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64章 笑傲江湖(新历 一)
药罐突然沸腾,盖子被蒸汽顶得发出轻响。石星趁机将雷火散倒进灶膛,迅速退到门外。三息之后,剧烈的爆炸声掀翻了整个后厨。石星顶着飞溅的瓦砾冲进暖阁,正看见郑贵妃被气浪掀翻在地。
“护驾!“石星一刀劈翻扑来的侍卫。万历帝趁机滚下龙椅,翡翠扳指在地砖上摔得粉碎,露出里面暗藏的黑色药丸。
郑贵妃尖叫着扑来,石星一脚将她踹开。转身时却见朱常洵举着匕首刺向万历帝后背。石星来不及挥刀,只能横臂阻挡。匕首穿透小臂肌肉,在离皇帝后心三寸处停住。
“逆子!“万历帝突然暴起,将黑色药丸塞进朱常洵口中。孩子立刻掐住喉咙,匕首掉落在地。郑贵妃发出凄厉的嚎叫,抓起地上的碎瓷片扑向皇帝。
石星的雁翎刀抢先刺入她胸口。郑贵妃踉蹡着抓住刀身,指甲在血槽上刮出刺耳声响。她张嘴想要说话,却被涌出的鲜血堵住了喉咙。
殿外传来密集的脚步声。石星拽起万历帝:“陛下,走密道!“
万历帝却盯着口吐白沫的朱常洵,眼神空洞:“那是砒霜…张先生留给朕的……”
“陛下,得罪了!”
石星不由分说背起皇帝,撞开屏风后的暗门。暗道里霉味刺鼻,万历帝的锁子甲在狭窄通道中刮出串串火星。身后追兵的火把光越来越近,石星突然停住,前方岔路口站着个持弩人影。
“臣救驾来迟。”
骆思源放下弩箭,身后跟着二十余名带伤的锦衣卫,手中的绣春刀闪着寒光。
万历帝在石星背上剧烈咳嗽,血沫溅在飞鱼服上:“朕…朕要见太子……”
石星与骆思源对视一眼,不知道如何应答。
就在这时,乾清门方向传来虎蹲炮的轰鸣声,那是京营援军到了。骆思源露出如释重负的表情:
“杨尚书成功了。”
太和殿前的青砖上,凝血混着碎甲,石星背着万历皇帝跌跌撞撞冲入密道。皇帝锁子甲下渗出的血,正顺着他的衣襟往下淌,滴在密道冰凉的石阶上。
密道外,火铳的轰鸣震耳欲聋。京营的三千步兵以五人一横、十人一纵的方阵稳步推进,前排盾牌交错如墙,后排火铳手交替射击。每一轮齐射,火绳点燃药池的火星迸溅,铅弹破空的尖啸声中,叛军的哀嚎此起彼伏。硝烟裹着血腥气,在广场上空翻滚,将半个太和殿都笼在灰蒙蒙的雾气里。
杨俊民立在中军旗下,面色冷峻,手中令旗每挥动一次,便有新的部队投入战场。左翼,锦衣卫的绣春刀在硝烟中泛着冷光;右翼,神机营的火炮已经架起,黑洞洞的炮口对准叛军。
石星将皇帝交给太医,转身抓起地上一支长矛,握着长矛的手青筋暴起。此时,叛军已被压缩在午门附近。郑国泰的褐衣死士背靠宫墙,手中兵器染满鲜血,却仍在负隅顽抗。
英国公张惟贤带着二十名家将守住西侧通道。老人左臂无力地垂着,显然已受重伤,但右手的长矛却稳如磐石。每当有叛军试图突围,长矛便如毒蛇般刺出,将人当场钉死。
“郑国泰在那里!”
骆思源突然大喊,手指向东南角。郑国泰的蟒袍早已破烂不堪,几处被剑刃划破的地方渗着血,正指挥亲兵推来两门虎蹲炮,炮口对准宫门。
石星抄近路穿过偏殿,一脚踹开窗户,直接跃入敌阵。落地瞬间,雁翎刀横扫,三名炮手还未来得及反应,便捂着喉咙倒下。鲜血喷溅在虎蹲炮的铜壁上,顺着炮身缓缓流下。
郑国泰见状,拔剑迎战。他的剑法出乎意料地精湛,剑剑直取要害。两柄钢刃不断碰撞,火星四溅,落在双方染血的衣甲上,烫出一个个小洞。石星突然变招,刀锋贴着对方剑身滑下,郑国泰闪避不及,三根手指被削断。
“啊——”
郑国泰惨叫着跪地,玉带上的金扣崩飞出去,在地上滚出老远。石星举刀正要斩下,却听见身后传来急促的马蹄声,顿时一惊。
转头却发现是李如松率领辽东铁骑如黑色洪流般冲入宫门,马槊挥舞间,将最后顽抗的死士挑上半空。
“尔等乱臣贼子,速速缴械投降!”
李如松的吼声在宫墙间回荡。
“杀——”
“杀——!!”
