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担心找不到本站?在百度搜索 喜乐殿 | 也可以直接 收藏本站

第170章 车骑将军,刘备江畔迎刘封(6k)

      第170章 车骑将军,刘备江畔迎刘封(6k)
    文聘死,余众惊。
    本就濒临士气崩溃的魏卒,更是惊骇。
    随着汉军喊杀声的不断高涨,石阳城内的魏卒再也按捺不住内心的恐惧。
    或是弃械投降,或是丢盔而逃。
    有感念文聘恩义者,即便负隅顽抗,也难挡汉军入城的大势。
    因惊惧赵云而逃窜的于禁,又惊闻文聘战死,更是吓得脸色大变。
    主将死,城池丢。
    于禁就算是逃回洛阳,也免不了受责罚,尤其是于禁还有被关羽生擒的过往。
    然而大势之下,不由于禁多想。
    看着溃散而逃的石阳城魏卒,于禁咬牙恨声,往汝南方向而走。
    若想保命。
    于禁必须效仿夏侯渊死后张郃聚拢败兵一般,在石阳北寻险要坚守,静待曹丕增援,以防刘封乘胜入汝南。
    及至天明。
    石阳城战事结束。
    除逃逸和战亡的,俘虏魏卒千余人,及城中百姓数千家。
    出榜安民后。
    刘封又派人将大寨中的文休押入石阳城。
    见石阳城易主,文休惊得脸色惨白,又闻文聘被刘封所杀,文休又哀又怒。
    若非被绳索捆绑,文休当场就要跟刘封搏命。
    “刘贼,你言而无信!”
    见不能挣脱束缚,文休只能恨恨的盯着刘封。
    刘封挥了挥手,令人解开束缚文休的绳索。
    文休眼神一变,喝道:“刘贼,何必虚情假意,你以为我会感恩而降吗?”
    刘封轻轻摇头:“别误会。孤并非要你降,只是不愿文聘曝尸荒野。文聘虽是孤所杀,但其智勇和义烈,孤也颇为钦佩。
    孤已命人打造好棺木,又自俘虏中挑选了数人抬棺,你可护送文聘的棺木,返回洛阳安葬,以全其名。
    至于你方才言孤‘言而无信’,呵,都是在用诈,不外乎孤识破了文聘的诈术,而文聘未能识破孤的诈术,无关信誉。
    你若执着于此,反让孤小觑文聘,竟教出如此器量狭隘的养子。”
    文休语噎。
    良久。
    文休又狠狠道:“刘封,即便如此,我也不会感激你,战场相遇,我必杀你!”
    一旁的岳举按捺不住火气:“燕王殿下,此贼无礼,不可轻放。不如杀了此贼,另选降卒护送文聘棺木离开,亦可全其名!”
    杨兴、卢义等人,亦是忿忿。
    在众将校眼中,刘封是敬文聘智勇和义烈,才让文聘的养子护送棺木返回洛阳以全其名。
    这不意味着,众将校就能忍耐文休在此大放厥词。
    文休昂着脖子,即便面临众将校的怒火也不低头。
    刘封示意众将校安静,看向文休:“孤既然说了要让你护送文聘棺木返回洛阳,就不会食言。你受文聘恩义,想杀孤也在情理当中,孤也不惧有人寻仇。”
    文休复杂的看了刘封一眼,咬牙转身。
    刘封也不阻拦,只派人将文聘的棺木转交文休,又给了文休及抬棺的魏卒三日干粮饮水,任其离去。
    如此施为,实为安抚人心。
    文聘在石阳多年,不论是那千余降卒还是城内数千家百姓,有受文聘压迫者也有受文聘恩义者。
    战场厮杀,生死各安天命。
    厮杀结束,让文休护送文聘棺木返回洛阳,是刘封在向石阳城的降卒和百姓表达态度。
    毕竟。
    刘封要的不仅仅是石阳城这个战略要地,更要江夏郡北部诸城的民心!
