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担心找不到本站?在百度搜索 喜乐殿 | 也可以直接 收藏本站

第491章 大明第一条流水线

      第491章 大明第一条流水线
    陆云逸没有第一时间到都督府,
    而是叫上了李景隆等一众都督府官员,转头去了位于城北归春街的军械工坊。
    这条街道算是应天城的工业区,
    放眼望去,遍地工坊。
    从生产兵器甲胄的军械工坊到生产各类日用品的生活工坊,样样皆有。
    来到这里,能明显感觉到空气中的闷热加剧了些许,弥漫着一股生铁味道。
    街道两旁有一些简易铺子,最多的就是铁匠铺。
    里传出的阵阵敲打声,犹如密集的战鼓,震得人耳鼓生疼。
    炙热的火星从工坊内飞溅而出,在半空中划出一道道转瞬即逝的弧线,像是夜空中稍纵即逝的流星。
    陆云逸漫步其中,抬手擦了擦额头不断滚落的汗珠。
    看着街道两旁商铺中正赤裸着上身的铁匠,心中感慨万千。
    他们皮肤黝黑,肌肉在火光的映照下线条分明,炉中的火焰点燃了他们的眸子,手中大锤发出铛铛铛的声响。
    有节奏的韵律开始互相纠缠,很快就让归春街充满嘈杂。
    一行人的出现很快吸引了不少人的注意,仅仅是轻轻瞥了一眼,
    他们便知道眼前这群身材高大气宇轩昂的人是军伍中人。
    “军爷,要不要修刀?咱的手艺够好,能让您的长刀变得更坚硬。”
    一个身材魁梧、满脸络腮胡的中年匠人率先发现了陆云逸,
    停下手中的活计,扯着嗓子大声招呼道。
    他一边说着,一边用搭在肩头的破布擦了擦脸上汗水,露出憨厚的笑容。
    陆云逸看了过去,露出笑容,轻轻摆了摆手:
    “多谢,不用了。”
    军中的制式长刀都是由军中工坊所出。
    虽然制成精良、足够坚硬,但不同工坊所产出的军械还是有所差别。
    若是用辽东以及湖广都司的精铁打造,长刀要坚硬至少两成,甲胄同样如此。
    这也生出了一个新的行当,
    对长刀以及甲胄进行重新锻打,让他们变得更加坚固。
    军中的老吴,就是此中行家,
    而且他的秘法只传儿子,在他加固以及修复长刀甲胄时,任何人都不能靠近。
    陆云逸没有想到,在这归春街也有此种行当。
    一旁跟随而来的工部吏员杜俊良开口解释:
    “部堂大人,这里的诸多工匠大多是子承父业。
    他们的父辈在工坊中做工,他们暂时还无法进入朝廷衙门。
    便在这里开设店铺,将家人也接来京城,也算是一份生计。
    等到了他们的父辈退出工坊后,
    他们就会进入衙门接班,这里的店铺也会由他们的儿子接任。”
    说到这儿,杜俊良怕陆云逸大发雷霆,继续补充:
    “部堂大人,铁匠行道十分伤身体。
    他们鲜有能活过五十岁之人,卑吏在这里十余年,许多商铺已经换了两茬人了。”
    都督府跟上来的吏员常辉也意识到什么,连忙上前:
    “大人,他所言非虚,这些工匠都是苦命人。”
    陆云逸瞥了他们二人一眼,轻轻点了点头:
    “工匠辛苦本官是知道的,若是能有个生存行当,谁愿意做此等又脏又累的事。”
    二人长长舒了口气,有些庆幸眼前这位年轻大人能够体谅工匠难处。
    一群人兜兜转转,很快就来到了归春街一号的兵器工坊。
    这里是生产自行车与三轮车所在之地。
    门口,工坊主事以及吏员已经等在门口,
    他们大多脸色黝黑,身形干瘦,浑身上下充满干练与疲惫。
    见到陆云逸前来,他们连忙躬身一拜:
    “拜见部堂大人。”
    “起来吧。”
    陆云逸挥了挥手,没有客套,迈步走向工坊。
    工坊的布局如同寻常的衙门,起先是四合院布局,
    但穿过正堂,还有许多宽大的房舍坐落,
    相比于寻常的屋子,这些房舍显得很长,要从街的东边一直穿到西边。
    工坊的主事三十余岁,个子不高,走起路来步伐很快,他一边面露兴奋:
    “部堂大人,您给的法子很好用。
    如今我们已经将自行车拆成了一百三十一个零件,
    三轮车拆成了一百七十六个零件,
    分别制造,共同组装。
    而且我们还按照步堂大人的要求,
