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担心找不到本站?在百度搜索 喜乐殿 | 也可以直接 收藏本站

第174章 北伐准备,刘备的战略部署(6K)

      第174章 北伐准备,刘备的战略部署(6k)
    法正的死兆星在闪烁。
    好不容易度过孟达叛逃之劫,现在要开始零零七,加不完的班?
    能力不同,效率不同。
    以诸葛亮的政务处理能力每日都得加班加点,法正政务处理能力弱于诸葛亮,加班加点将会更频繁。
    法正已经能预感到接替诸葛亮的公务后,人生将暗无天日!
    这是要累死我?
    为什么法正不跟诸葛亮抢录尚书事?
    因为法正有自知之明!
    不是非得将权力抓在手中,才叫高明。
    事少钱多离家近,才叫人生!
    如果天天熬夜加班,事还做不完,那叫折磨!
    法正的人生追求就不是抓权折磨自己,而是跟着刘备北伐立功、青史留名、享受人生。
    熬夜加班处理政务哪比得上雄姿英发开疆拓土?
    法正忽生怀疑:丞相和燕王,看似争吵,实则冲我来的?
    一旁的关羽,此刻也觉察到了不对劲。
    诸葛亮和刘封平日里虽然走得不近,但也远远没差到需要争锋相对的程度。
    今日却吵起来了!
    诸葛亮那声“刚猛难制”,刘封那声“小人”,都在互相往对方脸上怼。
    刘封甚至都开始拍桌子怒喝了。
    演得挺好!
    可你俩这是当我们,都昏聩老迈了?
    再看刘备、刘禅反应,关羽忽然明白了:合着这里就我、孟起和法尚书不知情?
    嗯,不对。
    孟起知情与否,不重要。
    跟着太子去益州,孟起巴不得如此!
    所以。
    这是专门演给我和法尚书看的?
    现在的气氛,有点诡异。
    诸葛亮/刘封:配合的不错!(开心)(*^▽^*)
    刘禅:激动的心颤抖的手!(激动)(><)
    马超:悄悄的吃着糕点!(好吃)(`)
    法正:我竟无言以对!(无语)o__o“…
    关羽:关某不知道该说什么了!(无奈)╮(╯▽╰)╭
    刘备:这家没朕,都得散!(黑线) ̄□ ̄||
    良久。
    法正长长的呼了一口气,看向诸葛亮:“丞相,你的才能有目共睹,我认为你不用向燕王殿下证明。不如由我替丞相前往。”
    话音刚落。
    刘封又拍桌子:“法尚书,这是孤跟丞相之间的事,还请你不要插手!你得留在江陵总揽朝政!孤就不信了,没了丞相,这江陵的朝政还能乱了?”
    法正嘴角抽了抽,很想来一句:没了丞相,这江陵的朝政还真会乱!
    不是我小觑我自己!
    论处理政务,我压根不配跟丞相比啊!
    就在法正还想反驳时,得到刘封示意的刘禅,也终于到了表现的机会,起身道:“诸位还请听吾一言。
    吾自任太子以来,鲜有功绩,常怀愧疚。既恨不能为国家出力,又恨不能为父皇分忧。
    如今。
    父皇欲委吾以重任,吾又岂能因年幼而推卸?身为太子,若遇难事当以勇气为先,而后善用贤臣之言。
    吾又为益州刺史兼征西将军,入益州统诸将北伐雍州,本就分内之事。
    今有吾兄在荆北牵制张郃徐晃等众,再有丞相、骠骑将军以及益州诸将相助,何愁不能夺取雍州?
    愿诸位助吾一臂之力!”
    说完。
    刘禅躬身向众人行礼。
    看着虽有激动但发言条理清晰的刘禅,刘备的脸上也洋溢了笑容。
    朕的儿子,不差!
    关羽看向刘禅的眼神,多了几分惊讶,显然是第一次看到刘禅如此。
    很快。
    关羽的脸上,也洋溢了笑容。
    一直以来,关羽都是刘禅的绝对支持者。
    看到刘禅此刻虽然稚嫩但不失担当的表现,关羽心中的喜悦也不比刘备差!
