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担心找不到本站?在百度搜索 喜乐殿 | 也可以直接 收藏本站

第591章 礼乐崩坏,人心不古

      第591章 礼乐崩坏,人心不古
    深夜,应天皇城中灯火通明,亮如白昼。
    李原名年事已高,
    宫中特地准许他可在宫中乘坐轿子。
    此刻,他正坐在窄小的轿子中,
    随着脚步的节奏微微摇晃,眼眸微阖,心中思绪万千。
    无论是今日所见的应天商行,还是可能出现的建筑商行,
    都让李原名察觉到世间正发生着微妙变化。
    甚至,李原名有一种奇怪感觉,
    这两处商行仿佛在凭空创造钱财。
    但他清楚,这些钱财绝非凭空而来,
    必定有一些他尚未知晓的原因在其中起作用。
    不过这并非他关注重点,
    他所在意的,是天下礼乐和天下人心。
    他隐隐觉得,若真如陆云逸所设想的那样,
    在整个大明朝全面铺开,好处固然显而易见。
    但坏处同样不可小觑,且隐匿于无形之中。
    至少,对人心的影响极大!
    想到这儿,一声沉重的叹息在黑暗的轿子中缓缓回荡。
    李原名睁开眼睛,眼中闪过一丝无奈。
    在甘薯真正推广开来之后,或许这就是一种必然结果。
    以往百姓们连温饱都难以解决,心心念念的只有种地,
    关注的是收成和老天爷的脸色。
    但日后,大明朝的百姓都能吃饱饭,
    自然就会产生其他需求,
    比如多赚些钱、多吃些肉,或者获得一些精神上的满足。
    李原名知道,这种情况在甘肃部署完成后必然会出现。
    而且这种现象古已有之,
    不说宋元,就看如今大明。
    江浙地区水网密布,粮食产量颇高,
    百姓一旦吃饱,就开始琢磨如何赚钱,怎样把日子过得更好。
    所以如今江浙商贸发达,商贾众多。
    江西、福建也是如此,
    一个靠瓷器、一个靠海贸,
    都是商贸发达,商贾众多之地,
    在那里.商人的地位很高。
    对于这种景象,李原名相信会蔓延至整个大明。
    至于“向钱看”这等风气是好是坏,他难以判断。
    思绪纷杂间,轿子缓缓停下,
    李原名走下轿子,看着前方巍峨的武英殿,
    深吸一口气,迈步走了进去。
    大殿内如同白昼,凉爽宜人,只是多了一些点燃的烛火。
    上首的陛下如往常一样,静静地坐在那里,看着手中奏疏,
    眉头时而紧锁,时而舒缓。
    李原名来到殿中后,径直在大殿中央站定。
    他没有出声,就这样静静地等候着。
    过了将近一盏茶的时间,
    笔锋在纸上摩挲的沙沙声才戛然而止,
    上首的洪武皇帝朱元璋站起身来,舒展了一下筋骨,
    自顾自地走向一旁的桌案坐下,同时指了指身旁的座椅:
    “坐。”
    “多谢陛下。”
    李原名没有推辞,踱步上前坐了下来。
    朱元璋递给他一盏茶,自己也拿起一杯,边喝边问:
    “今日所见所闻如何?”
    李原名顿了顿,沉声道:
    “陛下,人心不古,世风日下啊。”
    朱元璋嗤笑一声:
    “朕就知道你会这么说。”
    李原名面不改色,继续说道:
    “陛下,若人人都一心向钱,届时天下人心浮动,祸乱丛生。”
    “站着说话不腰疼,你不喜欢钱?”