    “文聘虽死,于禁尚在,孤料于禁定会在石阳北的安陆聚兵固守,以待曹丕增援。”
    安陆在石阳北部,约两百里,扼守涢水与江汉平原交界,控御大别山南麓通道。
    再往后四百里,则为大别山战略支点平春,是极为重要的屯田地。
    而在平春后方,则是大别山重镇义阳,位居淮水上游,史载吴魏石亭之战后,曹魏就增设了义阳三关堡垒,即武胜关、平靖关、九里关三大关卡。
    只取石阳不取安陆,曹魏就能将安陆变为下一个石阳。
    这不符合刘封对江夏诸县的战略规划。
    趁着文聘被斩、于禁新败,刘封自然要趁胜追击,将于禁撵回淮水。
    赵云当即请命追击。
    关兴忙给关平使眼色,让关平也请命。
    关平本不想跟赵云抢功,犹豫了片刻后,也出列请战。
    赵云需要战功,关平同样需要战功。
    而攻打安陆,将会是此回对魏进攻的最后一战。
    刘封没有厚此薄彼。
    当即就令赵云和关平各引一军攻打安陆,先破城者为头功。
    随后。
    刘封又将石阳城的后续官吏部署及治理都交给了关兴。
    不论是石阳还是安陆,都属于江夏,自然也得由关兴这个江夏太守来负责。
    眼下已到三月。
    石阳的春耕也得提上议程。
    否则来年数千家百姓的吃喝又会给诸葛亮的财政规划增加一大笔支出。
    真若如此。
    即便刘封将襄阳、新城和宜都三郡的钱粮赋税都交给诸葛亮统筹了,诸葛亮也绝不会对刘封客气。
    不当家不知柴米贵,你们这群当将军的,就只会打仗吗?
    数日后。
    安陆传回消息。
    关平先登破城,于禁败走。
    刘封遂令关平驻守安陆,令赵云多执旌旗,一路向北追击。
    同时派遣使者快马入夏口,乘快船入柴桑,将军情报与陆逊。
    得了诸多好处,刘封自然也得给孙权一口汤喝。
    否则真让孙权在濡须口惨败,那也不是刘封愿意看到的。
    让孙权在挣扎中能看到一丝保守江东的希望,才是刘封对江东战略的核心。
    既不能让孙权太强,又不能让孙权太弱,才有足够的时间去分化、瓦解,然后将江东步步蚕食,一口汤都不给曹丕喝!
    由于曹丕没有派遣援军支援韩综,韩综在丁奉和徐盛的并力围剿下,兵败被杀,鄱阳内的响应韩综的大盗也被剿灭。
    陆逊顺势暂掌了鄱阳郡军政。
    得到刘封破石阳斩文聘的军情后,饶是陆逊早有预料也不由震惊。
    “竟连文聘都被刘封斩了!”
    刘封的强势,令陆逊震惊的同时更感忌惮,不由想到了初时跟刘封达成的约定。
    身为江东大族核心成员,又是孙策的女婿孙权的重臣,若说陆逊真心实意的投靠了刘封,不论是刘封还陆逊自个儿都不信。
    不外乎利弊的权衡罢了。
    谁强,就依附谁。
    这是江东大族最常见的生存方式。
    昔日曹操强盛时,江东大族想投曹;后来孙权强盛,江东大族依附孙权;如今刘备强盛,选择自然又多了一方。
    不过。
    陆逊并没有将心底的想法表露出来,而是尽起柴桑水军战船,增援濡须口。
    刘封将军情传给陆逊,也是在给陆逊在孙权面前表现的机会。
    锦上添易,雪中送炭难。
    当濡须口的孙权势单力孤时,柴桑的陆逊在平叛后又率军来援,哪怕今后有人谗言陆逊跟刘封走得很近,孙权都得重用陆逊。
    既然是合作,自然就要双利。
    而事实上,濡须口的战事也的确如刘封期望一般在展开。
    孙权想要保住最后的脸面,在濡须口跟曹丕死磕不退,江东诸将为了各自在江东的利益,也不敢再保存实力。
    堪堪跟曹丕打了个平分秋色。
    而当陆逊的援军到来后,尤其是“刘封破石阳斩文聘”的消息传出,孙权在濡须口的战事也终于迎来了转机。
    “哈哈!曹丕蠢贼,这就是跟孤拼命的代价,石阳被破,文聘被斩,曹丕就只能退守淮河上游,无法再袭扰荆州后方了。”
    孙权笑得很开心。
    虽然孙权势力也退出了荆州,但人不患寡而患不均,看着曹丕势力还在荆州,孙权比得不到荆州还难受。
    如今见曹丕的势力也退出了荆州,孙权自然也就很开心。
    随后。
    孙权令人将“刘封破石阳斩文聘”的情报抄了数十份,然后绑在箭矢上,射向曹丕军中。
    又派使者,欲与曹丕停战。
    忽如其来的军情,将曹仁惊得不轻。
    “刘封破了石阳斩了文聘?这怎么可能!”