    “关某本想与太子同往,可惜荆州军务缠身不能轻离。孟起就不要推辞了。”关羽改了口,看向马超。
    一直在默默吃着糕点的马超,听到关羽的话,霍然起身,拍着胸口保证道:“大将军放心,只要我到了雍州,东羌、氐人数万人,皆能为太子所用!”
    法正张了张口,欲言又止。
    大将军?
    骠骑将军?
    你们知道自己在说什么吗?
    气氛到了这里。
    太子亲往益州当主将,基本上也就尘埃落定了。
    法正忽然有些后悔将李严的捷报直接呈递给刘备了,也有些后悔支持李严攻取雍州了。
    这一来二去,受累的居然是自己!
    法正很想说“不”!
    可看众人反应,法正这个“不”字又说不出口。
    尤其是此刻的刘备,看刘禅那叫一个宠溺和自豪,就差开口让众人夸“太子有陛下之风”了。
    看到刘禅投来的目光,法正暗叹一声,表态道:“臣亦愿助太子一臂之力。”
    众人心照不宣。
    刘封也不再跟诸葛亮“争执”。
    气氛瞬间变得和谐。
    刘备决断道:“既如此,可谎称南中生乱,朕会在明日的朝议上,派太子、丞相和骠骑将军亲往南中安抚诸夷。
    丞相府诸事,暂归尚书台,由法尚书负责统筹。
    至于攻取雍州所需调兵、运粮、策反雍州豪族、拉拢东羌氐人等诸事务,由太子、丞相和骠骑将军,与东川诸将配合执行。
    制造疑兵牵制张郃和徐晃,则交由燕王负责。
    一应传讯,皆要保密。”
    虽说要攻取雍州,但这也不是一两月就能办成的。
    调兵需要时间。
    运粮需要时间。
    策反雍州豪族需要时间。
    拉拢东羌氐人需要时间。
    在荆北制造疑兵牵制张郃和徐晃需要时间。
    等等。
    刘备也不急。
    单单是曹丕自濡须口撤兵,至少都得两月时间。
    攻取州郡,一向耗时废日。
    尤其是益州北伐,道路更是难行。
    李严了两年,也才堪堪拿下武都阴平。
    想要夺取雍州,耗费的时间也绝不会少。
    商讨了部分细节后,刘备单独留下了刘禅。
    毕竟第一次让刘禅去担当如此大的重任,刘备这个当父皇的不放心也是很正常的。
    刘封则是跟马超同行。
    方才众人皆在,马超不好表态。
    此时与刘封独行,马超也直言而道:“殿下举荐之恩,今后必有所报。”
    马超这话是真心话。
    也不去避讳。
    一者马超的心病是刘封治好的,二者马超跟着刘禅去攻取雍州也是实实在在的由刘封举荐的。
    恩就是恩。
    对马超这种出身西凉相对于中原人少心机的人而言,直言更显真诚。
    “骠骑将军不必如此,都是为国出力,不分彼此。”
    刘封轻描淡写的略过了马超的直言许诺。
    顿了顿,又道:“我有一言,还需骠骑将军到了益州后能斟酌。”
    马超语气一凛:“殿下但说无妨。”
    刘封徐徐而道:“昔日骠骑将军起兵抗曹,雍州多有因战乱而对骠骑将军心生怨恨者,亦有闻骠骑将军凶名而心生惊惧者。
    过往之事,是非过错,我无心去辨;然而骠骑将军此回是跟着太子同取雍州,代表的是大汉的颜面,也是太子的颜面。
    拉拢东羌氐人时,虽可许以重利,但需约束军纪,凡事皆要以丞相为主,亦不可恣意而行害了雍州士民。”
    引胡为援,是军事手段。
    约束军纪,是政治需求。
    若不能约束军纪,只追求军事手段,这不是刘封愿意看到的。
    刘备跟曹操用兵的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刘备重仁,曹操重暴。
    两人的用兵风格,也决定了各自的支持者。
    向往仁德的士民,会支持刘备。
    蔑视仁德的士民,会支持曹操。
    倘若雍州的士民发现,刘禅这支兵马跟曹魏的兵马,本质上没区别,都是如匪一般的乱兵,不论是向往仁德的还是蔑视仁德的,都不会支持刘禅。
    更别提箪食壶浆相迎了!