    “回禀陛下,臣喜欢。”李原名如实说道,接着道:
    “臣自认为饱读诗书,通晓天下礼乐,活得明白。
    像臣这样的人,依旧喜欢钱财,
    民间百姓就更不用说了。
    届时,整个天下若因钱财之事失去淳朴之风,朝廷的处境将更加艰难。”
    “此事以后再说,朕只知道,堵不如疏,更不能因噎废食。”
    朱元璋将杯中茶水一饮而尽,继续说道:
    “大明朝廷从一无所有走到今天,
    靠的就是敢打敢拼,勇于变宋元之法,
    若因还未发生之事,就忽略眼前之事,那才是荒谬。
    陆云逸有句话朕很喜欢,是他在国子监说的。
    先解决有没有,再考虑好不好,
    百姓现在都是穷鬼,想那么多作甚,有了钱再说。”
    李原名微微拱手:
    “陛下,臣为礼部尚书,考虑的就是这类事。”
    “朕知道你的苦心,也知道你恪尽职守,朕没有怪你。”
    朱元璋随即面露感慨,沉声道:
    “朕当年做和尚,整日吃不饱,
    脑子里想的只有一件事,就是吃饱饭。
    做和尚吃不饱饭,朕就去从军,很快就吃饱饭了。
    那时朕就开始有了别的想法,
    先弄把好刀,再捡些碎甲拼成好甲,
    到战场上杀敌立功,多赚些钱,好娶个婆娘。
    就这样一步一步,
    想法越来越多,念头越来越大,才走到今天。
    你我尚且如此,又怎能要求天下百姓踏步不前呢?”
    李原名明白了陛下的意思,沉默许久后,才缓缓开口:
    “陛下,臣明白了。”
    只是,李原名脸上带着一丝异样,
    眼角微微颤动,足以显示其内心并不平静。
    朱元璋瞥了他一眼,淡淡一笑:
    “李爱卿不必如此忧心,
    修筑房舍、修建道路之事,京畿附近的村庄或许还不是那么急迫,
    但大明朝廷疆域万里,又何止直隶这一隅之地。
    这些年,朝廷一直在尽力修缮道路,
    各地的布政使司、府衙也在努力修缮房屋,
    但仍有许多地方道路泥泞,百姓住的是土屋、窝棚,
    一遇到刮风下雨,不知要死伤多少人,府衙想救都来不及。
    如今有了这新奇玩意儿,
    能修些好路,建些能遮风挡雨的好房子,已经很不错了。”
    李原名轻轻点了点头:
    “陛下悲悯万民,臣深感佩服。”
    对于这类恭维,朱元璋只是一笑置之,转而说道:
    “在城外的水泥工坊,工部派工匠修建了一个简易房子,
    墙厚不到两指,模样极为简单,
    说到底就是个四方盒子,简陋至极。
    造价也不贵,不过十几两,听说还能再降,或许能到七八两。”
    说到这儿,朱元璋面露感慨,眼中闪烁着勃勃雄心:
    “仅用七八两就能造一个能遮风挡雨的屋子,供一家人居住,
    这在以往,朝廷想都不敢想。”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朕看到那个房子后,脑海中第一个想到的就是这句诗。
    这些年朝廷修筑城池、开垦沟渠,上上下下焕然一新,
    但对诸多村落却有所忽视,
    现在朝廷有了条件,也该做些福泽万民的事了。”
    李原名嘴唇微抿,知道此事已势不可挡,便轻轻点了点头:
    “陛下,此等大事还需找个可靠的人来运作,
    朝中诸多衙门掺和其中,并非好事。”
    “古往今来都是如此,朝廷想办事就得给好处,否则寸步难行。
    刘思礼你已经见过了,感觉如何?”
    李原名沉吟片刻,回答道:
    “陛下,中规中矩,是个守城之人。”
    朱元璋满意地点了点头:
    “嗯只要别坏事,不拖后腿就足够了。
    新的建筑商行,你觉得该交给谁来操持?”
    李原名脸色古怪:
    “陛下,就不能把陆云逸留在京城?
    或者让他去户部,
    臣总觉得,让他留在工部或者去大宁,都是埋没人才。”
    听他这么说,朱元璋嗤笑一声,眼神中透着深意:
    “怎么?杨靖也得罪你了?”
    李原名抿了抿嘴,摇了摇头:
    “陛下,您知道的,臣向来对事不对人。
    户部衙门做得不好,自然要说,
    这段时间户部给臣的感觉就是,
    咱们堂堂大明朝廷怎么能穷成这样?”
    “杨靖也有他的难处,朝廷要予以体谅,
    而且二十多岁的尚书,未免太过骇人听闻了。”
    李原名面容一滞,白的胡子轻轻抖了抖:
    “陛下,臣的意思是调陆云逸去户部任侍郎.”