明军的喊杀声震天动地。叛军彻底崩溃,有人丢下兵器跪地求饶,更多人转身逃向尚未关闭的宫门。郑国泰拖着断手,艰难地爬向太和殿台阶,在龙纹御道上拖出长长的血痕。
石星正要追击,突然听见身后传来急促的脚步声。太医狂奔而来,脸色惨白:“石大人!陛下……陛下驾崩了!”
石星如遭雷击,手中的雁翎刀“当啷”落地,转身冲向皇帝所在的方向,只见万历皇帝躺在青砖上,面如金纸,嘴角不断渗出黑血。太医已经合上了皇帝的双眼,一旁的锦衣卫指挥使沉默着摘下帽子。
整个太和殿广场陷入死寂,唯有硝烟还在缓缓飘散。李如松翻身下马,走到杨俊民身边。两人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疲惫与震惊。
“叛军首领郑国泰还活着。”李如松沉声道。
杨俊民点点头,看向正在攀爬太和殿台阶的郑国泰:“派人围住他,活要见人,死要见尸。”
几名锦衣卫立即追了上去。此时的郑国泰已经爬到太和殿门槛前,支撑着身体,抬头望向空荡荡的龙椅。血从断指处不断滴落,在汉白玉台阶上晕开。
“为什么……”郑国泰喃喃自语,声音虚弱而绝望。
“嗖!”
突然,一支羽箭破空而来,正中他的后心。郑国泰向前扑倒,脸贴着龙纹御道,再也没有动弹,放箭的,正是带着一队内官匆匆赶来的丘成云。
夜幕渐渐降临,紫禁城的宫灯次第亮起。广场上,士兵们开始清理尸体,搬运伤者。
石星站在太和殿前,望着满地狼藉,久久没有动弹。这场突如其来的叛乱,虽然被平息,但皇帝驾崩的消息,必将在大明王朝掀起惊涛骇浪。
“石大人,”杨俊民走过来:“接下来怎么办?”
石星深吸一口气:“立即封锁城门,严查余党。”
“是!”
杨俊民领命而去。石星又看向李如松:“李将军,烦请你率部驻守京城,以防不测。”
李如松抱拳:“末将领命!”
随着一道道命令下达,紫禁城渐渐恢复秩序。
月光下,石星望着巍峨的太和殿。龙椅上,已没了那个曾经指点江山的身影。风卷着硝烟掠过广场,带着浓重的血腥气。他弯腰捡起地上的雁翎刀,缓缓擦拭着刀刃上的血迹。
乾清宫内,万历帝的尸身已经用黄绫覆盖。太医跪在一旁低声解释:“剑上淬了牵机药,毒发攻心……”
朱常洛和朱常洵的尸首并排摆在偏殿,一个喉骨碎裂,一个面色青紫。
“国不可一日无君。”
杨俊民的声音打破死寂。老尚书官袍破损,但腰间的象牙笏板依然端正。
骆思源清点着伤亡名录:“内阁九卿幸存四人,六部尚书只剩杨公与工部侍郎……”
“按祖制……”
英国公张惟贤突然咳嗽起来,吐出一口带血的唾沫:“该从藩王中……”
“不可!”
赵志皋不知何时被抬了进来。
老首辅胸前的箭伤还在渗血,说话时带着气音:“福王系与郑氏联姻,瑞王贪暴……咳咳……,本官提议从皇室旁支选贤。”
此言一出,殿内顿时议论纷纷。杨俊民皱起眉头:“旁支?哪一支?”
赵志皋喘息片刻,缓缓说道:“诸位可还记得郑王之子?”
见众人皆是一脸茫然,他继续道:“那孩子刚出生便被山匪掳走,生死不明。但本官近日得到消息,那孩子不仅活着,还拜入华山派门下,改姓为岳。”
眉头一皱,骆思源疑惑道:“首辅如何得知?”
“咳咳~”
咳嗽几声,赵志皋苦笑道:“说来话长。二十年前,老臣曾在嵩山偶遇一位华山派弟子,闲聊中得知华山掌门收了个身世不明的弟子。当时并未在意,直到半月前,有人送来密信,说那弟子很可能是郑王之子。”
杨俊民还是有些疑虑:“仅凭一封信,如何能确定?”
“老夫自然不会仅凭一面之词。”
赵志皋示意侍卫拿来一个木匣,打开后,里面是半块玉佩和一卷书信:“这半块玉佩是郑王妃贴身之物,当年孩子被掳时,她将玉佩掰成两半,一半带在身边,一半系在孩子身上。至于这卷书信,是郑王妃临终前写给老臣的,详细说明了此事。”
英国公张惟贤接过玉佩仔细端详,又翻看了书信,点头道:“这玉佩确实是当年宫廷之物,书信的笔迹也与郑王妃生前无异。”
骆思源仍有疑虑:“即便如此,二十多年过去,如何能保证此人可信?”
