。
    隆庆帝的眼中闪过寒光。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