    朱元璋瞥了他一眼,嗤笑一声:
    “有区别吗?做出了功绩,总要给人升官吧,
    侍郎不升尚书升什么?难不成让他年纪轻轻就回家呆着?”
    武英殿内陡然陷入沉默,
    李原名仔细一想,以陆云逸如此能折腾的本事,
    做出一番功绩是理所当然,
    到那时,可能没几年的功夫,就真要出一位二十多岁的尚书了。
    这种景象在脑海中一浮现,李原名就感到一阵怪异。
    见他这副模样,朱元璋笑了起来:
    “人家已经给你们留面子了,
    早朝、朝会他从来都是告假,
    要不然一个年轻人站在你们这群糟老头子中间,你们可得自惭形秽喽。”
    李原名的五官瞬间皱在一起,
    前所未有的挠了挠头,好像还真是这么个道理。
    朱元璋笑着摆了摆手:
    “行了,去大宁是早就定好的事,不能更改,
    你要帮朕好好物色人选,
    这等朝堂大事,交给个人操办,人一定要靠得住。”
    “太子如何?”李原名直接问道。
    在他看来,这等关乎钱财和天下大势的大事,交给不贪钱的人最好。
    可这样的人世间少有。
    那就找权力大、钱财足够多的人。
    思来想去,也就只有眼前的太子和陛下了。
    朱元璋只是略微思索,便明白了他的思路,缓缓摇了摇头,骂道:
    “你这个老东西,朕都这把年纪了,
    要是没有太子帮衬着批阅奏疏,你想累死朕不成?
    换个人,太子没功夫去做这些事。”
    “秦王?”李原名再次问道。
    朱元璋有些诧异,笑了起来:
    “你是打算把朕的几个儿子都说个遍啊。”
    “陛下,做这等事要经得起诱惑,
    每日不知有多少钱财、权力从手中流过,
    就算是圣人,也难免起贪念。
    臣思来想去,此事还是交给诸位王爷操持更为妥当,
    至少经过陛下这么多年的教导,几位王爷大多都有天下为公的想法。”
    李原名平静地说着,毫无避讳。
    但朱元璋却陷入沉思,摇了摇头:
    “不论是应天商行还是建筑商行,
    宫中之人都不宜露面,朝野士林骂朕的人不在少数,
    皇室的人若参与进去,岂不是自找麻烦?
    再想想吧,现在还不着急。”
    “是,臣明白。”
    “应天商行筹备得如何了?能如期开业吗?”朱元璋又问,脸上露出些许笑意:
    “商行弄的那个抽奖活动很有意思,宫中的孩子们也想去抽一抽。”
    说到抽奖,李原名脸上的皱纹更深了,嘴角都微微抽搐:
    “陛下,那抽奖的卡片您见过了?”
    “见过了。”
    “那,上面的字您看了吗?”李原名有些难以启齿。
    “看了,你有什么想法就直说。”
    “陛下,锦衣卫虽臭名昭著,名声不好,
    朝堂上下对其厌烦至极,
    但再怎么说也是朝廷衙门啊。
    现在可好,应天商行的声势有多大,锦衣卫的名声就有多狼狈,实在有失体面。”
    李原名面露愁容,
    一番接触下来,也只有在这件事上,
    他能感受到陆云逸是个年轻人,
    有仇必报,充满意气。
    “行了,随他去吧,
    他这么大张旗鼓地骂锦衣卫,朕还放心些。
    要是他默不作声,暗地里耍什么手段,锦衣卫可就头疼了。”
    李原名经过今日一番接触,已然深信陆云逸的手段,
    其真正目的往往隐藏极深,
    甚至藏在水下的泥地里,让人难以看透。
    这等本事若用来算计人,那可不得了。
    只是
    “陛下,臣觉得还是收敛一些为好。”
    “哈哈哈,原名啊,这事可不是只有你找过朕,
    不少人上疏为锦衣卫说话,他们的心思朕清楚。
    一方面是怕百姓骂锦衣卫,顺带把朝廷各个衙门也骂进去。
    至于另一方面,他们是想让朕产生猜忌之心啊。”
    “陛下,臣绝无此种想法。”李原名猛地站起身,躬身一拜。
    朱元璋似笑非笑,连连摆手:
    “坐下坐下,朕知道你忠君爱国,
    但事情已经发生了,就随它去吧,
    锦衣卫做得不好,也该骂。
    礼部不能因为这些流言蜚语,就对商行加以掣肘。
    其他衙门你也要帮朕看着点,别让它们在背后使绊子。”
    “臣明白。”
    朱元璋点了点头,站起身来,背负双手朝内殿走去,声音远远传来:
    “行了,天色不早了,早些回去歇息,
    咱们这些人啊,心思重,觉也少,
    躺在床上要好久才能睡着。”
    “臣告退。”
    李原名脸色凝重,踱步走出武英殿。
    今日这一番交谈,他明白了宫中的不少想法,
    对于之后衙门的行事也有了一些谋划。
    可当他走到门口,原本值守的武定侯郭英突然走了过来,叫住了他。
    “李大人。”
    “拜见武定侯爷。”
    郭英笑意盈盈,上下打量着他,问道:
    “咱们是老相识了,本侯问你些事,如何?”