    “石阳有文聘和于禁在,怎会被刘封攻破?”
    “莫非是孙权故意为之,想以此将我惊退?”
    曹休、满宠、王凌、贾逵、臧霸等将校,亦是惊得不浅。
    “如今豫、徐、兖三州的兵力,几乎都调走了,倘若石阳真的有失,刘封就能直入平春入汝南威胁许县,若刘备再从襄阳出兵牵制宛城,我军后路就断了。”王凌忧心忡忡,低声分析。
    曹仁大喝:“休得胡言!纵是关羽亲至也未能拿下石阳,刘封如何能破石阳斩文聘?
    不过是孙权的疑兵之计,有何可惧?只需并力再击,定可拿下濡须口!”
    王凌欲言又止,低头不再说话。
    这一战,与其说是曹丕亲征,倒不如说是曹丕在给曹仁雪耻的机会。
    堂堂大将军被刘备生擒,这是耻辱,也是对曹丕以及曹魏现任宗室大将能力的质疑。
    曹丕自知跟刘备打,无法取得优势。
    而选择跟孙权打,则相对容易。
    一开始只是恼怒孙权偷袭合肥,之后是恼恨张辽因战病逝,到了最后就纯粹是想灭了孙权来提高曹魏政权的威望。跟着曹丕的世家大族,并非都对曹丕忠诚,而是曹丕将权力进行了分配。
    采纳陈群的九品中正制,就是为了拉拢北方的世家大族。
    然而任何的选官制度都有个缺陷,那就是一旦皇帝不行或者皇室的宗室不行,权力必然会被世家大族再次分配。
    宗室不行了,打仗就得依靠世家大族的良才。
    那么到了最后,皇帝就只能仰仗世家大族,刘协怎么当的傀儡,曹魏的皇帝就得怎么当傀儡。
    曹丕不知道子孙会如何,也管不了子孙。
    曹丕知道的是:即便权力会被世家大族再次分配,也不能自曹丕而始!
    曹仁也明白曹丕亲征孙权的用意,故而自去岁十月到今年三月,打了近半年,也不敢有半分的松懈!
    如今。
    眼看孙权就要坚持不住了,忽然来个“刘封破石阳斩文聘”?
    近半年的努力,就要功亏一篑?
    别说军情真假未定,哪怕是真的,曹仁也不会放弃!
    不过。
    曹仁想打,众将校却没曹仁的决心。
    尤其是王凌、贾逵、臧霸等非曹魏宗室大将,更侧重于考虑“万一刘封断归路又当如何”。
    只是碍于曹仁的威势,不敢妄言。
    否则一个不小心,被曹仁拿来当典型明正军法,那就太冤了。
    满宠扫了一眼众将校,低声谏言:“大将军,不如先派人将消息送与陛下。我等可在此死战,但陛下不可有失。”
    王凌的话,曹仁可以不听;满宠的话,曹仁不能不考虑。
    满宠不仅仅是曹操在兖州时就追随的老将,还是跟着曹仁一起在樊城挡过关羽、挡过刘备。
    又属于患难同袍,一起被刘备生擒过,自然也要卖满宠三分情面。
    仔细想了想,曹仁同意了满宠的提议,一面加紧再攻濡须口,一面派人将消息快马传回寿春。
    而在寿春。
    不同于曹仁对“刘封破石阳斩文聘”的情报有猜疑,曹丕已经得到了淮河上游传来的情报。
    “文聘战亡,于禁被赵云一路追赶到平春。刘封这是想断朕的归路啊!”
