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担心找不到本站?在百度搜索 喜乐殿 | 也可以直接 收藏本站

第1048章 访问广州中医大学,岭南最顶尖豪华

      第1048章 访问广州中医大学,岭南最顶尖豪华阵容(月票加更42k)
    方言他们在的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位于机场路16号,与广州中医药大学三元里校区相邻。
    三元里校区位于白云区机场路12号。
    从医院到三元里校区的步行距离大概1公里不到,走路过去时间大约也就是10-15分钟,方言他们开车过去不一会儿就到了。
    在门口的时候,司机对着方言问道:
    “方主任,咱们是直接开进去找人,还是停在门口?”
    方言说道:
    “停门口,我去打听一下。”
    这个司机明显就更加会来事儿,当即停好车,打开车门说道:
    “我跟您一块儿吧,也好帮您提东西。”
    方言点了点头说了声谢谢,接着司机提上方言带着的礼物,然后就先跑在了他前面,去了门卫室就拿出证件,用粤语说道:
    “同志你好,我哋想揾邓铁涛教授,我身后呢位系京城中医研究院嘅方主任,同邓教授熟到好耐啦!”(同志你好,我们找学校里的邓铁涛教授,我身后这位是京城中医研究院的方主任,和邓教授是老朋友了。)
    对方看了下司机的工作证件,还有外头停着的红旗车,赶忙从门卫岗亭里走了出来,手里还拿着一个登记本。
    他对着方言上下打量,感觉对方实在年轻的有点过分。
    方言当然知道对方想干嘛,直接拿出了自己的工作证件,上面的钢印就清楚明白的证明了他的身份。
    这下看了过后,对方立马对着方言说道:
    “原来是中央来的专家调研……邓教授这会儿应该在上课了。”
    说着就朝着学校里面指了指:
    “就在那栋楼。”
    “不用登记?”方言问道。
    “不用不用。”对方连连摇头。
    接着方言带着司机一起走进了学校,朝着刚才门卫指的大楼而去。
    踏入校门,沥青路面上还留着清晨洒水车碾过的水痕,蒸腾的热气裹着草药园飘来的青蒿味道。
    教学楼前的宣传栏刚刷上石灰,旧标语“批x批x”的边角在新漆下若隐若现,最顶端贴着张油印的《中医现代化研讨会》通知,
    左侧草药园传来锄头掘地的声响,竹篱笆后,十几个穿补丁蓝布衫的学生正蹲在畦垄间,将新采的五指毛桃根茎捆扎成束。
    光是学校里有药材种植,就和京城的中医药大学完全不一样。
    南方这种地方随便丢点东西在路边都能活下来,北方恰恰相反。
    方言和司机来到教学楼,这会儿已经开始上课了,第一个教室里就传来一个老教授的粤语声:“湿温病冇捷径!背唔熟《温病条辨》,将来执药会出人命!”
    这里的教授讲课居然是用的粤语,方言还以为会用普通话呢。
    走过这间教室,方言又在另外间教室门口听到里面讲课的中年老师,正在用普通话讲中药炮制。
    看来是和教授的年龄有关系,方言一边想一边朝着其他教室走去。
    找了两层楼,爬上三楼,就在楼梯口听到了那个熟悉又带着浓厚粤韵的苍劲嗓音。声音从走廊尽头的阶梯教室传来,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笃定。
    方言放轻脚步走过去,教室的后门开着,里面挤满了穿着朴素的青年学子。
    讲台上,站着一位身着半旧白色衬衣和短裤的人,正是邓铁涛教授。
    他没戴眼镜,目光锐利地扫视着台下,一只手按在讲台上摊开的线装书上。
    “……所以讲,‘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呢句话唔系空口白牙!我哋嘅‘气’,就好似国家嘅防卫力量,”邓教授的声音抑扬顿挫,用粤语讲解着,手臂有力地在空中一挥,仿佛在调兵遣将。“外感热病嚟袭,就睇你部队(卫气营血)仲有冇粮草(津液),仲够唔够力气打仗!”