    “武定侯但说无妨。”
    郭英点了点头:“今日去商行了?筹备得可好?”
    “极好。”
    李原名如实回答,他知道,宫中的郭宁妃也出了钱。
    “有赚钱的可能吗?”
    “观陆云逸的所作所为,必定大赚。”
    “那就好,本侯这就放心了。”
    郭英满意地点了点头,脸上的笑容愈发灿烂,继续问道:
    “新商行的事你们也知道了吧,礼部打算出多少钱?”
    对于郭英知晓此事,李原名并不意外。
    整个朝廷消息最灵通的,
    除了毛骧,可能就是眼前这位长官皇城的侯爷了。
    李原名长叹一声,面露愁容:
    “武定侯爷,不瞒您说,礼部没多少余钱,
    只能从明年的预算中挤出几万两。”
    郭英眉头一挑,眼中闪过一丝诧异:
    “这么多?”
    “礼部代天教化万民,如今有了好机会,礼部又怎能袖手旁观呢?”
    郭英笑了起来,连连点头:
    “行了,有你这话本侯就放心了,本想着劝你别多管闲事,
    既然你们也参与进来了,倒省了本侯一番口舌。”
    “哦?”
    李原名凑近了些,压低声音:
    “武定侯爷,咱们相识少说也有三十年了,
    您跟我说说,侯府准备出多少钱?”
    “侯府也没多少余钱,五六万两吧,趁着那些老家伙不在,多抢些份子。”
    李原名愣在原地,陷入思索,而后躬身一拜:
    “下官知道了,多谢武定侯爷,下官告退。”
    “走吧走吧。”
    送走李原名,郭英手扶长刀,踱步走进武英殿。
    原本应该在后殿的洪武皇帝重新坐到上首,
    看着手中的文书,眼皮都没抬,只是声音传了过来:
    “走了?”
    “回禀陛下,走了。”郭英脸色古怪,继续说道:
    “陛下,臣没打算掏钱啊。”
    “哎~”朱元璋抬起头来:
    “让你说你就说,明天不管谁来,你都上去问问,跟他们说一说。”
    “这”
    郭英几次欲言又止,最后还是开口:
    “陛下,臣觉得.陛下和臣似乎成了集市上的托。”
    “对,就是托。”朱元璋大方地承认:
    “拿六部的钱去修路、建房子,这是劫富济贫啊,
    要是不让他们多些紧迫感,等他们缓过味来,能这么容易掏钱吗。
    明天你得说得好点,别让人看出破绽。”
    “是臣要不要也出些钱?”
    “你?你那点钱自己留着吧,
    别辛苦了一辈子,最后钱财都没剩下。
    至于商行份子,朕会掏钱让宁妃多买些,
    到时候你们这些老兄弟们分一分,你也有份。”
    郭英眉头一挑,嘿嘿地笑了起来:
    “多谢陛下,臣定然好好骗一骗这些老家伙!”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