    马超也知道旧日在雍州的名声,心亦有愧。
    尤其是冀城之变,马超妻、子被杀,所过多有残害。
    虽是豪族背叛在先,但受牵累的并非都是豪族。
    这也是为何雍州士民从一开始因不满曹操而支持马超,变成了因不满马超而支持曹操。
    “殿下之言,我会谨记。”
    马超没有为过往而辩解,只是拱手道出了承诺。
    刘封又道:“有骠骑将军这话,我就放心了。
    另,东川都督李严和汶山郡太守孟达,私心甚重,亦或会不满丞相参议军务。
    太子又年幼不习军务,军中威望亦少,未必能镇住李严和孟达。
    汉中太守魏延乃是父皇亲手教出来的,虽无师徒名分,但有师徒恩义,是绝对不会背叛父皇的人。
    若李严和孟达不知分寸,恃功而骄,可借魏延之手镇之。”
    马超虽是骠骑将军,但毕竟在东川无兵无将。
    朝廷空降的人想去地方执掌权柄,必然得通过拉拢一方、打压一方的方式。
    李严且不提,孟达的私心刘封在上庸时就切身体会过。
    若不能助太子执掌兵权、不能助诸葛亮处于决策核心层,攻取雍州就会出现诸多变故。
    刘封举荐马超跟着刘禅和诸葛亮同往,亦是有借马超的悍勇和威名震慑东川诸将的用意。
    马超点头应诺:“殿下放心,即便没有魏延,我也能镇住二人。”
    而在另一边。
    诸葛亮则与法正同行。
    看着一脸苦闷的法正,诸葛亮也有些愧意,致歉道:“孝直,亮并非有意推卸诸务,实是为了太子能在军中立威,不得不随太子前往。亮离开后,朝中事务,还请孝直能多担待。”
    法正语有怨念:“丞相,你又不是不知我才能,论出谋划策,我当仁不让。可论处理政务,我不及丞相半分。”
    诸葛亮笑道:“孝直过谦了。你乃大才,远胜于我,处理朝中政务,定能得心应手。”
    法正叹气:“丞相,这里就你我二人,就不要如此吹捧了。我的性格你也清楚,若遇到跟我有私怨的,我也很难秉持公正。”
    当着诸葛亮的面,法正也不避讳。
    刘备麾下人才不少,但性格缺陷多的也不少。
    如睚眦必报法孝直,恃才傲物刘子初,气量褊狭杨威公,腹有鳞甲李正方,趋炎附势孟子敬,贪生怕死廖公渊.
    这在朝野中也不是什么秘密了。
    如法正有点小怨都要报复。
    如刘巴不肯取悦刘备而视将张飞为兵子,甚至连刘备都不当回事。
    如杨仪见不得有人比自己厉害。
    如李严与同僚不和、逼反下属。
    如孟达为了取悦刘备竟然主动避讳刘备的叔父而改字子度,改字的时候刘备还没称帝呢,甚至于避讳的还不是刘备的字而是刘备早已亡故的叔父的字,取悦得有点过头了。
    如廖立肩负长沙太守之重任,面对吕蒙偷袭三郡直接弃城而逃,害得三郡官吏仓促无备,不得不降。
    等等。
    有才能的多,性格难绷的也多。
    这也是为何,刘备一直都将军事以外的政务几乎都交给诸葛亮的主要原因。
    麾下文武,也就诸葛亮能真正做到贯彻法规的同时还能令官吏士民心服口服。
    史载:因为犯错而被忍无可忍的诸葛亮奏贬为民的李严,也没怀疑过诸葛亮的公正无私,一直期待诸葛亮能再次启用自己,甚至于在听到诸葛亮去世后,李严因懊恼而绝望,发病而死。
    刘备托孤时,赋予诸葛亮“废帝”权而非赋予李严“废帝”权,也是因为刘备知道:诸葛亮要废帝,那一定是刘禅没资格被辅佐,群臣也不会怀疑诸葛亮私心作祟。
    足见诸葛亮在官吏士民中的威望!