赵志皋看向众人,目光坚定:“老夫愿以性命担保!那岳华伟虽出身皇室,却在江湖长大,不受朝中势力影响。更重要的是,他在江湖中素有侠名,曾多次行侠仗义,解救百姓于水火。这样的人品,正是当今朝廷所需。”
杨俊民沉思良久,终于点头:“首辅所言有理。如今朝廷动荡,确实需要一位不受旧势力影响的新君。只是……”
转头看向英国公:“此事事关重大,还需国公爷定夺。”
英国公张惟贤长叹一声:
“国难当头,顾不得许多了。就依首辅所言,派人去请岳华伟吧。不过,为防万一,必须仔细验明正身,再观其品性方可。”
商议已定,众人立刻着手安排。杨俊民亲自拟写诏书,骆思源挑选得力人手,即刻启程前往华山。
英国公则负责稳定京城局势,赵志皋虽重伤在身,仍坚持处理政务,确保朝廷运转如常。
三日后,一队人马浩浩荡荡离开京城,直奔华山而去。而在乾清宫内,大臣们仍在紧张筹备。一面处理叛乱善后事宜,清点损失,安抚百姓;一面着手准备新君登基大典。
……………
正月初三,卯时,午门刑场。
凛冽的北风裹挟着细雪,拍打在午门斑驳的城墙上。三十二名叛军头目被反绑双手,跪坐在结着薄冰的雪地上。他们身上的囚衣早已被血水浸透,在严寒中冻得僵硬。
京营士兵手持烧红的铁钳,按照祖制,依次夹断每个死囚的锁骨。铁钳与骨头接触时发出令人牙酸的“滋滋”声,伴随着死囚们压抑的惨叫声,在空旷的刑场上回荡。
刑部主事王纪身着素色官服,手持《大明律》,开始逐一审读罪行。声音清冷而沉稳,一字一句,如同重锤般砸在每个人心头:
“郑国泰,万历二十九年冬,私铸甲胄一千二百副;万历三十年春,勾结倭寇,图谋不轨……”每念完一条,便有一名书吏上前,将罪行记录在册。
当念到“郑国泰私铸甲胄一千二百副”时,监刑的骆思贤突然抬手示意。早已待命的刽子手立即上前,将为首五人的刑罚从凌迟改为绞刑。
骆思贤走到五人面前,压低声音道:“留全尸给九边示众。”
目光不经意间扫过远处观望的朝鲜使臣,心中暗自盘算:这些尸体将被运往辽东,不仅是对叛乱者的惩戒,更是对李成梁旧部的一种震慑。
刑场上,绞刑架缓缓升起。五名死囚被绳索套住脖颈,脚下的木板突然抽离。他们的身体剧烈抽搐,双腿在空中乱蹬,喉间发出断断续续的呜咽。不一会儿,便没了动静。其余二十七名死囚面色惨白,身体止不住地颤抖。
“继续。”
骆思贤冷声道。
王纪继续宣读罪行,每念完一人,便有刽子手走上前,将死囚押往凌迟架。刀刃划破皮肤的声音,伴随着死囚凄厉的惨叫,在雪地里久久回荡。
刑场四周,围观的百姓们默不作声。有人低头叹息,有人面露恐惧,更多的人则是麻木地看着这一切。这场叛乱,让整个京城都陷入了不安与恐慌之中。
辰时三刻。
杨俊民带着三十名书吏闯入郑府地窖。地窖入口处,两名锦衣卫正在检查门锁,确认无人藏匿后,众人鱼贯而入。火把照亮了阴暗潮湿的地窖,眼前的景象让所有人都倒吸一口凉气。
堆积如山的木箱整齐排列在地窖中,空气中弥漫着一股腐朽的气息。杨俊民示意书吏们开始清点,自己则走到最前方,仔细查看每一个木箱。七箱辽东参将的请饷奏折,十二箱百官受贿账册,这些证据足以撼动整个朝堂。
当打开最深处的铁箱时,众人发现里面锁着一份福建海防图。地图表面覆盖着一层伪装墨迹,显然是经过特殊处理。工部匠人立即上前,小心翼翼地用酸液清洗墨迹。随着墨迹逐渐褪去,倭寇标注的登陆点清晰地显现出来。
“誊抄三份。”
杨俊民扯下官袍下摆,裹住流血的虎口:“原本送武英殿,副本分存通政司和兵部架阁库。”
一声令下,书吏们迅速行动起来,取出笔墨纸砚,开始认真誊写。
地窖里,除了笔墨的沙沙声,便是众人沉重的呼吸声。这些证据不仅关乎郑国泰一人,更关系到整个大明王朝的安危。
“大人,发现这个。”
一名书吏递过来一个密封的信封。杨俊民接过信封,拆开一看,里面竟是一份与日本丰臣秀吉往来的密信。信中详细记载了双方勾结的计划,包括在沿海地区制造混乱、里应外合夺取城池等内容。
杨俊民的脸色愈发凝重,将密信收好,对众人道:“加快速度,务必在天黑前完成清点。”
书吏们不敢怠慢,手上的动作更加迅速。
随着清点工作的进行,更多的证据被发现:与蒙古部落的通信、私自贩卖军粮的记录、以及大量的金银财宝。这些发现,让杨俊民意识到,这场叛乱背后,恐怕还有更大的势力在操纵。
地窖外,天色渐暗。
杨俊民站在地窖口,望着远处的紫禁城,心中思绪万千。
皇帝驾崩,叛乱初平,但真正的危机才刚刚开始。
(本章完)