    他转身在黑板上快速写下一行遒劲的粉笔字:
    “扶正祛邪,顾护津液”。
    粉笔灰簌簌落下,他转过头突然看到门口的方言。
    明显他有些意外的愣了一下。
    方言对着他挥挥手。
    邓铁涛这才回过神来,点头示意他坐下面。
    方言带着司机走进教室。
    几乎同时,教室里四十双眼睛齐刷刷望过来。
    “你哋睇下叶天士点讲,”邓教授拿起那本线装书,指着其中一段朗声说道。
    这下所有人都重新看回了自己的书本。
    接着大家注意到邓铁涛突然转成了普通话。
    “‘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热邪来势凶猛,它不会按常理出牌,说发作就发作,专挑人体防线薄弱的地方攻击!我们做医生的,就得像战场上的指挥官,要预判它的进攻路线!卫分证还没解除,就得提前防备营分证、血分证,不能等到病邪攻入心包,病人神志昏迷,那就麻烦大了!”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教室后面的方言,语气变得更沉重:“在过去古籍里,有些人用药太寒凉,一门心思只想着‘清热解毒’,完全不顾病人的津液是否充足。这就好比杀敌一千,自损八百!你虽然暂时清掉了热毒,但病人身体虚弱得站不起来,还怎么和病邪抗争?过去的教训,我们绝不能再犯。”
    他拿起讲台上的搪瓷茶杯喝了一口水,看到有学生低头记笔记,又补充道:“记住我这句话:治疗温病,既要认清病症,知道病邪的性质和传变规律,更要关注病人本身,了解正气的强弱和津液的盛衰情况。这两方面都得重视!”
    放下杯子,他提高声调,语带告诫:“尤其是使用石膏、知母、黄连、黄芩这些大寒的药材时,一定要注意药物配伍!就像吃蟹要搭配紫苏叶、姜丝和香醋一样,要用甘平益气养阴的药材来中和,比如粳米、甘草、芦根、天粉、党参等等,这样才能让药性发挥得恰到好处,不至于损伤脾胃。这就是‘护胃气,存津液’的精髓所在!”
    方言在下面认真听着邓铁涛讲课。其实这堂课的内容对他来说并不深奥,属于正常大二学生的课程。而且说起来,他自己已经在教正义和安东相关知识了。
    临近下课,邓铁涛话锋一转,话语中带着时代赋予的殷切期望:“同学们,祖国的医学宝库博大精深!现在国家百废待兴,中医发展的春天已经到来。大家千万不要刚学了点皮毛就沾沾自喜,一定要沉下心来,深入钻研经典著作,学习古人经验但又不拘泥于古法。要思考如何用现代人能理解的方式,讲清楚老祖宗是怎么认识病症、怎么用药治病的!我们肩上的责任,非常重大!”
    教室里陷入沉寂,然后有人带头回应:
    “邓教授,我们记住了!一定好好学!”
    紧接着,此起彼伏的应和声在教室里响起,“保证不辜负期望!”“把中医发扬光大!”
    学生们的声音里带着年轻人特有的朝气与坚定,不少人握紧拳头,眼神里满是对传承中医的向往与决心。
    有个坐在前排的男生“腾”地站起身,大声说道:
    “邓教授,我们一定沉下心,把老祖宗的学问吃透,让中医在我们手里更厉害!”话音落下,教室里爆发出热烈的掌声,掌声如雷。
    方言挠挠头,这种场景在他们班就没有,果然是地域教育的风格不一样啊。
    就在这时候,邓铁涛他朝教室后排抬手,用粤普夹杂的语调郑重介绍:“同学留意返后排——呢位系京城中医研究院嘅方主任!”
    说着他又转普通话:
    “方主任今天专程来交流,他的医案之前我也给大家讲过,你们对他应该很熟悉了,大家掌声欢迎!”
    方言没想到他还介绍自己,赶紧站起身对着众人说道:
    “大家好!”
    众人顿时视线都聚焦向了方言。
    邓铁涛继续用普通话补充:“方主任虽年轻,已是华夏中医研究院的骨干了,他帮助国家做了很多事情,是大家要学习的榜样!”说罢率先鼓掌,阶梯教室顿时响起比先前更热烈的掌声,前排站起身的男生甚至激动得把手掌拍得通红。
    “哇,你就是方言同志!”