    曹丕将手中的竹简轻轻放下,斜倚凭几,招了招手。
    两个美人蹲伏在曹丕身后,替曹丕按揉头部。
    下方。
    刘晔和蒋济皆是面色凝重。
    尤其是刘晔。
    一开始刘晔就预料过,刘封极有可能去偷袭石阳。
    奈何曹丕不听。
    刘晔欲言又止,随后又看向蒋济。
    显然。
    刘晔也知道现在不是进言的时候,否则容易让曹丕误会。
    蒋济斟酌了片刻,进言道:“陛下。如今战事已持续近半年,诸郡粮草筹集艰难,兼之春耕将至,征调的民夫也得返回。臣斗胆,请陛下体恤士民,班师回朝,以养民生。”
    蒋济说得委婉。
    半个字不提刘封破石阳斩文聘的事,只谈粮草和春耕。
    换而言之:退兵,是非战之因,而是曹丕体恤士民!
    蒋济能跟司马懿一样熬到高平陵之变,这智商情商常人难以企及。
    唯一一次失了智,也就高平陵之变被司马懿给忽悠了,本来都好好的,结果反被司马懿的洛水违誓给气死。
    曹丕没有回应。
    依旧是闭着眼睛,静静的享受美人的按摩。
    曹丕心中不慌吗?
    慌,是肯定的。
    然而曹丕更清楚,慌解决不了问题。
    蒋济的话中深意,曹丕听明白了,不外乎是“退兵”。
    可退兵了,曹丕这近半年劳民伤财兴师动众的讨伐孙权,就功亏一篑了。
    曹丕不甘心!
    可刘封的势力都延伸到淮河上游了,曹丕又不能不去权衡个中利弊。
    再加上。
    撤兵后如何安抚大将军曹仁,也是个令曹丕头疼的事。
    蒋济的理由虽然好,但还不够!
    “子扬有何想法?”
    良久。
    曹丕徐徐开口。
    刘晔忙道:“禀陛下,臣以为,可再与孙权议和。”
    曹丕“哦”了一声,问道:“子扬之意,是想让孙权再次称臣?”
    刘晔摇头:“孙权虽然反复,但我料其必不敢在这个时候再叛刘备。臣之意,是暂留孙权在江东,改变策略,以攻心为主,驻兵为辅。
    孙权虽说保住了濡须口,但这半年也损失惨重,再难成气候,陛下应当将军事重心放在西部,优先对付刘备!
    同时在淮河上游的义阳、平春、安阳部署重兵,且在大别山增设关卡,提防刘备今后走江夏寇略汝南。”
    刘晔也绕着弯儿,将曹丕的注意力转移到淮河防线。
    “还不够。”
    曹丕淡淡的语气,有着不容置疑的决定。
    刘晔和蒋济对视一眼,不由苦思。
    曹丕口中的“还不够”,就是让刘晔和蒋济,赶紧想理由。
    这个理由,必须要让曹丕在退兵的同时还能维持大魏皇帝的威严。
    那就只有“谶纬”之言了。
    刘晔和蒋济商议了片刻,蒋济进言道:“陛下,臣听闻江淮之地,近日地涌醴泉,去岁又有嘉禾九穗,此乃上天嘉陛下仁德,赐丰年以安黎庶。
    兵者凶器,圣人不得已而用之,今既天命示儆,地灵献瑞,当顺乾坤之意,罢兵兴农。
    可取铁器铸为农具,分赐淮南流民;留精兵三万屯田,余者解甲归乡。
    再遣人持节入濡须口,祭告吴越山川之神,曰:陛下悯尔生灵,暂收雷霆之怒,若孙权悔罪称臣,可赦其僭逆之罪,如若不然,天必降灾祸于吴越。”
    蒋济以“天命不可违+体恤苍生”为核心为曹丕寻找的理由,既能规避战败问责,又塑造曹丕“仁德应天”的明君形象,符合汉魏之际天人感应思想传统,维护了帝王“敬天法祖”形象。
    简而言之:不是曹丕不能灭孙权,而是曹丕是仁君,要仁德爱民。
    这样的理由,听得曹丕身心大悦。
    曹丕直起身,徐徐睁开的双眸中有赞许之意:“不错,速拟诏书。”
    蒋济暗暗松了一口气。
    上位者想要脸面,就必须得故弄玄虚假托天命,来寻找合适的理由。
    诏书很快拟定。
    曹丕又派刘晔持节前往濡须口,祭告吴越山川之神,宣诏退兵。
    虽然很不情愿,但曹仁也不敢在这个时候忤逆曹丕的圣旨,只能郁郁退兵。
    持续了半年的魏吴之争,也以曹丕孙权的两败俱伤而结束。
    唯一得利者,只有刘备!