    见法正自贬,诸葛亮于心不忍,道:“孝直也不必太烦忧。
    亮会给孝直一份名册,不论孝直跟名册上的人是否有私怨,看亮薄面,都暂忍心中不快。
    待亮助太子夺取雍州后,再回朝中与孝直分忧。”
    法正闷闷:“丞相就非得跟太子同去吗?我亦可以跟着太子同往。”
    诸葛亮闻言轻叹:“孝直,你这次行事,过于鲁莽了。
    燕王昔日本为陛下嗣子,为了助陛下稳定人心,才甘愿放弃嗣子之位。
    陛下为了安抚燕王,许了燕王一世功名,纵不能继承大统,亦可为大汉开疆拓土,名留青史,成为士民敬仰、后世仰慕的国家柱石。
    李严虽然为陛下取得了夺取雍州的机会,但他自视甚高竟妄想借陛下来打压燕王,还想让燕王成为他建功立业的踏脚石。
    呵,燕王何许人也?
    陛下能在汉中之战后接连取得对孙权和曹丕的大胜,一大半都是燕王的功劳。
    燕王尚未居功自傲,李严只得了武都阴平就骄矜如此,燕王又岂会容他?
    若孝直按正常的流程上报李严的捷报,而非照顾李严跟孟达的交情选择私下禀报陛下,燕王也不会私下来见亮。
    你可知,燕王昨夜对亮言‘太子当有军威,丞相当明军务’。”
    法正听得心惊。
    心头的疑惑也豁然开朗,不由苦笑:“丞相之意,倘若我不私下禀报陛下,燕王或会让我与太子同往?”
    诸葛亮再叹:“不是或会,是一定!燕王去江东前,就将荆北三郡的人才培养、人事调用和赋税钱粮统筹分权给了亮。
    亮走了,谁替燕王进行人才培养、人事调用和赋税钱粮统筹,燕王没当众弹劾孝直因私废公而只是让孝直操劳政务,都是燕王在顾全大局了。”
    诸葛亮的话,虽跟刘封的本意有一定出入,但也相差不大。
    法正心中更苦了。
    旁人或许不能理解,会觉得刘封在趁机报复。
    法正却很明白刘封的想法,毕竟法正本身就是个睚眦必报的性格。
    将心比心。
    换做法正是刘封,也会恼恨。
    平时我没得罪你,你忽然跑来寻我的不痛快,我不给你点颜色瞧瞧,真当我是病猫了?
    诸葛亮又道:“孝直不必过于忧虑,燕王也非心胸狭隘之人。亮以为,孝直今后也会与燕王相处很融洽的。”
    良久。
    法正长长的呼了一口气,将心中的苦闷散去,向诸葛亮拱手一拜,道:“谢丞相解惑。”
    诸葛亮大笑:“都是为国家出力,本当如此。亮家中有美酒,欲与孝直痛饮,再聊聊雍州旧事。”
    法正心领神会,也不推辞:“丞相盛情,我又岂能推辞?但有所知,我必知无不言。”
    两人相笑同回丞相府。
    北伐准备,秘密进行。
    翌日早朝。
    太子刘禅在朝会上声称“庲降都督陈震紧急来讯,南中有夷人生乱,欲亲往南中平叛”,群臣皆惊。
    在一阵唇枪舌剑后,刘备同意了刘禅的请命。
    同时又调丞相诸葛亮、骠骑将军马超,与刘禅同往南中。
    考虑到太子安危,刘备又调曲长、屯将七十余人,突将、无前、賨叟、青羌、散骑、武骑千余人,跟刘禅同往。
    这些人都是刘备数十年之内所纠合四方之精锐。
    如此安排,明面上也是在向群臣表态,进一步稳定刘禅的太子地位。
    暗地里则是为了避免刘禅去了东川后,压不住东川诸将。
    刘封想的是让诸葛亮和马超以及魏延助刘禅立军威,刘备想的更周到。
    直接将精锐调拨给刘禅!