    “你就是治好了西医治不好的……那个肺病……”
    众人七嘴八舌,一时间让方言有点应接不暇。
    等到邓铁涛走了过来,方言这才脱身。
    这时候下课铃声也响起来了,方言赶紧和众人告别,然后和邓铁涛一起离开了教室。
    “你这是刚从香江回来?”邓铁涛带着方言往办公室走,同时对着他问道。
    方言说道:
    “昨天就到深圳,待了一天今天早上坐直升机直接回来的。”
    “晚上才飞京城,趁着有时间我就先过来看看您,顺便跟您说个事儿,看您有兴趣不?”
    “嗯?什么事儿?”邓铁涛好奇的问道。
    方言于是将自己在边防看到的情况给邓铁涛说了一遍。
    对方听到后也是有些惊讶,不过对于方言的想法,他还是非常赞同的。
    “可以,我马上就可以给你南方常见病的资料,还有我们这边中医处理办法。”
    方言对着邓铁涛说道:
    “我要快捷方便的那种,甚至可以用在战场上处理这些卫生状况。”
    邓铁涛一愣,然后露出个若有所思的神色。
    不过还是点了点头,说到:
    “行,去办公室里,我找几个教授一起讨论。”
    方言一听,当即叫好。
    一进办公室,就有好多教授对着邓铁涛打招呼。
    大家倒是没怎么在意方言,毕竟看起来他太年轻就像是个学生似的(虽然还真是。)
    接着邓铁涛对着众人说道:
    “大家停一停,我给大家介绍下,这位是之前我说过的,京城华夏中医药研究院的方言方主任。”
    “……”整个办公室陡然一静。
    然后大家纷纷对着方言投来了目光,甚至有人不太确定,又把目光看向了跟着一起来的司机。
    毕竟方言太年轻了。
    邓铁涛清了清嗓子,目光扫过办公室里愣住的诸位教授,语气郑重地继续说道:“方主任这次来,是为了部队中医手册的事……他在边防义诊时发现,基层官兵对南方常见病的防治需求非常迫切,尤其是未来可能面临的特殊环境。”
    “方主任想做一本‘战场速查手册’,要能让卫生员三分钟内辨症、五分钟内开方,甚至用常见草药就能应急。我琢磨着,这事儿得结合岭南医学的实战经验,比如湿热病防治、蛇虫咬伤处理、瘴气调理这些。”
    这话说完离得最近的一个教授就说道:
    “这事儿该做!去年我去海南支边,部队里好多战士得‘烂脚丫’,就是不懂用五指毛桃配土茯苓祛湿!”
    这话一出,另外一个教授也凑过来,手里还捏着捆晒干的金樱子:
    “还有外伤处理!我们岭南的驳骨丹、七叶一枝,捣碎了敷伤口比西药纱布还管用。我是当过兵的,那边就是得简化用法,战场上哪有时间慢慢炮制……”
    方言没想到大家还挺积极。
    他趁机展开带来的空白提纲,纸面上已经用钢笔列好了纲目:
    “诸位,我想分三个部分:一是‘看症识人’,用图表标出发热、浮肿、关节痛这些症状的典型体征;二是‘就地取材’,把南方常见草药按功效分类,标清楚野外识别特征;三是‘方随症走’,每个病症配两到三个加减方,兼顾药材可及性和炮制简易度。”
    邓铁涛拿起红笔在“湿热病”条目下重重画了个圈:
    “我认为关键还是在‘辨湿与热的主次’。南方暑湿重,有时候表面是热症,根子却是脾虚湿困,用错药反而坏事。得把鉴别点写清楚了!”
    说完过后其他教授也拖着椅子过来了,邓铁涛对着方言说道:
    “我先给你介绍一下……”
    “这位是黄耀燊教授,他是中医外科学教研室主任……这位是刘仕昌教授,他是研究温病学的,正在主持“岭南湿温病证治规律“国家课题……这位是梁乃津梁老,他是脾胃病泰斗……这是司徒铃教授,著名针灸大家,用“子午流注“配合芒针透刺……这位是靳瑞,新晋针灸讲师,在番禺农村采集原始病例,大家都叫他“靳三针”……这位是赵思兢赵老,他可是岭南草药活字典,今天这事儿可少不了他……”
    方言听着一个个前世只能在书本的大佬名字从邓铁涛嘴里说了出来,身上汗毛都立起来了,本来自己只是想找邓老填个名字,结果他把岭南顶尖的中医团队拉过来了……
    这种阵容实在……有点过于豪华了!
    ps:更完这章,还欠大家51000字。
    今天冇了,明天请早。
    老凤努力码明天的去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