    将其中大半零件都进行了标准化定制,三轮车与自行车的零件可以互通、随意更换。”
    陆云逸满意地点了点头,跟随他进入工坊。
    工坊内的场景让陆云逸都眼睛一呆,不仅是他,都督府以及工部的人都是如此。
    前方,一个巨大的传送带被安排在了等人高的高度上,
    传送带头尾有两人正在转动滚轮,让传送带匀速运动。
    左右两侧站着大约百人,身后摆放着一大筐零件。
    而这传送带上面,悬挂着一个个倒掉的自行车。
    最初只有一个车圈,
    第一个人安装车圈、而后是辐条、鼓、外胎等,
    陆云逸依次看去,发现到第八人时,自行车的轮胎便已组装完成。
    而后便是刹车把手、刹车线、刹车夹器、刹车块,等到了三十人时,
    整个自行车的前半部分已经完成,甚至连车把都已经挂了上去。
    等到了第六十人时,车架、座管、碗组、碗组垫圈、把立、把立盖已经安装完成,
    剩余的三十人安装后轮以及传动结构,脚踏、曲柄、中轴、链轮、链条、飞轮等
    从前到后走出传送带,一辆自行车的雏形便出现了。
    跟随的一众官员,此刻也被惊得说不出话来,
    即便是没见过此等物件,
    但他们能看得出来,此等从头到尾的顺畅,
    比这一个一个组装要快不知多少倍。
    甚至,他们能看到那些工匠步伐悠哉,神态轻松,
    丝毫没有平日里那般萎靡不振,神色匆匆。
    李景隆是顶尖权贵,算得上是见多识广,
    但此等新奇物件,他从来没有见过..
    此刻他正从头到尾,跟随着一辆自行车挪动,眼睁睁地看着一个轮子变成了一辆车。
    陆云逸则有些诧异地看向工坊主事,上下打量着他,问道:
    “你叫什么名字?”
    工坊主事面露激动,连忙躬身抱拳:
    “回禀部堂大人,下官李文浩,南直隶人,在这一号工坊已经有十个年头。”
    “不错,本官记住你了,你做得比我想象的还要好。”
    李文浩只觉得浑身战栗,激动得不能自已!
    “多谢部堂大人,此乃下官应该做的。”
    陆云逸虽然给自行车以及三轮车制定了流水线计划。
    但由于精力问题,他不能面面俱到,所以只给出了一个大概框架。
    只想在组装制造时节省一些时间,
    尽快将自行车以及三轮车赶制出来,好让都督府的人到各处村庄。
    但现在,眼前这条流水线虽然简陋,但已经具备了完整的生产能力。
    而这一切,仅仅在两天内就已经完成!
    此等器具调配以及人员调配能力,就算在军中都很少见。
    陆云逸很想给些赏钱,但这是军伍中人的做法,用在工坊中倒是有些不恰当。沉吟片刻,陆云逸转头就将这些顾忌置之脑后,沉声道:
    “你身为工坊主事,为朝廷做事理所应当,
    但事情做得好,朝廷有所赏赐,也是理所应当。
    这样,赏银二百两,明日本官会派人送来。
    其中一百两是你的,剩下的给共同操持此事的同僚分一分,若是不够就尽管提。”
    李文浩有些茫然地抬起脑袋,而后马上将头低下。
    工坊的赏钱大多是在年底结算时发放,
    他作为主事,每年也能发那么几十两银子。
    如今这当即发放的场景,少之又少。
    不过,李文浩马上激动起来,躬身作揖:
    “多谢部堂大人,下官定竭尽全力,鞠躬尽瘁。”
    “不用说这些,将事情做好即可。
    你们作为工匠,与本官麾下的军卒没有区别,
    为国做事,就有赏钱,做得好,更是大大有赏。”
    陆云逸摆了摆手,凑近了些看着眼前缓缓转动的传送带,问道:
    “流水线的速度,只能这么快吗?”
    此话一出,陆云逸觉得有许多道目光纷纷投了过来,
    狠狠地刺在了他身上,但他面不改色。
    李文浩一愣,有些不自然:
    “大人,若是再快,可能会有瑕疵。”
    陆云逸似笑非笑地看着李文浩,
    让他的表情有些不自然,就在李文浩想要说些什么的时候。
    陆云逸开口打断:
    “那就再慢些,慢到所有人能够看清楚,
    所有人有足够的时间将零件装上去,优先保证质量。”
    李文浩愣住了,他第一次觉得,
    以往凶神恶煞的军伍中人也是这么和蔼可亲。
    “是,部堂大人!”