    这些精锐到了东川,不仅能直接形成战力,还能将一部分安插到军中协助掌军。
    刘备又在朝会外,暗调了陈到以及白毦兵五百人作为刘禅的亲兵随同保护刘禅。
    数日后。
    刘备又下达诏令:
    进刘封为车骑将军。
    进王平为讨寇将军,封亭侯。
    进李平为破虏将军,封亭侯。
    刘封麾下如田七、寇安国、方月、潘风、俞射、穆舜、李辅、邓贤、白寿、梅敷;田忠、韩重、王当、罗信、单雄、裴庆、芈突通、北史那、舒何力、屈仙芝;刘庆之、刘长恭、刘文泰、刘显达、刘道济,等将校,皆有册封。
    又调岳举、杨兴、严成、何元、罗延、余化、陆文、牛宪、卢义、关冲、林胜、呼延深、鲁灼十三将及陆口一万水军入襄阳。
    召襄阳太守申耽回江陵,改征南将军赵云为襄阳太守,受车骑将军刘封节督。
    自新城到襄阳的汉水流域,已驻扎了骁将百余,水陆步骑二万余人!
    如此明显的调兵遣将。
    自然也没能瞒过曹魏在荆州的探子。
    尤其是襄阳太守赵云派辅兵在樊城到新野一带打造用于存粮的临时屯点后,更令宛城的夏侯尚和徐晃惊骇。
    “刘备这是想来攻打宛城了?”夏侯尚惊呼。
    不怪夏侯尚和徐晃会惊骇。
    曹丕和孙权在濡须口大战,虽然战事结束了,但此刻大军还在淮南。
    若刘备真的要来取宛城,对曹丕而言是个不小的压力。
    回军、整军、筹粮、支援.
    不仅需要时间,还需要人力、物力、财力.
    “应该不会。”徐晃在冷静后判断道:“刘备连番大战,又在荆州养了重兵,多有军卒在汉水流域屯田;短时间内,不可能还有余力来取宛城。即便要取,也得等到十月秋收后,再聚兵来攻。”
    夏侯尚也冷静下来:“话虽如此,但不得不防。我更担心,刘备会派兵来抢粮!”
    襄阳到宛城,不过四百余里。
    若刘备真要派兵来抢粮,对夏侯尚和徐晃而言也是很头疼的。
    要保护粮食,就必须出城,出城就没了城池地利。
    这个时候,比的就是双方主将谁更能料敌对敌,双方将士谁更骁勇善战了。
    倘若是平日里,夏侯尚和徐晃自然是不愁的。
    即便打不过,也有许县的援军来增援。
    可现在。
    曹丕大军都在淮南未归,纵然能在秋收时返回许县,那也是累了将近一年的疲兵。
    这个时候再去跟刘备争锋,纵有骑兵优势也难料胜败。
    夏侯尚的顾虑,徐晃亦能明白,细想了一阵,徐晃沉声道:“可先给司马抚军传讯,或许,是我们想多了。”
    徐晃口中的司马抚军,即司马懿。
    曹丕去濡须口跟孙权争锋前,改司马懿为抚军、假节,引了五千兵镇守许县,同时也赋予了司马懿临时调度的权力。
    若宛城遭遇敌情,司马懿有权决定如何应对。
    信使快马加鞭。
    许县。
    司马懿眉头紧锁。
    这两年,曹丕的决策频繁出现纰漏,司马懿也难辞其咎。
    若非司马懿极力劝谏曹丕,不要放弃襄阳,就不会有曹仁被擒。
    没有曹仁被擒,张辽不会带病出征而亡于合肥,曹丕也不会在濡须口死磕孙权来稳固权威。
    曹丕不在濡须口死磕孙权,文聘不会在石阳失守身亡。
    更不会有现在,疑是刘备要趁着曹丕兵力疲惫时,来争宛城。
    一步错,步步错。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