    江陵城。
    刘备的笑声如阵阵春雷,轻快而悦耳。
    初时得到“刘封破石阳城斩文聘”的捷报时,刘备还不敢相信。
    镇守石阳十几年的文聘,竟然被刘封斩了!
    被曹魏占了十几年的江夏北部重城,也被刘封夺得了!
    这样的捷报,不亚于孙权放弃鄂城退回柴桑!
    换而言之:除了紧挨淮河太北面的平春、西阳等县,靠着汉水的诸县都已经收复。
    尤其是军事重镇石阳和安陆,这让刘备不论是进攻和防守,都有了更好的前沿阵地。
    关羽亦是惊叹。
    在荆州跟曹仁、文聘等曹魏宿将斗了多年,没想到文聘到了老年竟然死在了刘封手中,连守了多年的石阳城都丢了。
    而关平和关兴的表现,虽然一开始被文聘和于禁联手算计后差点兵败,但整体上的表现也是不差。
    尤其是安陆一战,关平先登破城,让关羽也感到欣慰。
    关羽往日都是带着关平,手把手的教关平怎么带兵,极少有让关平独挡一面的时候。
    上一次还是关平暂代刘封在新城抵挡夏侯尚。
    考虑到夏侯尚也只是战场新人,故而关羽也不敢妄言关平就能独当一面。
    加上石阳和安陆两战后,关羽看到了关平的真实能力,比起文聘于禁这样的宿将虽然不如,但也能跟夏侯尚一较高低了。
    最重要的是:有了这次差点兵败身死的战场经历,关平也能得到更进一步的成长。
    毕竟,就连刘备和关羽在人生的前期也是败多胜少,然后在屡败屡战中,不断的积累经验总结教训,才逐步的成长起来的。
    在与关羽仔细商议后,刘备派人去江夏宣诏。
    论赵云石阳数功以及数十年的忠诚勤勉,封赵云为永昌亭侯,以彰其德。
    论关平石阳、安陆数功,擢升关平为平东将军,以嘉其勇。
    其余诸将校,或累积功勋,或行赏赐,一应封赏皆在诏中。
    又诏燕王刘封回江陵,另行封赏。
    江津口。
    数十骑迎风而立。
    为首者虽然两鬓斑白,但不减英雄气概,正是大汉皇帝刘备。
    在得知刘封今日会抵达江津口后,刘备就带上了亲卫骑兵,提前来到江津口。
    虽有大臣劝谏称“陛下亲往迎接,恩宠太甚”等等,但刘备临朝听了表示认可后下朝就换了布衣,然后带着亲卫骑兵径自出城。
    言下之意:朕不穿龙袍,是听从谏言,以免亲往迎接对燕王恩宠太甚;朕穿布衣,就是单纯的想儿子了,面子给你们了,就别再教朕做事了。
    不多时。
    一艘楼船自下游而来。
    船头两人,正是刘封和赵云。
    刘封是受诏而归,赵云则是事毕回江陵,正好顺路。
    “咦?”
    眺望到岸上数十骑,刘封微有惊讶:一群布衣骑士,竟能出现在江津口这个军事要地?
    直到楼船靠岸,刘封才看清岸上数十骑的身份。
    当看到为首的刘备时,刘封又惊又喜。
    战马驰骋下楼船。
    刘封策马前奔,在临近刘备十步时跃马而下,伏拜于路旁,激动而呼。
    “儿臣,参见父皇!”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