    这时,李景隆听到了这里的动静,一边回头看一边走了过来:
    “云逸啊,工匠们都闲着,速度还能快上不少。”
    尴尬的气氛弥漫,李文浩脚趾猛叩地面,在心中仔细盘算着该如何解释。
    陆云逸的脸色凝重起来:
    “曹国公,慢工出细活,东西不怕慢,就怕不好。
    工坊做事要如行军打仗一般,考虑到诸多细节,若是快了难免有所疏漏。”
    “是极是极.部堂大人说得对极了。”
    经过这两次打岔,李文浩肯定,部堂大人已经看出了,他们将流水线故意放得很慢。
    陆云逸笑了笑,看向李景隆,提醒道:
    “两款手推车让许多力夫都没有生计。
    朝廷本打算将他们安排在各地工坊做工,
    但衙门中却有人说他们目不识丁,做不了这等精细活。
    现在,本官将精细活都拆成了此等人人都可做的活计,看他们还能狡辩什么。”
    李景隆猛地瞪大眼睛,也意识到此物的重要。
    而且,京中的美好生活几乎都让他忘了在岳州发生的惨烈事情.
    他很快就想明白了,连连点头:
    “对对对,不能快了,若是快了,又有人要说三道四。”
    李景隆看着前方流水线,十分感慨:
    “云逸啊,你真是太聪明了。
    昨日庆功宴,陛下与太子殿下还在担忧力夫的生计,
    此活计轻松,大明有那么多的器具要做,能用此法的工坊不知多少,
    如此岂不是百姓都可参与其中?
    稍后我就进宫,将今日所见到的事告知陛下和太子殿下。”
    陆云逸同样看着前方的流水线,缓缓摇了摇头:
    “此物刚刚出现,所以看着轻松,等参与的人多了,也不轻松。
    但相比于在地里刨食,饥一顿饱一顿,已是极好。”
    一旁的李文浩深以为然地点了点头:
    “部堂大人深谋远虑,下官佩服。
    下官在工坊中厮混了许多年,直到最近才有所体悟。
    一个新物件不管好不好,造出来再说,
    至于后续如何改进,在行钻研,总比没有的好。”
    李景隆陷入了深思。
    在场众人看向生产三轮车的流水线,
    这条流水线要更为壮观,前前后后至少有一百五十个人。
    每个人都按部就班装好属于自己的零件,看着一辆三轮车从无到有。
    所有人心中都涌现出了一股无法言说的怪异情绪。
    他们感受到了,一种工坊本不应该存在的有序。
    在他们的印象中,各地的工坊就应该是乱糟糟的,
    热火朝天如同集市,工匠们满身油污,在屋内来回穿梭,大声嚷嚷。
    但现在,工坊干净整洁,工匠们静悄悄地,
    只有履带的吱嘎声,以及零件紧扣到它该有位置的清脆声响。
    一行人就这么站着,看着一辆辆三轮车落地,一辆辆三轮车被推出去。
    一个时辰后,所有人都意犹未尽地走出工坊,满脸回味。
    “云逸啊,巧夺天工,巧夺天工啊!!”
    李景隆决定了,现在就进宫。
    他转头看向陆云逸:
    “云逸,我先进宫了,若是你有事要忙就抓紧走吧。”
    陆云逸脸上有些茫然:“为何?”
    “我打算去请陛下与太子殿下,此等利国利民的好东西,要让他们也看看,若你在这,又要浪费不少口舌。”
    “呃”
    陆云逸有些犹豫,流水线的出现虽然推动了生产效率提升、生产成本降低、生产质量稳定等事,但毕竟没有改变生产实质。
    只不过是将原本的整活打散成零活,
    虽然现在诸多工匠在这里做着流水线的活,工钱颇多。
    但在生产总量不变的前提下,随着参与的人越来越多,工钱就会下降。
    若此时抱有太大期望,日后可能会失望而归。
    不过,陆云逸左思右想,还是不准备阻拦。
    只因这是与工坊配套而成的就业机会,
    商行解决的是条条大路通应天,周边百姓不进城的症结。
    而工坊解决的,就是百姓如何留在这里的问题,
    虽然赚取的银钱可能不够让他们在应天落地生根,但总有个盼头。
    而且等自行车普及,逢年过节返乡也是极好。
    一来二去,不仅能够产生茫茫多的银钱,还能让朝廷更加掌控地方。
    想明白了这点,陆云逸笑着点了点头:
    “好,那你去吧,我要去都督府了。”
    “好嘞。”
    李景隆嘿嘿直笑,转而想起了一事,提醒道:
    “云逸,明日宫中家宴,到时候不要忘记了,两个衙门的事要早安排。”
    陆云逸一愣,有些茫然地眨了眨眼睛,
    此事是昨日岳父与他所说,他还真忘记了。
    “好,我记下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